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墨相氮化碳纳米薄片(g-C3N4NSs)是一种优良的电化学发光(ECL)材料,在三乙胺(Et3N)为共反应剂时,阳极和阴极都能产生ECL信号,而多巴胺(DA)对其阳极信号产生猝灭作用,但不影响阴极信号.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技术,构建了一种检测DA的双电位比率MIP-ECL传感器.首先将掺杂有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g-C3N4NSs固定在玻碳电极(GCE)上,然后以DA作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作为功能化单体,通过电化学聚合法引入MIP膜,洗脱模板分子后的传感器对DA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利用DA对传感器阴阳极信号不同的影响作用,实现了对DA的高选择灵敏检测.传感器对DA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0×10-10~3.0×10-7 mol·L-1,检出限(LOD)为0.063 nmol·L-1(信噪比S/N为3),与非比率法相比,比率法的重现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石墨相氮化碳纳米薄片(g-C3N4 NS)因其优异的电化学发光(ECL)性能和良好的成膜特性在ECL传感领域备受关注。然而,gC3N4 NS在较高的工作电压下产生的ECL信号不稳定,而金纳米粒子(Au NPs)的引入可明显改善其发光稳定性.基于这个特点,采用原位生长法将Au NPs引入g-C3N4 NS中,制备了一种金-石墨相氮化碳纳米复合材料(Au-g-C3N4 NS),以其作为ECL物质固定在电极上.同时,引入具有专一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构建了一种检测叶酸(FA)的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MIP-ECL)传感器.该传感器对FA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响应,在优化的条件下,信号变化与FA物质的量浓度在1.0×10-10~1.0×10-3 mol·L-1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LOD)达到0.07 nmol·L-1.并且探讨了检测机理,考察了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将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FA的检测,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3.
金属纳米团簇以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在电化学发光(ECL)领域受到极大关注,金属有机凝胶(MOGs)因其合成简单、水溶性好、比表面积大等优点经常作为载体用于负载其他纳米材料或生物分子. 本文以锆凝胶(Zr-MOG)负载的金纳米团簇(Au NCs)为阴极发光材料(Au NCs@Zr-MOG),以铁凝胶(Fe-MOG)负载的三联吡啶钌(Ru(bpy)32+)为阳极发光材料(Ru@Fe-MOG),构建了比率ECL传感器,用于多巴胺(DA)的灵敏检测. 实验中引入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用于特异性吸附DA,再利用DA的顺式二醇结构与Fe-MOG中硼酸的特异作用,将Ru@Fe-MOG引入电极,从而产生比率ECL信号. 随着DA浓度的增大,阴极由于MIP的物理阻碍作用信号下降,而阳极因引入更多Ru@Fe-MOG使信号增大,阴阳两极ECL信号比值与DA物质的量浓度在1.0×10-8~1.0×10-4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LOD)为7.8 nmol·L-1. 相似文献
4.
碳量子点(CQDs)以其优良的光电性能,以及环保、价廉、易得的优点而受到极大关注以柠檬酸(CA)和三聚氰胺(Melamine)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氮掺杂的碳量子点(N-CQDs).对其形貌、组成及光谱性能进行了表征,详细研究了其电化学发光(ECL)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N-CQDs在共反应剂过硫酸钾(K2S2O8)存在下能发射强且稳定的ECL信号进一步研究显示:金纳米粒子(Au NPs)的存在会导致N-CQDs的ECL信号猝灭,而谷胱甘肽(GSH)的加入又能使其ECL信号得以恢复.根据这一特点实现了对GSH的灵敏检测,线性响应范围为1.0×10-9~1.0×10-4 mol·L-1,检出限是8.0×10-10 mol·L-1.该策略也可用于其他含巯基(-SH)的生物硫醇类物质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从功能单体、交联剂、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三者配比、分散剂、引发剂、等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过程中各种技术条件方面评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物和纳米金构建快速检测卡那霉素的分子印迹传感器。用电聚合法将分子印迹聚合物聚合到金电极上,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安培法经电化学工作站检测传感器的电流响应。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检测线性范围为3×10-8~4×10-5mol·L-1(r=0.988),最低检测限为1.29×10-8mol.L-1(信噪比为3)。重复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6%。 相似文献
7.
