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分别与铁(Ⅱ)、锌(Ⅱ)、钴(Ⅱ)、铜(Ⅱ)形成配合物的UV,IR和^1H-NMR光谱特征。配合物紫外的λmax发生了明显紫移;在IR谱中,配合物的面外振动峰655cm^-1较未配位的氨基葡萄糖中的面外振动峰670cm^-1低,且在990cm^-1附近出现新的吸收峰;在^1H-NMR谱中,配合物C3上羟基中的质子化学位移较未配位的均移向高场,氨基上质子的化学位移较未配位的也移向高场,其他碳上羟基中的质子化学位移值不变,从而初步证实了配合物中的氨-金属(N-M)键的形成。本文还研究了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及其与铁(Ⅱ)、钴(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其配合物的IR谱线较未配位的IR谱线并没增多,指出这种反常现象是糖环的刚性所致。它们的IR和UV光谱均证实了分子中不存在游离的羰基峰,并证实了它们分子中内盐的存在,配合物的IR谱中出现新的一组吸收峰:433.1和408.9cm^-1(O-Fe),507.1和495.0cm^-1(O-Co),403.1和389.0cm^-1(O-Cu),证实了配合物中的氧-金属键(O-M)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配合物的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发现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产生的配合物在pH 6.0的KH2PO4-K2HPO4的缓冲溶液中均使诺氟沙星的荧光猝灭.确认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产生的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2 : 1、1:1、1:1.用锰与诺氟沙星配合物体系测定诺氟沙星滴眼液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0.60%-1.1%,回收率为98.87%-102.7%,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膜与Co(Ⅱ)、Ni(Ⅱ)、Cu(Ⅱ)复合物的IR光谱和XPS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壳聚糖制成膜后浸泡在含有金属离子Cu(Ⅱ)、Co(Ⅱ)、Ni(Ⅱ)的溶液中制备得到相应的复合物。根据IR光谱中官能团特征频率的位移和XPS谱中元素结合能的变化,表明Co(Ⅱ)、Ni(Ⅱ)、Cu(Ⅱ)与壳聚糖膜的吸附机理包括物理作用和化学吸附,其中化学吸附是通过壳聚糖表面部分-NH2提供孤对电子和金属离子形成了配位键。  相似文献   

4.
何宏山 《光谱实验室》2003,20(3):444-447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脚架型配体的镁(Ⅱ)配合物,配合物经元素分析、^1H NMR、UV-可见分光光度及IR光谱等表征,在甲醇溶液中,配体与金属镁(Ⅱ)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Mg(L)](ClO4)2,晶体结构分析表明晶体呈单斜晶系,其空间群为P2(1)/c,金属离子被6个氮原子所包围,其平均键长为0.210nm。  相似文献   

5.
合成并表征了有机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L)及其镍(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确定目标配合物组成为C15H21N3O4Ni.H2O,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配位前后游离配体L和镍(Ⅱ)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谱学性质,进而推断出镍(Ⅱ)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以2个酰胺负离子N和1个吡啶环N原子为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Ni(Ⅱ)通过三齿形式配位;配合物中Ni(Ⅱ)采取dsp2杂化轨道方式与配位原子构成配位键,中心金属Ni(Ⅱ)的配位数为4,1个Ni(Ⅱ)与1个三齿配体L和1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平面正方形构型的低自旋镍(Ⅱ)配合物。  相似文献   

6.
以水杨醛为原料,通过与混酸作用制备了5-硝基水杨醛,将其与盐酸氨基脲缩合制备出一种Schiff碱配体, 用Cu(Ⅱ)和Zn(Ⅱ)分别与配体在70 ℃左右的恒温水浴中反应1.5 h,合成出了新型Schiff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摩尔电导率、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表征和测试,采用蛋氨酸光照法测定了配合物对超氧离子的催化歧化作用。结果表明,该Schiff碱配体及其配合物,组成确定,热力学稳定性高,在核黄素光照产生-2的体系中,配合物都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对超氧离子有很强的催化歧化作用,尤其是双配体铜配合物活性最强,对人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光光度法研究钯(Ⅱ)的三元离子缔合物与锑(Ⅲ)、锆(Ⅳ)和铈(Ⅲ)浮选分离的条件。在水溶液中,钯(Ⅱ)与溴化钾和四丁基溴化铵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离子缔合物,此三元离子缔合物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中溴化钾和四丁基溴化铵的浓度分别为1.5×10-2mol·L-1和2.0×10-3mol·L-1时,钯(Ⅱ)被定量浮选,实现了钯(Ⅱ)与锑(Ⅲ)、锆(Ⅳ)、和铈(Ⅲ)离子的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中的钯(Ⅱ)进行定量浮选分离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5种Salen Mn(Ⅱ)及2种Salen Eu(Ⅲ)配合物。以NBT/核黄素(VB2)/蛋氨酸为O2.-的产生、检测体系,对上述配合物进行了抗O2.-活性研究,发现Mn(Ⅱ)配合物对O2.-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清除活性。用荧光检测法对上述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均能与DNA产生结合作用,提示具有潜在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9.
从含有57Fe(Ⅱ)的掺杂配合物中回收57Fe2O3,用N2H4*H2SO4为主还原剂将57Fe2O3还原为57Fe(Ⅱ),以保证57Fe具有较高的含量.最后合成配合物57Fe(py)4(NCS)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穆斯堡尔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0.
在pH 7.08 Tris缓冲溶液中,采用粘度测定、电子吸收光谱、凝胶电泳和溴化乙锭荧光分析法研究了鬼臼酰肼(hydrazide-podophyllic,HDPP)NiⅡ, CoⅡ, ZnⅡ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探讨了作用模式。结果发现,当加入一定量的DNA时,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产生减色效应,同时,DNA也能较大程度地猝灭配合物体系的荧光强度。配合物都能引起DNA粘度的略微增加和将超螺旋DNA切割得到缺刻DNA。所有这些研究表明配合物可能与DNA发生了相互作用,其中镍和钴配合物与DNA之间主要以插入方式相结合;而锌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结合方式为部分插入;求出了三种鬼臼酰肼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双水杨醛缩二甘醇二胺(SALDA)及双水杨醛缩四甘醇二胺(SALTTA)两类直链醚型Schiff碱,并用于合成钴、镍的四种Schiff碱配合物,经分析,其组成为[M(SALDA)](NO3)2·H2O和[M(SALTTA)](NO3)2·nH2O,并以热重-差热分析、紫外、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等方法研究了它们的配位作用.此类配合物能有效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有催化效果,转化率~70%,分子量峰值可达100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合成了甘氨酸络铜(Ⅱ)、甘氨酸络锌(Ⅱ)和甘氨酸络锰(Ⅱ)3种氨基酸配合物,测定了各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并对它们的谱带进行了详细的归属。  相似文献   

