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液相电化学方法在硅基底上制备了石墨烯掺杂的类金刚石碳复合薄膜,探讨了电化学沉积复合薄膜的机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Raman)、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对薄膜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石墨烯片均匀分散沉积在含氢类金刚石碳(a-C:H)基体中,沉积的石墨烯/类金刚石(G/a-C:H)复合薄膜表面相对均匀平整。场发射测试显示石墨烯掺杂使开启电场从4.7 V·μm-1增加至5.8 V·μm-1,场发射电流密度从384 μA·cm-2显著增加至876 μA·cm-2。  相似文献   

2.
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由于其可再生资源和优异的表面/界面性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可再生的油酸为原料,通过四步反应,制备了新型生物基支链表面活性剂,并评价了其表/界面性质、润湿性和生物降解性能。该新型生物基支链表面活性剂为4-(1-十七烷基)苯磺酸钠(9ΦC17S),依次经过烷基化反应、脱羧反应、磺化反应和中和反应而制得。其化学结构已通过电喷雾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得以确认。4-(1-十七烷基)苯磺酸钠展现出良好的表/界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为317.5 mg·L-1,CMC处的表面张力为32.54 mN·m-1,当水溶液中碳酸钠浓度为8.48×104 mg·L-1、4-(1-十七烷基)苯磺酸钠浓度为8.36×104 mg·L-1时,油水的界面张力约为10-2 mN·m-1。此外,4-(1-十七烷基)苯磺酸钠在生物降解性和润湿性方面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性能,最终生物降解评分为2.99,0.500 g·L-1 9ΦC17S溶液的气液固接触角为63.08°。该新型生物基表面活性剂丰富了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李林辉  吴金丹  王洪霞  高长有 《化学学报》2009,67(24):2867-2874
通过表面引发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硅片表面制备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聚合物刷。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分别研究了PNIPAAm的接枝动力学、温度和溶剂性质对厚度的影响以及PNIPAAm链与原子力针尖间的粘附力。结果表明,PNIPAAm链在硅片表面的生长具有很好的可控性。常温下厚度为33nm的PNIPAAm膜在水溶液中的增加到82.4nm;而在甲醇/水(v/v,1:1)溶液中,PNIPAAm分子链处于坍塌收缩状态,厚度降低为45nm;在55℃下干燥所得厚度则仅为22nm。力-距离测量结果表明,在溶液中,PNIPAAm链与原子力针尖之间的粘附力远小于在干态下的粘附力。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对PNIPAAm的可逆相转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NIPAAm分子链随温度变化的构象转变是发生在30-34℃之间的连续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牛血红蛋白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醛基硅胶表面修饰技术,合成了牛血红蛋白印迹聚合物(MIP),并研究了该印迹聚合物对牛血红蛋白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洗脱时间为8 h、洗脱率为83.53%时,印迹聚合物对牛血红蛋白的吸附量为81.39 mg·g-1。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酱油、食醋及碳酸饮料中苯甲酸和山梨酸含量的方法。称取酱油、食醋或超声脱气后的碳酸饮料样品0.100 0 g,加入500 mg·L-1内标(肉桂酸)溶液0.1 mL,用水稀释至50 mL。移取10 mL上述样品溶液于萃取小瓶中,用1 mol·L-1盐酸溶液调节溶液pH至2.5,加入0.50 g氯化钠。用丙酮超声洗涤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小段(6.0 cm)并置于磷酸三丁酯中超声浸润3 min。向中空纤维膜腔体注入50μL氢氧化钠溶液(pH 13.0),封口后浸入萃取小瓶中,以转速1 000 r·min-1萃取25 min。按照仪器工作条件,吸取中空纤维膜内的溶液用于HPLC分析,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苯甲酸和山梨酸的质量浓度均在0.01~10.00 mg·L-1内与其对应的目标物与内标峰面积比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分别为0.001,0.003 mg·L-1;对酱油样品进行测定,日内精密度(n=6)和日间精密度(n=...  相似文献   

