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改性小麦秸杆纤维素球对苯酚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制得的改性小麦秸秆纤维素球对苯酚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小麦秸秆纤维素球对苯酚的吸附30min内基本达到平衡,吸附剂对苯酚吸附量随起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呈线性关系;在T=298K、pH=5.0时,吸附剂对苯酚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在一定浓度、温度条件下,改性小麦秸秆纤维素球吸附苯酚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吸附再生实验表明,改性小麦秸秆纤维素球对苯酚有较好的吸附再生能力。并对印染废水中的苯酚进行了实际的吸附测定。  相似文献   

2.
邻氨基苯酚改性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制备了一种邻氨基酚改性壳聚糖树脂,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其结构,研究了该树脂对金属离子Cu^2 、Pb^2 、Ca^2 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壳聚糖树脂为蜂窝状多孔微球树脂,平均戏约250μm,不溶于水、酸、碱,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在pH=4时,2h基本达到平衡,对金属离子Cu^2 、Pb^2 、Ca^2 的静态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95mmol/g、1.95mmol/g、1.32mmol/g。  相似文献   

3.
用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 (1227)、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1631)、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1831) 3种表面活性剂改性天然累托石 (REC) 粘土,分别得到3种有机改性累托石:1227-REC、1631-REC和1831-REC。用有机改性累托石作吸附剂,对水溶液中的苯酚进行吸附研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本文研究条件下,3种吸附剂对苯酚达到较理想吸附效果的合理条件是:pH值分别为6、8、8;吸附平衡时间分别需要90、20、40min;吸附剂用量均为20g/L;常温。在确定的合理条件下,去除率分别能达到66.2%、99.0%、99.8%。  相似文献   

4.
通过Friedel-Crafts后交联及化学修饰反应,合成了乙酰苯胺基修饰的超高交联吸附树脂ZH-05,通过红外光谱(IR)和比表面及孔径分析(BET)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Amberlite XAD-4树脂作为参照,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和吸附动力学实验探讨了ZH-05树脂对水溶液中苯酚和对氯苯酚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与XAD-4树脂相比,ZH-05树脂对苯酚和对氯苯酚均具有更佳的吸附性能.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较好拟合ZH-05树脂对苯酚和对氯苯酚的吸附等温线.ZH-05树脂对苯酚和对氯苯酚的吸附以焓推动的自发物理吸附过程为主,吸附过程放热;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吸附方程,颗粒内扩散是吸附过程的主要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5.
氨基酸螯合吸附树脂对苯酚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一种L-酪氨酸修饰的螯合吸附树脂(AJS-02),并与超高交联树脂NDA-150作对比,研究了其对苯酚的吸附和脱附行为.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吸附平衡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且吸附为放热过程.溶液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吸附温度为288 K时,苯酚在AJS-02和NDA-150上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76.98和91.97 mg/g,苯酚在两种树脂上的吸附是比表面积和表面官能团共同作用的结果.动力学数据表明吸附动力学符合液膜扩散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液膜扩散为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动态吸附-脱附实验表明,AJS-02树脂对苯酚的动态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分别为5.26×10-2和6.60×10-2mmol/mL,采用95%乙醇作脱附剂,脱附率可达91.5%以上.  相似文献   

6.
聚乙烯亚胺表面改性硅藻土及其对苯酚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紫外吸收光度法研究了硅藻土对聚乙烯亚胺(PEI)的等温吸附;采用浸渍法,用PEI对硅藻土进行了表面改性;使用4-氨基安替比林光度法研究了经PEI表面改性的硅藻土对苯酚的捕集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凭借强烈的静电相互作用,表面带负电荷的硅藻土粉体对阳离子性大分子PEI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等温吸附满足Freundlich吸附方程;经PEI表面改性后,硅藻土粉体表面的电性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且等电点由pH=2.0移至pH=10.5;在中性溶液中,改性粉体通过氢键作用与静电相互作用的协同,对水溶液中的苯酚会产生很强的捕集作用,饱和吸附量可达92 mg/g;在酸性溶液中改性粉体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对水溶液中的苯酚产生一定的吸附作用,但由于PEI分子链高度的质子化,氮原子对苯酚的氢键相互作用很弱,吸附量很低.  相似文献   