13.
Shi J  Song Y  Zhang CH  Peng JF  Li P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10):2668-2671
用ICCD瞬态光谱探测系统,检测了乙醇溶剂中丹参酮ⅡA及其与Cu(Ⅱ)形成的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采取密度泛函(DFT)方法优化几何构型,获得了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ⅡA-Cu(Ⅱ)配合物的稳定几何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含时密度泛函(TD-DFT)方法,计算了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ⅡA-Cu(Ⅱ)配合物的气相和乙醇溶剂(PCM)中的电子吸收光谱。结果表明,乙醇溶剂效应使丹参酮ⅡA的吸收光谱红移,配合物的吸收光谱蓝移。计算得到的溶液相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ⅡA-Cu(Ⅱ)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与实验测量光谱符合较好。本文首次测量和计算得到了丹参酮ⅡA与Cu(Ⅱ)形成的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  相似文献   

14.
Cu(Ⅱ)-α-氨基酸配合物的紫外光谱性质及组成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在模拟生理条件下,Cu(Ⅱ)与人体所含α-氨基酸[L=甘氨酸(G1y)、组氨酸(His)等]形成的二元及其混合配合物的紫外光谱性质及稳定性,以对应溶液法测定了水溶液中二元配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15.
Pd(Ⅱ)与漆树漆酶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5 ,6 二溴 2 ,3 二氰基氢醌 (DDBQH2 )为底物 ,在pH 4 5和 30± 0 1℃条件下 ,用分光光度法考察了Pd(Ⅱ )与漆酶的结合时间对漆树漆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Pd(Ⅱ )与漆酶结合时间的延长 ,Pd(Ⅱ )对漆酶催化氧化反应的活化程度逐渐减弱 ,最终转变为抑制直至钝化作用 ,且这种转变的速度随Pd(Ⅱ )浓度的增大而加快。与Pd(Ⅱ )混合后的漆酶的吸收光谱表明 ,Pd(Ⅱ )可能是通过取代漆酶Ⅰ型位中的Cu(Ⅱ )而使漆酶的催化活性逐渐降低直至丧失的。  相似文献   

16.
李淑艳 《光谱实验室》2011,28(4):1841-1844
合成了新型配合物Pd(Ⅱ)苊醌缩氨基硫脲,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配体以氧、氮和硫(ON S)三齿鳌合形式与金属离子配位,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远大于配体。  相似文献   

17.
测出钴(Ⅱ)与组氨酸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配合反应的热力学摩尔吸光系数,比较Co(Ⅱ)与组氨酸形成不同组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用聚丙烯腈纤维 (PAN)改性制备的偕胺肟纤维 (AOCF)分别与三氯化铁、氯化钴、氯化镍、氯化镉和氯化汞在酸性介质中反应 ,制备偕胺肟 铁 (Ⅲ )、偕胺肟 钴 (Ⅱ )、偕胺肟 镍 (Ⅱ )、偕胺肟 镉 (Ⅱ )和偕胺肟 汞 (Ⅱ ) 5种偕胺肟 重金属配合物 (用通式M AOCF表示 )。用红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对偕胺肟纤维和 5种配合物在 4 0 0 0~ 4 0 0cm- 1 范围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 ,对各M AOCF的FTIR主要吸收峰做了经验归属 ,并将各M AOCF的特征吸收峰与AOCF的相应吸收峰作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配合物中C—N ,CN ,N—O等键的吸收峰位置均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且峰的强度增加。说明纤维材料中的偕胺肟基团与重金属离子在酸性介质中进行了配位反应 ,偕胺肟基团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配位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在紫外光区吐温 - 80水溶液中硫氰酸钴 ( )配合物摩尔吸光系数 ,得到最大吸收波长λmax=32 1nm处摩尔吸光系数为 9.730× 10 3L·mol-1·cm-1。研究发现 ,在吐温 - 80水溶液中硫氰酸钴 ( )形成一种新的三元配合物 ,可用以解释显色反应灵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pH5.56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中,Cu(Ⅱ)和氯磺酚偶氮罗丹宁(SCPA)生成二元配合物Cu(SCPA)2,利用光谱修正技术表征配合物的分子结构。选择吸收光谱峰谷波长530nm和418nm为工作波长,测定显色溶液及空白溶液的吸光度A530nm,A418nm及A5030nm,A4018nm。计算光吸收比差值(ΔAr)。当Cu(Ⅱ)浓度在0.200μg/mL以内与ΔAr值之间呈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2ng/mL,有利于直接监测天然水。本实验已测定了黄浦江、长江、太湖水样中的痕量Cu(Ⅱ),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的测定结果相符,方法回收率在97.0%—103.5%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