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使用醋酸锌,柔性的1,4-二甲基咪唑丁烷(bib)和三个刚性直链型羧酸混合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三个具有不同穿插结构的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是一个具有三种Z字链的四重穿插结构,配合物2是一个特殊的[2+2]型四重穿插结构,配合物3是一个具有双核结构单元的三重穿插结构。通过使用热重分析/微分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TG/DTG-DSC)技术研究了它们的热分解过程,由热重分析得出特殊的[2+2]型四重穿插结构稳定性最好,四重穿插结构比三重穿插结构稳定。使用Kissinger和Ozawa-Doyle法对配合物骨架坍塌过程进行了计算,得出配合物1-3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76.887、318.515、149.310 k J?mol~(-1),可以得出配合物1-3的反应速率关系为312。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来说明配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其次,还对配合物1-3的荧光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三核锌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trinuclear Zn(Ⅱ) complex [Zn3(L)2(Cl)2(OSO3)2(H2O)2]·2H2O (1) (L=N1-(2-aminoethyl)-N1-(2-imidazolethyl)-ethane-1,2-diamine) was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of ligand L with ZnSO4·7H2O at pH=9 in air. The complex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FTIR and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It reveals that the crystal of complex 1 belongs to monoclinic C2/c space group, a=3.516 9(7) nm, b=0.676 57(14) nm, c=1.502 2(3) nm, β=110.955(4)°, V=3.337 9(12) nm3, Z=4. In complex 1, two ligands L bridge three Zn(Ⅱ) centers to form trinuclear structure which was further connected by hydrogen bonding to form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CCDC: 609515.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2种含有水杨醛氨基乙酸类(Schiff碱)配体的配合物: (C9H7NO3)Zn(C3H4N2)2(1)和(C9H7NO3)Ni(C3H4N2)2(C4H5N2O)•CH3OH•0.5H2O(2), 其中配合物(1)能够在激发波长为260 nm的条件下发出很强的蓝光.  相似文献   

4.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配合物[CuLCl2]·CH3CN (1),[CuLBr2]·CH3CN (2)和[ZnL(NO32]·CH3CN (3)(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在配合物12中,五配位的铜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与来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及2个卤离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中,锌离子与1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1个双齿配位的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2在410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与配体L的相似,强度有所降低。而配合物3由于配体到锌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红移至430 nm。  相似文献   

5.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配合物[CuLCl2]·CH3CN(1),[CuLBr2]·CH3CN(2)和[ZnL(NO3)2]·CH3CN(3)(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在配合物12中,五配位的铜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与来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及2个卤离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中,锌离子与1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1个双齿配位的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2在410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与配体L的相似,强度有所降低。而配合物3由于配体到锌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红移至430 nm。  相似文献   

6.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5个配合物[CuLCl2]·CH3COCH31)、[ZnLCl2]·CH3COCH32)、[ZnL(NO32]·0.5CH3COCH33)、[AgL2]ClO44)和[AgL2]BF45)(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配合物12同构,五配位的中心金属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与来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及2个氯离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中,锌离子与1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1个双齿配位的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配合物45中,中心金属与配体的比例为1∶2。银离子与2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配位,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245在410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与配体L相似。而配合物3由于配体到锌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红移至430 nm。  相似文献   

7.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5个配合物[CuLCl2]·CH3COCH3 (1)、[ZnLCl2]·CH3COCH3 (2)、[ZnL(NO3)2]·0.5CH3COCH3 (3)、[AgL2]ClO4 (4)和[AgL2]BF4 (5)(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配合物12同构,五配位的中心金属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与来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及2个氯离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中,锌离子与1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1个双齿配位的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配合物45中,中心金属与配体的比例为1:2。银离子与2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配位,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245在410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与配体L相似。而配合物3由于配体到锌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红移至430 nm。  相似文献   

8.
章超  庞韬 《合成化学》2021,29(10):884-887
由巴比妥酸、2-吡咯甲醛、二异丙基胺基锂(LDA)为底物,一步反应制得新颖的含锂配合物1(CCDC:2032518),产物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1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a=7.0683 (5)Å, b=9.8429 (7)Å, c=12.9630 (9)Å, α =90 º, β=105.183 (5)Å, γ =90º, V =870.39(11)Å3, Z=2, F(000)=432.0, Mr=415.28 and µ=0.122 mm-1。该含锂配合物借助分子间氢键构建了相互穿插网格的高阶组装结构。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两种锌配位聚合物{[Zn(ic)(bip)]·2H2O}n (1)和[Zn(ic)(bpe)]n (2)(H2ic=衣康酸,bip=3,5-二(1-咪唑基)吡啶,bpe=1,2-二(4-吡啶基)乙烯),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2均为含有一维金属-羧酸链的二维(4,4)格子层结构.此外,对它们的热重、粉末X射线衍射和固体荧光性能进行了考察.与配体bip相比,1的发射光谱发生了明显的蓝移(~78 nm),可能归因于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2显示与游离的bpe配体相似的荧光性质,轻微的红移可能是因为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作用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两种锌配位聚合物{[Zn(ic)(bip)]·2H2O}n(1)和[Zn(ic)(bpe)]n(2)(H2ic=衣康酸,bip=3,5-二(1-咪唑基)吡啶,bpe=1,2-二(4-吡啶基)乙烯),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均为含有一维金属-羧酸链的二维(4,4)格子层结构。此外,对它们的热重、粉末X射线衍射和固体荧光性能进行了考察。与配体bip相比,1的发射光谱发生了明显的蓝移(78 nm),可能归因于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2显示与游离的bpe配体相似的荧光性质,轻微的红移可能是因为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作用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邻苯二甲酸锌配合物的合成,红外光谱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聚堂  王春林 《应用化学》1997,14(5):98-100
邻苯二甲酸锌配合物的合成、红外光谱和晶体结构孙聚堂*王东利张克立王春林(武汉大学化学系武汉430072)(武汉大学测试中心武汉)关键词邻苯二甲酸,锌,晶体结构,红外光谱1996-12-16收稿,1997-06-16修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掺杂微量...  相似文献   

