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屠旭滨 《物理通报》2020,(3):114-117,125
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当前的物理教学远离了物理学的源头,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过程忽视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式、探究模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与各种真实情境的互动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结构化和复杂程度的真实情境是学生发生真学习、促进学生真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沈正杰 《物理通报》2023,(8):102-105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学生将情境与知识联系的水平,而科学思维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必备的思维能力.以“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片段为例,论述了基于学科情境凸显科学思维的问题设计方案,以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素养.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就是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将科学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堂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4.
古诗词是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认知水平的一种浪漫的智慧结晶,既写实又超越自然.诗词中体现的意境,是真实情境的一种文学表达,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从中学物理教学角度,探究了物理教学中应用古诗词“意境”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从物理学科教学目标达成和情境化教学方式实施角度,具体分析了“弹力”“光的反射”两个知识点教学中引入古诗词进行辅助教学的实现过程及达到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5.
1 物理中和谐统一性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都认为物理学定律多、公式多、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往往公式和定律死记硬背、应用起来生搬硬套,学习不灵活,不能举一反三,也就出现了死读书现象.然而,物理学作为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也与其它学科一样是科学系统的一个子  相似文献   

6.
传统课堂过分强调理想模型的教学,学生缺乏对真实情境问题做理想化处理的经历,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换为物理模型的能力很弱.基于两种理想模型和模型建构素养学业水平的分析,从物理对象的真实化和物理过程的真实化两条途径设计情境化习题,让物理习题从理想模型回归真实情境,提高学生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基于证据意识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逻辑严谨的科学思维、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是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核心环节.本文以苏科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8章第4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为例,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在证据意识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合理性情境教学,将激发学生投身于物理活动之中.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共鸣作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减轻学习负担;增强学生学习的感受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享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开启物理之门.  相似文献   

9.
刘涵  苏琪淇  许桂清 《物理通报》2023,(5):67-71+77
抛锚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旨在将教学“抛锚”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精神、合作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抛锚式教学的内涵和适用性出发,以“玻意耳定律”的课程设计为例,讨论了如何在物理课堂中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物理教育研究者及物理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魏华 《物理通报》2017,36(4):16-19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 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获得发展. 它是传统课堂教授式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多年来, 我 们在北京四中高中部开设了“ 物理实验选修”课, 在选修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结合物理实验探索研究性学习对学 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体会用科学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乐趣,提升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物理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主要通过两个课例,初步探究情境化教学在概念教学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冬 《物理通报》2024,(2):54-56+60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作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的5个主题之一,跨学科实践能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跨学科实践教学既具有跨学科性,又具有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物理学科知识为基点,协同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中的真实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的覆盖面、教学策略的规范性、学科融合的深度性,同时也应知道跨学科实践教学对学生、教师、学校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璇  须萍 《物理通报》2024,(2):57-60
广义的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或接受某个具体的科学概念以前,头脑中就已经形成的与此概念相关的知识和理解,前概念并非完全正确或错误,因而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可能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有消极的作用.大概念高度关注知识的生活价值,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形成专家思维.笔者基于大概念教学与前概念的研究背景,探究利用大概念教学激活或转化学生的前概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黄昆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也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他的学术生涯不同凡响,值得学界研究,值得物理界年轻学人借鉴;他的科学创新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深入系统研究、学习;他的科学贡献,尤其对于新中国物理界的突出奉献,应写入中国物理学史册.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习情境的创设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不少物理教师受“题海战术”的影响,教学中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出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后的习题讲解分析上,而对它们得出的过程关注不够,无法深切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感悟不到物理的真谛.学生由于满脑子的小球、斜面、木块、子弹、轻杆等抽象的模型,一旦碰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往往手足无措,对物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社会的联系没有真切的感受,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新课程对物理教学的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情境化的物理知识学习,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根据学习情境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一些物理学习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思路,期望对物理教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根据情境与教学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相关性的高低,我们可以将情境划分为4个层次,并将其中具有高相关性的情境称之为"深度情境".提出"深度情境"概念的意义旨在提醒教师们要注重创设情境的质量,提高情境的有效性,使情境在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真正起到关键作用.文中还列举了深度情境在概念引入、规律建立以及问题解决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哈佛大学物理教育状况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立彬  郑先明  李广平 《大学物理》2011,30(1):56-61,65
通过对哈佛大学物理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情况和教学方式的分析与研究,认为本文可为中国大学的物理教育改革提供一些科学的参考和启示.在我国物理学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建议应注意崇尚学术自由、营造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实践学习、制定独具特色的物理教学模式等.  相似文献   

18.
“物理情境”教学思想是指在物理教学中,营造一种特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其宗旨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注重科学精神和人精神的交融渗透。本主要介绍“物理情境”教学思想的创设过程、部分实践及其体会。对理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物理概念要从情境中得到形象认知,但去情境化阶段是学生获得抽象概括的一般化知识和思维方法、形成知识体系和物理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在再情境化阶段进行知识迁移、解决更多同类问题提供认知基础.电源输出功率随负载而变化,其变化规律中对电源最大输出功率的认知在去情境化阶段进一步深化,才能为新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提供科学前提.  相似文献   

20.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物理教学中准确、恰当地运用演示实验为学生学好物理学创设情境,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良好的科学作风等方面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