6.
由硝酸锌、 吡唑-3,5-二羧酸(H3pzdc)和2-氨基对苯二甲酸(H2abdc)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得到一种多孔配位聚合物(Me2NH2)[Zn2(pzdc)(abdc)]·H2O·DMF(1·g), 其中Me2NH2+由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水解得到, 1可视为平行排列的平整带状{Zn2(pzdc)}+链被abdc2-柱子交错支撑而成的三维多孔框架. 通过脱附/吸附溶剂分子, 中心对称的配位聚合物1·g可以可逆转变成手性的(Me2NH2)[Zn2(pzdc)(abdc)](1′).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在客体响应过程中, 基于框架、 抗衡离子和客体分子之间的氢键协作与竞争, 抗衡离子发生了显著的移动 和转动, 导致{Zn2(pzdc)}+链扭曲和转动, 伴随着超过10%的晶胞体积和孔洞率变化. 气体吸附测试表明, 化合物1'对N2和CO2存在不同的结构响应行为.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声辐射法制备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材料(PVP-MWCNT’s),将该复合材料分散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并滴涂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玻碳电极(PVP-MWCNT’s/GCE)。研究发现:抗坏血酸在修饰电极上出现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提出了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抗坏血酸的方法。还原峰电流与抗坏血酸的浓度在1.0×10-7~1.0×10-3 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Fe3O4@SiO2为磁核,在其表面包裹壳聚糖,再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制得Fe3O4@SiO2@CTS镍离子印迹聚合物。采用XRD、FTIR和SEM对镍离子印迹聚合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镍离子印迹聚合物对Ni2+的最佳吸附条件为:Ni2+初始浓度为80 mg·L-1、印迹聚合物用量为25 mg、pH值为5.0、吸附时间为3 h,印迹聚合物对Ni2+的吸附量可达66.73 mg·g-1。Fe3O4@SiO2@CTS镍离子印迹聚合物对Ni2+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离子色谱法测定环境水中苯酚含量的方法。样品采用三相中空纤维液相微萃取法萃取,以正辛醇为萃取溶剂,在600 r·min-1转速下萃取40 min。经SH-2 Anion色谱柱分离,以12 mmol·L-1氢氧化钠溶液为淋洗液洗脱。苯酚的质量浓度在1.00~500μg·L-1范围内呈线性,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8μg·L-1。方法用于地表水中苯酚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0.1%~109%之间。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CH4/CO2混合气体在多孔石墨烯分离膜中的分离过程, 分析了3 种纳米孔功能化修饰(N/H 修饰、全H修饰和N/―CH3修饰)对分离过程的影响规律. 模拟结果表明气体分子会在石墨烯表面形成吸附层, CO2分子的吸附强度高于CH4分子. 纳米孔的功能化修饰不仅减小了纳米孔的可渗透面积, 还通过影响纳米孔边缘原子的电荷分布提高了气体分子的吸附强度, 进而影响了混合气体分子在多孔石墨烯分离膜中的渗透性和选择性. CO2分子在多孔石墨烯中的渗透率能达到106 GPU (1 GPU=3.35×10-10 mol·s-1·m-2·Pa-1), 远远高于传统的聚合物分离膜. 研究表明多孔石墨烯分离膜在天然气处理、CO2捕获等工业气体分离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聚乳酸(PLA)是一种环境友好及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 其界面性质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以Langmuir-Blodgett (LB)膜天平、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聚(L-乳酸) (PLLA)在气液界面上的性质. 表面压-面积(π-A)等温曲线的结果表明, 在膜压缩的初始阶段, 表面压逐渐增大; 当膜压为9.0 mN·m-1时, 曲线出现了一个平台,其重复单元的面积大约在0.11-0.17 nm2之间. 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果发现, 在压缩过程中, 膜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平台刚出现时, 膜内出现了大量的纤维结构; 在平台区内, 界面上出现了多层膜结构. 特别地, 当表面压为20.0 mN·m-1时, PLLA在界面上可形成约6.0 nm厚的薄膜. 由此可见, PLLA等温线中的平台与其膜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 这有别于普通双亲分子的性质, 即这类双亲分子π-A等温线中的平台通常表示它们在二维空间上发生了单分子膜的相转变.  相似文献   

12.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对MFI分子筛膜进行Sn掺杂, 制备了一种Sn-MFI分子筛膜, 并研究了其渗透汽化分离乙醇/水体系的性能. XRD, 29Si NMR, UV-Vis及分离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CVD法在将Sn引入MFI膜时, 膜层结构基本得到保持, Sn可以进入分子筛骨架, 有效地减少了膜表面的硅羟基缺陷, 提高了膜分离乙醇/水体系时的稳定性. 在SnCl4用量为3 mL、 修饰时间为1 h时, 所得到的Sn-MFI分子筛膜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最佳, 并可在60 ℃下分离5%(质量分数)乙醇/水混合物时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在经过连续50 h渗透气化分离后, 其渗透通量仅从1.52 kg·m-2·h-1下降至1.38 kg·m-2·h-1, 分离因子从18下降至16.  相似文献   

13.
采用Fe~(3+)离子交联的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水凝胶,经化学还原制备出一种新型的三维多孔石墨烯薄膜材料命名为rGO-Fe;通过电化学聚合法在rGO-Fe基底上进一步制备了一种三维多孔石墨烯/含钛共轭聚合物复合薄膜材料,命名为r GO-Fe/P(EDOT:P3C)-1-Ti。作为一种新型复合薄膜材料,rGO-Fe/P(EDOT:P3C)-1-Ti较rGO-Fe具有更好的抗拉伸性能,平均厚度为3μm的rGO-Fe/P(EDOT:P3C)-1-Ti薄膜,可承受载荷拉力0.97 N,优于相同厚度的rGO-Fe薄膜(0.76 N)。将rGO-Fe/P(EDOT:P3C)-1-Ti薄膜作为自支撑电极制备了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表现出优良的电容性能,且在弯折状态下仍能正常工作。当电流密度为0.1 A?g~(-1)时,该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的质量比容量为71.13?F?g~(-1),面积比容量为101 mF?cm~(-2),当电流密度为0.6 A?g~(-1)时,其质量比容量为18.14 F?g~(-1),面积比容量为25.8 mF?cm~(-2)。  相似文献   