12.
合成的标题化合物晶体—C_(26)H_(26)N_4O_5Zn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2_12_12_1,a=0.9460(4)nm,b=1.4114(4)nm,c=1.9254(4)nm,Z=4.利用热重分析对配合物第二步热分解过程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探讨了反应的可能机理,得到其相应的动力学参数,非等温动力学方程为:da/dt=A·e~(-E/RT)·2(1-α)~(3/2)  相似文献   

13.
合成的标题化合物晶体(C_(23)H_(29)N_3O_6Zn)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2_12_12_1,晶胞参数a=0.9345(2),b=2.6620(5),c=0.9748(4)nm,V=2.425(2)nm~3,Z=4利用热重分析对配合物第一步热分解过程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探讨了反应的可能机理,得到其相应的动力学参数,非等温动力学方程为:da /dt=A·e~((-E)/RT)·(1—a)  相似文献   

14.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晶体—ZnVAL C_(28)H_(30)N_4O_4SZn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2_12_12_1,a=0.9259(2),b=1.4409(4),c=2.1046(8)nm,Z=4,最终因子R_w=0.080.利用热重分析对配合物第一步热分解过程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探讨了反应的可能机理,得到了其相应的动力学参数,非等温动力学方程为:da/dt=A·e~(-E/RT)3/2(1-α)~(4/3)[1/(1-α)~(1/3)-1]~(-1)  相似文献   

15.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标题化合物晶体-ZnVAL C~2~8H~3~0N~4O~4SZn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P2~12~12~1, a=0.9259(2), b=1.4409(4), c=2.1046(8)nm, Z=4,最终因子Rw=0.080。利用热重分析对配合物第一步热分解过程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 探讨了反应的可能机理。得到了其相应的动力学参数以及非等温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双核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杨瑞娜,谢文刚,王冬梅,侯益民,薛宝玉,金斗满(河南比学研究所,郑州450003)关于低氧化态金属的化学,双取代烷基膦是最常被采用的配体 ̄[1],在这一化学分支的发展中它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合成了双齿膦配体:双二...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高压下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活化体积△V~≠的定义和测定方法,以及作为配合物取代反应、异构化反应、电子转移反应和光化学反应机理的判据。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Cl)]·0.5EtOH·1.5H2O (1)和{[Zn(L)(NO3)]·2CH3CN}n (2)的结构(HL为PMBP缩4-甲基水杨酰肼; PMBP=1-phenyl-3-methyl-4-benzoyl-5-pyrazolone)。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Cu(Ⅱ)离子与来自烯醇化脱质子配体L-的2个O原子和1个N原子,及1个氯离子配位,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配合物2中,Zn(Ⅱ)离子采取扭曲的三角双锥配位构型,与来自L-的NO2电子供体,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相邻配体吡唑啉酮N原子配位,形成沿b轴方向的一维链状结构。在310 nm紫外光激发下,配合物2在434和459 nm处有很强的荧光发射,而配体的荧光发射峰在521 nm,强度明显弱于配合物。此外,固态配体和配合物2的荧光寿命分别为7.352 8和7.755 6 μs。  相似文献   

19.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Cl)]·0.5EtOH·1.5H2O (1)和{[Zn(L)(NO3)]·2CH3CN}n (2)的结构(HL为PMBP缩4-甲基水杨酰肼; PMBP=1-phenyl-3-methyl-4-benzoyl-5-pyrazolone)。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配合物1中, Cu(Ⅱ)离子与来自烯醇化脱质子配体L-的2个O原子和1个N原子,及1个氯离子配位, 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配合物2中, Zn(Ⅱ)离子采取扭曲的三角双锥配位构型, 与来自L-的NO2电子供体, 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相邻配体吡唑啉酮N原子配位, 形成沿b轴方向的一维链状结构。在310 nm紫外光激发下, 配合物2在434和459 nm处有很强的荧光发射, 而配体的荧光发射峰在521 nm, 强度明显弱于配合物。此外, 固态配体和配合物2的荧光寿命分别为7.352 8和7.755 6 μs。  相似文献   

20.
设计合成了两种新型的以聚吡唑硼酸盐、氨基酸为配体的钒氧配合物VO[phCH2CH(NH2)COO][HB(pz)3](1)和VO(3,5-Me2pz)[HB(3,5-Me2pz)3](CH3COO)(2).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它们的结构. 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表明, 配合物1和2的热分解反应都是分两步进行的. 通过计算, 配合物1热分解的第一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成核与生长(n=1/4); 第二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化学反应. 其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dα/dT=(A/β)e-E/RT(1/4)(1-α)[-ln(1-α)]-3 和dα/dT=(A/β)e-E/RT(1-α)2. 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是223.52 和331.94 kJ·mol-1; 指前因子ln(A/s-1)分别是49.67 和57.50. 配合物2 热分解的第一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化学反应; 第二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成核与生长(n=1/2). 其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dα/dT=(A/β)e-E/RT(1-α)2, 和dα/dT=(A/β)e-E/RT(1/2)(1-α)[-ln(1-α)]-1. 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是300.56 和444.72 kJ·mol-1; 指前因子ln(A/s-1)分别是75.53 和92.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