7.
改性累托石吸附水溶液中苯酚的研究Ⅰ吸附条件的确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1227)、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631)、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831)3种表面活性荆改性天然累托石(REC)粘土,分别得到3种有机改性累托石:1227-REC、1631-REC和1831-REC.用有机改性累托石作吸附剂,对水溶液中的苯酚进行吸附研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本文研究条件下,3种吸附剂对苯酚达到较理想吸附效果的合理条件是:pH值分别为6、8、8;吸附平衡时间分别需要90、20、40min;吸附剂用量均为20g/L;常温.在确定的合理条件下,去除率分别能达到66.2%、99.0%、99.8%。  相似文献   

8.
胺基化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对苯酚和苯胺吸附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超高交联吸附树脂上负载不同胺基后,无论是在非水体系还是在水体系中,树脂对苯酚的吸附选择性大大增强.非水体系中,树脂对苯胺和苯酚的吸附是靠氢键作用,水体系中,树脂对苯酚的吸附是表面吸附和基团吸附综合作用的结果.动态吸附表明,树脂胺基化前(Rf18)树脂与季铵化后(Rs6 ) ,对苯胺和苯酚混合水溶液的动态吸附泄漏曲线差别较大.对Rf18树脂,苯酚首先在14 7BV(床体积)处泄漏,其泄漏液浓度上升很快,在2 12BV处达吸附饱和,苯胺在184BV处才开始泄漏,且其泄漏液浓度上升缓慢;在14 7~184BV之间可收集到苯酚溶液.对Rs6树脂,苯胺先泄漏(17BV处) ,其泄漏浓度很快趋于水平,在4 7BV处达吸附饱和;苯酚在4 4BV处开始泄漏,其泄漏曲线也上升很快,在79BV处趋于水平,在17~4 4BV之间可收集到苯胺水溶液.  相似文献   

9.
介孔碳CMK-3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介孔碳CMK-3对苯酚的吸附性能, 与传统商用活性碳(CAC)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CMK-3比CAC的吸附量大、吸附速率快、达到平衡时间短, 是一种较好的吸附剂. 同时探讨了介孔碳CMK-3对苯酚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 CMK-3对苯酚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进行描述, 相关性都较好, 但更符合Freundlich经验公式. 分别采用模拟一阶反应和二阶反应模型考察了吸附动力学, 并计算了这些动力学模型的速率常数. 模拟二级反应模型和实验数据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分别计算了热力学参数ΔG0, ΔS0和ΔH0, 结果表明, CMK-3对苯酚的吸附过程是吸热和自发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农业副产物麦壳进行甲醛甲酸甲基化改性,研究了改性后麦壳对苯酚的吸附情况,讨论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初始浓度、温度及pH等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的麦壳对苯酚的吸附反应迅速,随着吸附剂用量增加,吸附量增大;增大初始浓度,吸附量升高;升温对反应不利;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吸附。改性后的麦壳对苯酚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改性麦壳可用于苯酚的去除。  相似文献   