14.
通过纳米晶组装技术, 构筑了Al2O3-SiO2复合气凝胶; 利用不同组分耐温性的差异, 经过热处理过程得到了骨架强健的Al2O3-SiO2气凝胶. 研究了不同配比及热处理温度对材料微观结构和组分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 得到了比表面积为123.9 m 2/g, 密度为 0.25 g/cm 3, 导热系数为0.029 W·m -1·K -1的气凝胶材料. 在泡水和冰冻等极端环境下, 气凝胶材料未发生结构的破坏, 模拟10次重复隔热应用(800 ℃, 30 min)后导热系数保持不变. 该隔热性气凝胶的开发有望解决未来飞行器隔热材料需重复使用的技术瓶颈, 为开发新型气凝胶隔热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氦气在科学和工业等领域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存在于天然气中。如何高效地从天然气中分离氦气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系统地探究了菱形石墨炔(rhombic-graphyne,R-GY)分离膜对He和其他天然气组分(Ne、Ar、CO_2、N_2和CH_4)的吸附、选择和渗透性能。结果表明,R-GY作为He分离膜可同时满足高选择性和高渗透率的要求。常温下,R-GY薄膜对He/Ne、He/CO_2、He/N_2、He/Ar和He/CH_4的选择性可分别达到2?10~7、3?10~(20)、9?10~(26)、7?10~(37)和5?10~(51),即使在600 K时仍可保持较高水平。此外,由于较低的扩散能垒,He穿透R-GY薄膜的渗透率在常温下可达到10~(-6) mol·m~(-2)·s~(-1)·Pa~(-1),高出工业标准近3个数量级;而其他气体组分在常温下的渗透率仅为10~(-58)-10~(-14) mol·m~(-2)·s~(-1)·Pa~(-1),气体无法渗透R-GY薄膜。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恒温和变温两种方法在氧化铝支撑体上原位制备了MFI型分子筛膜. 恒温法合成的MFI型分子筛膜晶体颗粒较大, 在高温脱除模板剂时会形成较大的缺陷, 没有对二甲苯/邻二甲苯(PX/OX)分离性能. 变温法合成的MFI型分子筛膜晶体在a, b方向尺寸较小, 在高温脱除模板时不会形成较大缺陷, 对PX/OX有良好的分离性能, 在300 ℃下, PX/OX分离因子高达42, PX的渗透性为9.57×10-9 mol·m-2·s-1·Pa-1. 采用低温臭氧脱除模板剂能够有效减小分子筛晶体热收缩产生的应力, 提高MFI型分子筛膜的分离性能. 两种方法合成的分子筛膜在低温臭氧的条件下脱除模板剂后, 都具有PX/OX分离性能, 其中变温法合成的分子筛膜PX/OX分离因子高达76, PX的渗透性为1.02×10-8 mol·m-2·s-1·Pa-1.  相似文献   

17.
We here report on the formation of well-ordered 2D gold nanostructure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Spreading a mixture of alkanethiol-capped gold nanoparticles (AuNPs) and an amphiphilic poly(p-phenylene) on a water surface and compressing the mixture to a surface pressure of 40 mN/m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a network of well-ordered gold nanostructures. The structures are transferred horizontally (Langmuir-Sch?fer) onto a solid substrate and investigated with TEM, AFM, and X-ray reflectivity, showing a pattern that is repeating over several micrometers. AFM and X-ray reflectivity data at different surface pressures reveal that the polymer is lifting the AuNPs 1.5-2 nm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way from the polymer layer, when the pressure is increased from 20 to 40 mN/m.  相似文献   

18.
在电场的作用下对石墨棒进行电化学剥离,使其表面形成相互平行排列,且垂直于石墨棒基底的二维(2D)石墨纳米片阵列(GNSA).然后通过阴极还原电沉积法制备Sn O2/石墨纳米片阵列(Sn O2/GNSA)复合电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测试表明该复合电极具有优异的超电容性能,在0.5 mol·L-1Li NO3电解质中,扫描速率为5 m V·s-1,电位窗口为1.4 V时,比电容达4015 F·m-2.由Sn O2/GNSA复合电极和相同电解质组装成的对称型超级电容器,在扫描速率为5 m V·s-1时,其电位窗口可增至1.8 V,能量密度达到0.41 Wh·m-2,循环5000圈后其比电容仍保持为初始比电容的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