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面活性荧光探针分子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表面活性荧光探针分子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甲基-二-十六烷基碘化铵(1)和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二甲基-十八烷基碘化铵(2)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结合反应的温度效应求得热力学函数并推断探针分子与B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分子1和2与牛血清蛋白之间存在能量转移现象,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到给体-受体之间的距离分别为2.90和4.02 nm。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2-联苯基-5-苯基(口恶)唑及其5-对位取代苯基衍生物同2-苯基-5-联苯其(口恶)唑及其2-对位取代苯基衍生物在紫外吸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性质上作了比较,并尽量以理论给予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在4 (4’ 癸氧基 4 氧基联苯)丁基三甲基溴化铵双分子膜体系内,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使达旦黄、荧光黄和四苯基卟啉磺酸阴离子键合在囊泡表面;研究了达旦黄给体通过荧光黄传递到四苯基卟啉磺酸阴离子受体的三元激发态能量转移。能量转移的结果改善了光的输出,扩展了光波的输出范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1,4-双[5’-(2’-苯基恶唑基)]苯及其2’-(3”-取代苯基)衍生物共八个化合物,其中除母体化合物外,其余化合物至今尚未见报导。测定了它们的红外光谱、质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荧光量子产率和激光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5.
2,5—二(甲基苯基)—1,3,4—恶二唑的红外光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2,5-(邻甲基苯基)-1,3,4-恶二唑和2,5-二(间甲基苯基)-1,3,4-恶二唑的红外光谱特性,并对其主要谱带进行了指认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以荧光技术研究一种新型探针分子--2-(对-氨基苯基)-3,3-二甲基-3H-吲哚(A)与牛血清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测定了结合常数(K=1.82×105L/mol).依据Foe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授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2.34nm)和能量转移效率,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A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4-苯基-2-苯偶氮基-1-硫代-3, 4-二氮唑硫酮-5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苯基-2-苯偶氮基-1-硫代-3,4-二氮唑硫酮-5(C14H10N4S2)由双硫腙与二硫化碳发生加成闭环反应时获得。文章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的跟踪对双硫腙与二硫化碳的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讨论了反应历程,提出该反应的机理是亲核加成;并通过IR谱和NMR谱,对标题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meso-四(4-羟基苯基)卟啉-锌金属卟啉(TPP-Z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反应。TPP-Zn对于BSA有荧光猝灭作用,基于TPP-Zn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两者之间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温度在27,35和42 ℃时,利用荧光猝灭法测得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1.521×106 L·mol-1,7.048×105 L·mol-1,1.473×105 L·mol-1,各温度下的最大扩散碰撞猝灭速率常数Kq均大于2.0×1010 L·mol-1·s-1,由此判定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TPP-Zn与BSA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E,能量给体(BSA)与受体(TPP-Zn)之间的结合距离r=3.72<7 nm,符合非辐射能量转移条件。依据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确定了TPP-Zn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  相似文献   

9.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以嘧啶为电子受体、咔唑类衍生物为电子给体的不对称给体-受体-给体(D-A-D)型双极性化合物,即1-(2-(3-(9H-咔唑-9-基)苯基)嘧啶-5-基)-1,3-二氢-3,3-二甲基茚并[2,1-b]咔唑(DMIC-PmPCP),并对其结构进行了核磁表征。化合物DMIC-PmPCP的光电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其具有较高的三线态能级(2.82 eV)和较平衡的载流子传输性能。以DMIC-PmPCP为主体材料、二(2-甲基-6-苯基吡啶)(2-([1,1'-联苯]-3-基)吡啶)合铱(即GD-01)为掺杂材料制作的绿光磷光器件色坐标CIE(0.33,0.62),最大电流效率为70.16 cd·A-1。在发光亮度3000 cd·m-2条件下,器件的电流效率为55.08 cd·A^-1,相比使用常规主体材料1,3-二氢-3,3-二甲基-1-(3-(4,6-二苯基-1,3,5-三嗪-2-基)苯基)茚[2,1-b]咔唑(即DMIC-TRZ)制作的器件,电流效率提高了13.6%。以DMIC-PmPCP为主体材料、Ir(PPy)3为掺杂发光材料的器件也获得了较好的电致发光性能,在3000 cd·m^-2条件下电流效率达到52.33 cd·A^-1。实验结果表明,主体材料具有更好的载流子平衡性对于提高器件性能具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采用色谱法从蒲儿根花部位中分离得到2-甲基-6-(2-甲苯基)-2-庚烯,该化合物第一次以单体的形式得到,通过测定氢-氢相关谱(1H-1H COSY)、DEPT谱、异核单量子相关谱(HSQC)及异核多键相关谱(HMBC)等二维谱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并对该化合物的1H NMR和13C NMR谱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2,5-二(邻甲基苯基)-1,3,4-二唑和2,5-二(间甲基苯基)-1,3,4-二唑的红外光谱特性,并对其主要谱带进行了指认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在密度泛函DFT-B3LYP/6-31+G水平上对2-甲基-4,5-双(α-呋喃基)噁唑(化合物A)、2-苯基-4,5-双(α-呋喃基)噁唑(化合物B)、2-α-呋喃基-4,5-双(α-呋喃基)噁唑(化合物C)和2-α-呋喃乙烯基-4,5-双(α-呋喃基)噁唑(化合物D)S0基态进行构型优化,并用单取代组态相互作用方法(CIS)优化其S1激发态结构。从理论上探讨了A,B,C和D四种化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能量、吸收和发射光谱等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并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发现理论计算数据能够与实验结果一致,特别是采用纯密度泛函DFT-OLYP方法计算发射光谱时,理论计算数据与实验结果相差比混合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更小。计算结果表明,分子共轭体系越大,前线轨道间能隙越小,吸收光谱红移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三羟基苯基荧光酮(TH-PF)-钼(Ⅵ)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探讨了TH-PF-Mo(Ⅵ)配合物对蛋白质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温度为25 ℃时,荧光猝灭法测得该反应的结合常数为K=4.78×104 L·mol-1,温度为40 ℃时,荧光猝灭法测得该反应的结合常数为K=3.72×104 L·mol-1。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给体-受体之间的作用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E=0.314),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TH-PF-Mo(Ⅵ)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以静电引力为主。  相似文献   

14.