11.
周喜  葛鑫  唐荣芝  陈彤  王公应 《催化学报》2014,35(4):481-489
制备了表面修饰多壁碳纳米管负载TiO2的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碳酸二甲酯与苯酚的酯交换反应. 采用X射线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低温N2吸附-脱附和X射线衍射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以低浓度的氨水(0.4%)代替去离子水作为沉淀剂时,制备的催化剂显示出更好的催化活性、分离性与重复使用性. 考察了TiO2负载量、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苯酚转化率为42.5%,碳酸甲苯酯与碳酸二苯酯的总选择性达到99.9%以上. 经过4次重复使用后,催化剂的活性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AlCl3(ZnCl2、MgCl2)对Sm2O3的氯化效果以及Sm2O3在LiCl-KCl-AlCl3(ZnCl2、MgCl2)熔盐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在LiCl-KCl-Sm2O3熔盐中加入AlCl3(ZnCl2、MgCl2)后,ICP测量结果表明,AlCl3体系中Sm(Ⅲ)离子的浓度最高,并且在923 K时达到最大值;固相反应表明,AlCl3氯化Sm2O3生成SmCl3,而Sm2O3和ZnCl2(MgCl2)反应生成SmOCl。电化学行为表明,AlCl3体系中观察到了两种Al-Sm的合金峰,而ZnCl2体系中只观察到Zn-Sm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峰,MgCl2体系中没有形成合金。在-6.25 A·cm-2下,W电极上恒电流电解2 h获得了Al-Li-Sm合金,经XRD分析,合金为Al2Sm相。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AlCl_3(ZnCl_2、MgCl_2)对Sm_2O_3的氯化效果以及Sm_2O_3在Li Cl-KCl-AlCl_3(ZnCl_2、MgCl_2)熔盐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在Li Cl-KCl-Sm_2O_3熔盐中加入AlCl_3(ZnCl_2、MgCl_2)后,ICP测量结果表明,AlCl_3体系中Sm(Ⅲ)离子的浓度最高,并且在923 K时达到最大值;固相反应表明,AlCl_3氯化Sm_2O_3生成SmCl_3,而Sm_2O_3和ZnCl_2(MgCl_2)反应生成Sm OCl。电化学行为表明,AlCl_3体系中观察到了两种Al-Sm的合金峰,而ZnCl_2体系中只观察到Zn-Sm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峰,MgCl_2体系中没有形成合金。在-6.25 A·cm~(-2)下,W电极上恒电流电解2 h获得了Al-Li-Sm合金,经XRD分析,合金为Al_2Sm相。  相似文献   

14.
Two CuO/Al2O3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at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and used for the oxidation of phenol solutions. Deactivation is due to leaching of the active phase and deposi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December 2005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5.
Ketones and aldehydes were effectively reduced to the corresponding alcohols (or their silyl ethers) by the reaction with CaH2 and R3SiCl in the presence of a catalytic amount of ZnCl2. In the absence of the carbonyl substrate, the reagent reduced R3SiCl to the corresponding hydrosilane under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先采用滴涂法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然后采用电化学沉积技术从含有氧化石墨烯的溶液中制备了石墨烯(GR)/多壁碳纳米管(MWCNT)复合膜修饰电极(GR/MWCNT/GCE)。研究了亚硝酸根(NO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对亚硝酸根的电氧化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在pH 7.00的PBS缓冲溶液中,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亚硝酸根的线性范围为1.0×10-7mol·L-1~1.7×10-3mol·L-1,检出限为5.0×10-8mol·L-1(S/N=3)。用该法测定了土壤中亚硝酸根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纳米结构Bi2Te3化合物的低温湿化学合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霆  朱铁军  赵新兵 《化学学报》2005,63(16):1515-1519
通过对溶液pH值和颜色以及粉末结构的原位分析, 研究了低温湿化学Bi2Te3纳米粉末合成过程中的化学和物理反应机制. 结果表明, 碱性添加剂对合成Bi2Te3是必要的. 采用65 ℃低温湿化学合成方法, 在添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的情况下, 制备了Bi2Te3纳米囊. 高分辨电镜观察表明, 这种内空管状结构纳米囊的壁厚约为6 nm.  相似文献   

18.
19.
Summary Three metalloporphyrin complexes are used as peroxidase mimics in the oxidation of phenol by hydrogen peroxide.A kinetic model for the titled reaction is constructed.  相似文献   

20.
以TEAOH和TMAOH为有机模板剂,酸处理的UZM-9分子筛为晶种,采用水热法在48 h内合成出分子筛UZM-9,并对其CO2/CH4/N2的吸附分离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XRD、ICP、TG、SEM与气体吸附等手段对晶种法合成的UZM-9分子筛结构、耐水稳定性与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晶种法可以在2 d内合成出硅铝原子比在3以上、收率达到65%的UZM-9分子筛;所得分子筛的CO2吸附容量可以达到5 mmol/g以上,吸附热为34 kJ/mol,CO2/CH4、CO2/N2与CH4/N2的平均分离因子分别为100、240与2.4,CO2分离性能优良且具有一定耐水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