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Searle型系统测量液体粘滞系数文献研究较多,而Couette型液体粘滞系数测量系统研究很少且已有的文献描述错误或者不完善。利用流体力学和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结合Searle型内筒旋转式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研究方法,得到Couette型液体粘滞系数测量系统测量液体粘滞系数表达式,并通过实验测量25℃下蓖麻油的粘滞系数。结果表明:不同尺寸圆筒得到的粘滞系数分别为0.614、0.621、0.625、0.618,误差分别为1%,0.2%,0.8%,0.3%。  相似文献   

2.
将两种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对利用这两种原理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仪器进行了改造,将两者组合为一套仪器,实现了一套仪器两种方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构想,并提高了利用多管法原理仪器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3.
郭敏 《物理》2001,30(4):220-222
文章报道了一种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新方法-微机控制超声多普勒法,它将超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接收液体中下落小球的频移信号,将此信号送微机进行采集、比较、判断、计算并出粘滞系数,应用本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测量多种液体的粘滞系数。  相似文献   

4.
采用落体法对磁场作用下的异丁醇和正戊醇液体的粘滞系数进行测量,得到异丁醇和正戊醇液体的粘滞系数与磁感应强度之间的数值关系。结果表明:当磁感应强度增大到6.78mT时,异丁醇液体的粘滞系数变小;磁场对正戊醇液体的粘滞系数的影响非常小,其粘滞系数随磁感应强度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液体粘滞系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针对粘滞系数较小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存在的测量问题,选择奥氏粘度计测量具有较好的实验效果。由于液体的粘滞系数受温度影响很大,采用温度控制器控制水温,确保实验数据准确。测量时,要仔细观察液体流动,计时要迅速。实验方法简单,可行,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利用光电阵列法鉴别液体中小球的运动状态,从而保证液体粘滞系数实验测量精度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一种可以调节温度,且恒温较好的落球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装置,用此装置可以较精确地测量不同温度时液体的粘滞系数值。由实验测量得出的粘滞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将通过三种基本函数回归分析,计算出衡量各回归曲线回归程度好坏的标准差,从而判定哪一函数最适合液体粘滞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实际规律。本文还用离散的实验数据点代入N次多项式,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其系数,从而求得待测液体粘滞系数与温度关系的曲线方程.此例提供了一种如何用统计手段确定待测数据特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液体的绝对速度理论得到液体的粘滞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在不同的温度下测得液体的粘滞系数,找出液体的粘滞系数随温度变化的数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9.
介绍一种具有三维激光定位及调温器件的液体粘滞系数测量装置。此测量装置利用在量筒上安置了水平和竖直的四组光电门可以实现激光束的三维精准定位,保证小钢珠沿量筒中心轴下落,并精准测量钢珠的下落时间,调温控温装置可实现不同温度下的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要求。新测量装置具有实验过程直观、操作简便、测量数据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在科学研究以及大学物理实验教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提出利用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来设计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减小了时间误差,并用计算机软件来处理数据,提高了测量精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室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扩充了大学物理实验内容。  相似文献   

11.
液体粘滞系数测量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球法是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但小球的下落时间难以精确测定,本提出了用光电法来测定小球的下落时间,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扩散模型研究核裂变,需要求解Fokker-Planck方程。本文提出一个数值计算方法-平均隐式差分方法。对具有粘滞性的核体系的有关裂变动力学量,如几率分布、裂变率、断点处的平均动能以及鞍点到断点的平均扩散时间等一系列物理量做了计算,并与适合大粘滞性的Kramers的解析解做了比较。通过与解析解的比较及对归一常数的检验,证明计算结果精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A state space model is described, the time response of ferrite loaded cavity is proposed and a new digital measuring method devised.
Results of actual measurement on model cavity are given. On these bases the stability of stationary state of bias autotuning system to fast external perturba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光电准直经纬仪的测量控制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测量控制系统是光电自准直经纬仪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影响了经纬仪测量失准角的精度.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地面瞄准系统的经纬仪测量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CCD作为光电传感器,通过一系列的信号处理及测量来求出图象落在CCD靶面的中心点,根据设定的数学模型求出失准角,从而完成自准直经纬仪系统的自动测出失准角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飞行试验中飞机结构件的动态变形测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测量方法,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10参数模型非线性成像模型补偿摄像机系统误差,引入摄像机动态校准算法,使摄像机标校重投影误差小于0.03pixel;采用编码标志作为测量标志,提高了图像自动识别和匹配效率;采用双像机交会测量计算测量标志位移变形量可达到0.15mm/1m。实验证明,该方法满足飞行试验中飞机结构件动态变形要求。  相似文献   

16.
双光路电子散斑振动测量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给出了一种双光路电子散斑振动测量系统,该系统结合了普通ESPI离面振动测量光路和退敏感光路,既能对较大振幅范围的振动进行定性观测,又能实现全场自动定量分析,同时避免了相位去包裹处理.系统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复杂非连续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有气流扰动下管流油水混合物粘度实验测量与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局部即时取样方法对水平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动情况下各种混合比例的复杂混合物的流动粘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工质采用46号机械油、自来水和空气。以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考虑流动参数变化影响的反相点预测关联式。考虑到管内油水两相的混合发展过程,以局部即时取样的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气流扰动下管内流动条件下油水混合物粘度的预测关系式,该模型考虑了油水两相本身的物性以及流动因素的影响。指出考虑流动参数影响的粘度预测模型能大大提高油气水三相流动情况下油水混合物实测粘度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8.
用于检测油膜厚度的光纤传感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强  何晓青 《光子学报》1999,28(12):1086-1090
非接触式光纤传感器因其抗干扰性强、灵敏度高、电绝缘性好等特点在某些场合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检测大型涡轮机液压轴承运动状态及其周围油膜厚度分布情况的光纤传感器系统.详细讨论了传感器的结构及数据模型,并着重介绍了系统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双光路、调制解调和并行数据采集等,最后给出了传感器的特性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19.
圆感应同步器数显系统动态跟踪精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锐权  李文华 《光子学报》1996,25(10):950-953
本文对圆感应同步器数显系统的动态跟踪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数学模型,给出一种能够减小动态跟踪系统误差、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并讨论了此方法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results of measuring the damping factor for an oscillatory system in which a magnetic liquid which fills a U-shaped glass tube serves as an inertial-viscous component. The role of elasticity is played by the air cavity formed inside one of the tube elbows under a piezoelectric plate, attached to the tube end face and intended for indication of oscillations. A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the oscillation damping factor and estimating, on this basis, the shear viscosity of test magnetic liquid samples in relation to the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has been developed. The results of measuring the viscosity as a function of magnetic field are discussed for two samples one of which was subject to preliminary centrifugation. The use of the rotational viscosity model allows one to explain the results obtained and to gain information on the geometry of the dispersed nanopart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