碳点(CDs)以其良好的光电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在电化学发光(ECL)分析领域受到了极大关注,但纯CDs的发光效率较低,需掺杂其他元素来改善其性能. 本文制备了一种氮铈双掺杂的碳点(N-Ce-CDs),与非掺杂和单元素掺杂CDs相比,其ECL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将其与金纳米粒子(Au NPs)同时负载于沸石咪唑酯骨架(ZIF-L)表面,得到一种对谷胱甘肽(GSH)具有灵敏响应的ECL探针(N-Ce-CDs,Au@ZIF-L). 实验中,首先在电极表面引入对GSH具有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选择性吸附GSH,再与探针作用. 通过GSH的巯基(-SH)与探针中Au相互作用,将探针带入电极表面,产生ECL信号,实现对GSH的选择性灵敏检测. 在优化的条件下,GSH的物质的量浓度在1.0×10-8~1.0×10-4 mol·L-1范围内与ECL信号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LOD)为1.87 nmol·L-1. 对人体血清样品中GSH进行检测,回收率在96.3%~104.8%之间. 相似文献
8.
叶蝉散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制备叶蝉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再将该聚合物自组装至玻碳电极上,将构建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叶蝉散农药的检测。实验表明,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以铁氰化钾、氯化钾的混合液作为底液时,叶蝉散分子印迹传感器对叶蝉散在0~3.3×10-4 mol/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该电极有良好的灵敏度和识别性。利用该传感器测定水果中的农药含量。该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线性关系为:In-I0(nA)=8.128 7C-9.327 4,相关系数R2=0.999 6,检出限为1.05×10-8 g/L。 相似文献
9.
应用热引发的方法研制了苯醚菊酯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用循环伏安法对影响该传感器制备的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表明:该传感器具有比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响应电流与苯醚菊酯的浓度在1.0~100.0 μmol/L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系数R为0.992 8,检出限为2.0 × 10-7 mol/L.将其应用于湘江水中苯醚菊酯的检测,回收率在95.62%~103.19%之间. 相似文献
10.
廖文锦;孙鑫悦;曹胜利;肖港;谢紫玉;焦宇涛;岳钊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1):49-53+60
多巴胺是帕金森氏症的重要标志物,为实现多巴胺的高灵敏度检测,以金片为基底,金纳米团簇(gold nanoclusters, AuNCs)为光敏感材料,以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采用电聚合的方式制备了高灵敏度的分子印迹光电化学传感平台(MIP/AuNCs/Au).合成的聚苯胺敏感膜在拥有优异导电性能的同时,对小分子物质多巴胺具有良好的识别作用,从而实现对多巴胺的灵敏检测.最终在0-10μmol/L的检测范围,达到了2.468 nA/(μmol·L-1)的灵敏度和0.836μmol/L的检测限,证明了传感器在多巴胺检测领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水热合成法和超声法成功构建MoS2/g-C3N4复合型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表征技术对复合型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分析。以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为探针反应,探究可见光下不同质量比的MoS2/g-C3N4复合型光催化剂对RhB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MoS2负载量为30%,光催化降解80 min时,10 mg/L的RhB溶液的降解率为96.7%。MoS2/g-C3N4复合催化剂相比于纯的g-C3N4,MoS2降解RhB的效果有显著地提高。光催化降解性能的提升归因于两半导体间MoS2和g-C3N4异质结界面构筑,有效地抑制光生电子(e-)和空穴(h+)的复合,从而提高复合型光催化剂MoS2/g-C3N4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
刘灿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79-84
利用熔盐法合成了聚三嗪亚胺(polytriazineimide,PTI),并用来吸附水中的U(VI)。在常温下,PTI对铀的最大饱和吸附量达到了135.5 mg/g,与g-C3N4相比,是g-C3N4饱和吸附量的54.2倍。通过对动力学与吸附等温线模型的探究,发现PTI对U(VI)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说明PTI吸附U(VI)属于物理吸附。同时,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能更好地拟合PTI对U(VI)的吸附过程,说明U(VI)在PTI上属于单层吸附。通过对吸附铀后的材料进行XPS表征,发现铀在吸附后的价态没有改变,仍为U(VI)。 相似文献
13.