通过Suzuki偶联反应,用不同基团对双噻吩原料上的溴原子进行取代后合成了一系列双噻吩衍生物:3-(5′-溴-[2,2-双噻吩]-5-基)吡啶(Dt-1)、5,5-双(吡啶-3-基)-2,2-双噻吩(Dt-2)、5-(3,5-双(三氟甲基)苯基)-2,2-双噻吩(Dt-3)、5,5-双(3,4,5-三氟苯基)-2,2-双噻吩(Dt-4)。通过红外光谱(IR)、质谱(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CH_2Cl_2溶液中,化合物Dt-1在349 nm激发光作用下在390~470 nm区域有较强的双荧光发射行为,两个最大发射峰分别为403 nm和422 nm;化合物Dt-2在372 nm激发光作用下在400~480 nm区域即紫色和蓝色光区有较强的双荧光发射行为,最大发射峰分别为430 nm和440 nm;化合物Dt-3在349 nm激发光作用下在418 nm处有最强的荧光发射;化合物Dt-4在371 nm激发光作用下于436 nm处有最强的荧光发射。由于双噻吩共轭结构中引入的吸/给电子基团增加了π电子的流动性以及共轭程度,增强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振动弛豫现象以及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s)的产生引发的能量损失导致最大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5.
采用稳态和时间分辨的瞬态光谱技术对比研究了一种Corrole化合物5,10,15-三(五氟苯基)Corrole(FtsTPC)和一种卟啉化合物5,10,15,20-四(五氟苯基)卟啉(F20TPP)的光物理特性.结果表明:F15TPC的B带吸收峰较宽而F20TPP的强而窄,F15TPC的Q带有两个吸收峰而F20TPP有四个.F15TPC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15,荧光寿命为4.8 ns,F20TPP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05,荧光寿命为11.1 ns;与F20TPP相比F15TPC具有发光效率高、荧光寿命短的特点.F15TPC具有较大的发光速率常数和无辐射跃迁速率常数,这可能是由于F15TPC少了一个氟代苯基,致使其发色团本身的电子结构发生变化所致.另外空间结构的不对称性和非共面性也对其光物理性质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发射波长350nm的牛血清白蛋白(BSA)为给体,维生素B2(VB2)为受体,研究了在Tris-HCl缓冲体系中BSA与VB2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结果表明,在pH=7.43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VB2在1.2×10-6—1.2×10-5mol/L范围内与Fa/Fd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0.9973),1个BSA给体最多可与10个VB2受体发生有效的共振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向关键中间体7a-(2, 4-二氯苯基)-3-苯基-2, 3, 4, 6, 7, 7a-六氢-5H-吡咯并[2, 1-b]- 唑-5-酮(化合物1)引入一个已知手性中心的策略,通过2D 1H-1H COSY谱和1D NOESY谱对化合物1和手性化合物α-[(2-甲基-3-氯苄基)氨甲酰基甲基]-γ-(2, 4-二氯苯-基)-N-{[3-(哌啶-1-基)丙基]氨甲酰基甲基}-γ-内酰胺(化合物2)的立体化学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对这类手性γ-内酰胺类化合物绝对构型的确定具有准确、方便、简单、快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三个以含氟苯基吡啶及吡啶基咪唑为配体的蓝色磷光电致发光铱配合物(P)2Ir(pym),其中主配体(P)分别为2-(2′,4′-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3′,4′-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2-(3′,5′-二氟苯基)-4-甲基吡啶;辅助配体pymH为2-(2′-吡啶基)咪唑。通过元素分析、核磁、质谱、红外进行结构表征;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循环伏安进行其光谱学性能表征。以pymH取代辅助配体picH(2-吡啶甲酸)的方法,得到含吡啶基咪唑的铱配合物,在室温下二氯甲烷溶液中获得强的蓝光发射,其最大发光波长分别是461,480,490nm,其中(46fpmpy)Ir(pym)较经典蓝光磷光材料FIrpic蓝移5nm。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2-2(-苯基丙烯基)苯并恶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以及取代基对产率的影响,并用IR,NMR,MS,FL等光谱方法对它们进行了结构表征。初步探讨了取代基对各种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取代基对苯并恶唑环的特征红外吸收有影响但没有明显的线性规律,吸电子取代基对分子中丙烯氢和甲基的化学位移影响明显,取代的标题化合物的质谱易出现较强的双正离子碎片。同时讨论了有关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一些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5-(α-萘)-四唑(Ⅱ),5-(α-萘)-2H-四唑-2-乙酸甲酯(Ⅲ),5-(α-萘)-2H-四唑-2-乙酰肼(Ⅳ),1-[5-(α-萘)-2H-四唑-2-乙酰]-4-苯基氨基硫脲(V)以及3-[5-(α-萘)-2H-四唑-2-甲撐]-4-苯基-1,2,4-三唑啉-5-硫酮(Ⅵ)的13C核磁共振谱和各种13C-NMR化学位移。根据化学位移理论、讯号强度以及同模型化合物化学位移的比较,辨认其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