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吐氏酸(2-氨基-1-萘磺酸)为原料,用发烟硫酸丙次磺化,丙水解,合成染料中间体6-氨基-1,3萘二磺酸,中间体与重氮苯反应得偶氮化合物,再用Na2S2O4断开偶氮双键,酸化,合成5,6-二氨基-1,3-萘二磺酸,它在乙酸钾存在下与FeCl3反应,合成抗光晕染料5,6二氨基-1,3-萘二磺酸铁络合物,合成方法简便,特别是合成5,6-二氨基-1,3-萘二磺酸集偶联,还原断链,酸化结晶于一浴,具有创新性和良好的环保效应,产物进行了红外、紫餐光谱测定及高效液相色谱含量分析,产率高,产品含量>98%。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NaAc-HAc介质中,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新试剂2-(4,5-二甲基-2-噻唑偶氮)-5-二甲氨基苯甲酸(DMTAMB)与钒(V)的显色反应,研究发现配合物组成V(V):DMTAMB=1: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5×10~4L·mol~(-1)·cm~(-1)(λ_(max)=640nm),钒(V)量在0~40μg/25ml内符合比尔定律。研究了20多种干扰离子的影响,并拟定了用DMTAMB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材料中钒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详细报道了以工业布龙酸(2-氨基-6-萘磺酸)为原料合成染料中间体2-氨基-6-萘磺酰甲胺的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产物经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质谱测定,与结构相符,并用液相色谱分析了产品的纯度.  相似文献   

4.
染料中间体2-间氨基苯磺酰胺-6,8-萘二磺酸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详细报道了以氨基G酸(2-氨基-6,8-萘二磺酸)和间氨基苯磺酸为原料合成新型染料中间体2-间氨基苯磺酰胺-6,8-萘二磺酸的方法,对反应条件进行研究,产物经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质谱测定,与结构相符  相似文献   

5.
利用特异性培养基对采自宁波象山地区养殖虾池底泥样品进行富集、分离和纯化,得到了一株紫色非硫细菌(PNSB),依据形态特征观察、无机碳源利用、活细胞吸收光谱测定、pufM基因检测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实验,初步鉴定其为comamonadaceae科中一新属.  相似文献   

6.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2,3,7-三羟基-9-(3,5-二溴-4-氨基)苯基荧光酮的离解平衡和离解常数;以其为显色剂,进行了钼(VI)的分光光度法研究,在0.2~0.8mol·L-1HCl溶液中,CTMAB存在下,显色剂与Mo(VI)生成灵敏的红色三元配合物,ε530=1.56×105L·mol-1·cm-1,用于测定钢中的钼,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差分脉冲极谱法、常规脉冲极谱法、循环伏安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5-(3,5-二溴-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3,5-diBr-PADAT]在汞电极上的吸附伏安行为,电极还原反应机理。发现在碱性介质中,该试剂在电极上发生2电子的可逆反应;确定了该试剂在汞电极上的吸附等温线模式,并测定了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_s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新试剂2-〔(5’-氟-2’-胂酸基苯)偶氮〕-1.8-二羟基-3.6-萘二磺酸(简称5-FAsA-I)与铍的荧光性能。铍与试剂5-FAsA-I能形成荧光配合物,并且在硼砂体系中产生增敏效应,据此,建立了高灵敏测定铍的新方法,应用于水样中痕量铍的测  相似文献   