将炭黑(CB)纳米粒子与类石墨相氮化碳(g-C3N4)混合,然后将金纳米粒子(Au NPs)掺杂其中,形成一种新型g-C3N4/CB/AuNPs复合纳米材料,用于修饰玻碳电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g-C3N4/CB/AuNPs对硫酸联氨(N2H4·H2SO4)的电化学氧化呈现极好的电催化性能.硫酸联氨的氧化电流与其物质的量浓度在2.5×10-5~1.5×10-3 mol·L-1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6μmol·L-1(信噪比S/N=3). 相似文献
14.
理想的骨再生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力学强度.前期的研究表明硅磷酸钙(Ca5(PO4)2SiO4,CPS)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并在体内可促进新骨的形成.研究了α-氮化硅(α-Si3N4)对CPS生物陶瓷显微结构、抗弯强度、体外磷灰石形成能力及细胞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α-Si3N4的添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CPS生物陶瓷的抗弯强度,当其质量分数为1.5%时,Si3N4-CPS陶瓷的抗弯强度为相同温度下纯CPS陶瓷的1.2倍.模拟体液浸泡实验表明:Si3N4-CPS生物陶瓷均具有良好的磷灰石形成能力.CCK-8细胞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Si3N4-CPS生物陶瓷无明显细胞毒性,展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5.
在盐酸质子化条件下,采用超声微波协助法成功制备了可见光型复合催化剂WO3/g-C3 N4。利用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和BET比表面测试仪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以罗丹明B(RhB)为目标降解物对其光催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催化剂样品是由片状的 WO3纳米片负载在g-C3 N4表面组成的。当 WO3负载的质量分数为40%时,前驱物在500℃条件下煅烧2 h后所得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明显好于同条件下制得的单一相 WO3和g-C3 N4,在可见光(波长大于420 nm)照射下,5 h 内对100 mL浓度为10-5 mol/L罗丹明B橙溶液的降解高达98%。 相似文献
16.
基于硫化镉量子点(CdS QDs)对三联吡啶钌(Ru(bpy)32+)电致化学发光(ECL)信号的增敏作用,在电极表面滴涂CdS QDs,然后引入含有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金纳米粒子(Au NPs)的(Ru(bpy)32+)复合物(MWCNTs-Au NPs-Ru(bpy)32+),得到了自增强CdS/Ru(bpy)32+ECL传感器.该传感器同时包含了ECL物质Ru(bpy)32+和共反应剂CdS QDs,具有自增强特点,MWCNTs和Au NPs的存在可进一步放大传感器的信号.邻苯二酚的电极氧化产物与Ru(bpy)32+之间存在能量转移,导致ECL信号淬灭,从而实现了邻苯二酚的灵敏检测,线性响应范围为5.0×10-9~1.0×10-5 mol·L-1,检出限为1.5×10-9 mol·L-1.该传感器用于河水中邻苯二酚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同时,传感器也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分子印迹技术是高聚合物质对特定目标分子进行选择性识别和分离的技术,可以对目标分子进行高灵敏的检测和分离,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制备了一种基于氧化硅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提高了传统印迹聚合物的结合率。在对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率和特异性的实验中,可知以甲基丙烯酸为单体,氯仿为致孔剂制备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率和特异性最好,其k值和k’值分别为3.2和2.791。同时,该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ltraviolet HPLC-UV)进行了比较,发现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I值为3.85)对棉酚的检测优于HPLC-UV(I值为2.28)。 相似文献
18.
A substrate with Ni/Ti/Si structure was used to grow vertical carbon nanotubes (CNTs) with a graphite fihn over CNT tops by thermal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with CH4 gas as carbon source. The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 substrate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the morphologies, 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the microstructures, a Raman spectrograph for the ctystallinity, and an Auger electron spectrometer for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when the thickness ratio of Ni layer to Ti layer in substrate is about 1, a graphite film with relatively good quality can be formed on the CNT top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