9.
利用间接酯化方法合成对氨基苯基-β-羟乙基砜硫酸酯,能使酯化收率提高到80%以上,且产品外观比直接酯化合成的颜色浅,光泽好,并通过实验得出了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以布龙酸(6-氨基-2-萘磺酸)为原料,经乙酰化保护基、磺酸基的氯磺化、胺化、水解去乙酰基,高收率地合成了6-氨基-N-取代-2萘磺酰胺类染料中间体,氯磺化试剂采用氯磺酸/氯化亚砜,6-乙酰氨基-2-萘磺酸,氯磺酸,氯化亚砜的摩尔比为1:7:3,胺化时加入过量的胺,胺化温度为20-35℃,以20%,NaOH溶液调节反应液PH值为10-12,讨论了磺酰氯的胺化反应机理,产物经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质谱确证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以鱿鱼为原料,通过乳酸菌发酵制造具有良好风味与营养价值的鱿鱼酱产品,并通过快速发酵实现鱿鱼酱产品质量和风味的稳定控制.比较前期初筛的乳酸菌蛋白酶活性,在确定发酵乳杆菌(Lf01)和短乳杆菌(Lb-1)的活性优势后,进一步探究其产酸、耐盐、耐香辛料和耐酒精特性,确定发酵辅料的添加量.采用响应面优化方法,研究了复合菌发酵的最佳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得到了鱿鱼酱最适发酵条件为35℃下发酵24 h,添加1.0%的发酵乳杆菌和短乳杆菌复合发酵剂,菌种比例1:1,接种量为2.4×108 CFU·g-1,所得产品的品质、色泽和风味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海洋鱿鱼的发酵加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老坛泡菜比一般泡菜具有更好的菌种多样性和菌群稳定性. 为筛选乳酸菌菌株, 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新安村农家坛龄达30年以上的老坛泡菜中, 分离得到12株疑似乳酸菌, 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鉴定, 进一步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 确定疑似乳酸菌菌种. 分离鉴定出5株植物乳杆菌、3株短乳杆菌、2株肠膜明串珠菌、1株干酪乳杆菌和1株屎肠球菌, 其中以植物乳杆菌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3.
实验以脱脂乳为原料, 从20株源于新疆传统酸奶的乳酸菌中筛选出3株高产凝乳酶的乳酸菌. 以凝乳活性最高的菌株组合为发酵剂, 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实验, 优化鲜奶酪发酵的接种量、发酵时间、后熟时间. 结果表明, 以植物乳杆菌RC5为发酵剂, 其最适发酵工艺为: 接种量5%, 38℃发酵时间14.5h, 4℃后熟时间60min. 在该条件下发酵成的鲜奶酪凝乳效果好, 色泽均匀, 奶味浓郁, 口感细腻, 为以乳酸菌产凝乳酶代替凝乳酶粉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目的平板梯度稀释法,从自然发酵果蔬原浆及中外泡菜老液中分离到22株乳酸菌。采用MRS(pH2.0)初筛平板和MRS(30%葡萄糖)复筛平板,筛选出4株耐酸、耐高糖乳杆菌。对其进行了pH值、酸度、活菌数等果蔬酱发酵性能测试研究,其中两株发酵产酸速度快、发酵性能优异、发酵果蔬酱风  相似文献   

15.
通过盆栽模拟酸雨喷淋实验,比较了不同酸雨酸度(pH值分别为2.5、3.5、4.5和5.6(CK))下,乌药(Lindera aggregata) 幼苗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膜脂过氧化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差异,探讨酸雨胁迫对乌药幼苗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不同酸雨酸度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日均净光合速率随着酸雨酸度的升高而降低.随酸雨酸度的升高,乌药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相对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且pH 2.5处理的影响更为显著.酸雨处理降低了乌药的光饱和点(LSP),而pH 2.5、pH 3.5处理的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显著高于对照.Fv/Fm随着酸雨酸度的增加而减小,过氧化物酶活性(POD)、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随酸度的增加均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pH 4.5处理时显著升高,pH 2.5时显著降低,而pH 3.5时与对照差异不大.总之,酸雨降低了乌药的光合能力,对其他生理指标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微量量热法研究温度对两种石油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微量量热法测定了两种石油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热谱图. 按限制性条件下微生物生长模型 ,用三点法进行了数学处理, 得出了生长速率常数(k) ; 计算机拟合 k-T 非线性方程,得到了石油菌 I,II的最佳生长温度( To pt)分别为 322. 07K 和 322. 85K. 按阿仑尼乌斯公式和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有关热动力学函数, 并根据所得结果对两种石油菌的生长代谢过程进行了热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7.
乳酸菌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乳酸菌5个方面(产超氧化物歧化酶、产还原型谷光甘肽、具有NADH氧化酶和NADH过氧化酶、含阿魏酸酯酶及具还原性)的抗氧化机理及其研究状况,并对乳酸菌在人体内的抗氧化性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微量量热法研究温度对两种石油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微量量热法测定了两种石油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热谱图. 按限制性条件下微生物生长模型 ,用三点法进行了数学处理, 得出了生长速率常数(k) ; 计算机拟合 k-T 非线性方程,得到了石油菌 I,II的最佳生长温度( To pt)分别为 322. 07K 和 322. 85K. 按阿仑尼乌斯公式和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有关热动力学函数, 并根据所得结果对两种石油菌的生长代谢过程进行了热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共沉淀法和两段焙烧的方式制备了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的Mo1V0.3Te0.23Nb0.12SbxOy催化剂,并通过XRD、XPS、H2-TPR、NH3-TPD等表征手段探讨了Sb元素的引入对催化剂相结构、表面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Sb元素的掺杂使得催化剂相结构中活性相M1和M2的相对量发生明显变化,催化剂表面酸性降低,氧化能力减弱,催化剂表面Mo6+和V5+物种量减少,提高了丙烯酸的选择性。当Sb/Mo为0.01 时,其丙烯酸选择性高达78.6%,得率可达48.5%。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共沉淀法和两段焙烧的方式制备了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的Mo1V0.3Te0.23Nb0.12SbxOy催化剂,并通过XRD、XPS、H2-TPR、NH3-TPD等表征手段探讨了Sb元素的引入对催化剂相结构、表面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Sb元素的掺杂使得催化剂相结构中活性相M1和M2的相对量发生明显变化,催化剂表面酸性降低,氧化能力减弱,催化剂表面Mo6+和V5+物种量减少,提高了丙烯酸的选择性。当Sb/Mo为0.01 时,其丙烯酸选择性高达78.6%,得率可达4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