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尿毒症被认为是因为患者肾衰而毒素在体内滞留所致^[1]。1972年Babb等^[2]提出“中分子假说”,认为分子量在300-2000范围内的中等分子量的物质是尿毒症的主要毒性物质。从此,人们作了大量的努力去分离和鉴定尿毒症中分子毒物。然而尿毒症中分子毒物的成分极其复杂^[3],从设定的中分子组分中分离得到的大都是些分子量小于800的小分子物质^[4]。因而对中分子假说一直存在争议^[5].我们对尿毒症患者及正常人的血清和尿液进行凝胶色谱分离,从尿毒症血清和尿液及正常人尿液中得到两个中分子峰A,B。将不同来源的A峰中的分子毒物进行离子交换色谱的分离和比较,得到了仅存在于尿毒症血清和正常人尿液的A-3亚峰,经脱盐和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确定了该组分内含有分子分别为839.69,1007.94,2015.16,16,873.69,1106.67和1680.28的6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凝胶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将尿毒症患者的尿样和血样以及正常人的尿样和血样进行了多级分离和比较. 通过凝胶色谱法, 从正常人的尿液以及尿毒症血清和尿液中分离出相对于正常人血清具有异常高浓度的A, B 2个中分子组分. 不同试样来源的A峰中分子物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结果证明, A-3亚峰中分子物, 是尿毒症患者因肾衰难以通过尿液将其排除故而滞留在血清内的重要成分, 正常人却可以通过尿液将其排于体外. 将来自尿毒症血清及正常人尿液的A-3亚峰中分子物经脱盐处理后, 进行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证明A-3组分由分子量分别为839, 873, 1007, 1106, 1680, 2015的6种化合物组成. 最后, 采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对A-3亚峰中分子组分进行了进一步分离, 得到了6个只含单一中分子化合物成分的组分. 至此, A-3组分内的中分子物得到了彻底的分离和纯化, 为进一步确定其结构以及病理生理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尿毒症中分子毒物的分离清除及其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毒症综述病症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本文综述了尿毒症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这些症状被认为是由于代谢废物在患者体内滞留而造成的。由于这些代谢废物成分和生理作用的复杂性,使得分离或寻找导致某一症状的毒物极为困难。本文对见诸报道的尿毒症可能性毒物以及某些中分子物的生理或生化功能进行了综述。并且通过比较不同疗法对尿毒症中分子物的清除效果,我们认为研制选择性吸附剂,对尿毒症中分子物进行吸附清除的方法或许是一个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Glycinol是大豆中主要的植物抗毒素和植物雌激素glyceollins的直接前体,是研究大豆中异戊烯转移酶必需的重要底物。该研究以新鲜大豆为原料,采用硝酸银诱导大豆子叶使glycinol 在其中累积,再用甲醇提取,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获得单一成分;经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及紫外光谱鉴定,并与标准品对照,确定所获得的单一成分为glycinol。采用该分离方法可从390 g鲜重的大豆中分离得到100 mg高纯度的glycinol。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分离纯化和较大量制备glycinol 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尿毒症患者血清及正常人尿液内中分子物质的分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凝胶色谱法,以206nm处的紫外吸收为检测手段,分别从尿毒症患者血 清及正常人尿液内分离出A,B两个中分子峰,而从正常人血清中分离出来的A峰远低 于尿毒症患者血清的A峰;在B峰的位置正常人血清未出现明显的吸收.运用该方法 不仅提高了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且能方便地得到中分子级分的纯品.对清除了淋洗 液组分的中分子级分进行紫外和红外扫描,结果发现来源于尿毒症患者血清及正常人 尿液的A峰物质具有相同的紫外吸收且红外吸收光谱极其相似,而不同来源的B峰物 质虽然紫外吸收相同,但它们的红外吸收却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对B 峰物质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以230nm处的紫外吸收为检测手段,正常人尿液的B峰物 质被分离成17个亚峰,尿毒症血清的B峰物质被分离成13个亚峰.其中绝大部分亚峰 的出峰位置(洗脱体积)相同.  相似文献   

6.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UV)和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鉴定商品化胰岛素注射液中的胰岛素。使用反相C18微柱(2.1mm×30mm,3.5μm),1%醋酸的水/乙腈(66∶34,V/V)为流动相,胰岛素能在1min之内实现快速分离检出。通过改变流动相流速、酸度以及质谱各参数获得胰岛素检测的最优化条件,在该条件下,胰岛素可获得最佳电离效率,样品量仅为0.174pmol即可获得有效质谱信号。同时在ESI正离子全范围扫描中主要形成带有 3、 4、 5、 6、 7等不同电荷数的质谱峰。经去卷积计算可得胰岛素的精确分子量,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可至1.72×10-7以下。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血液净化疗法一直是临床上处理各种血液中毒的基本手段[1~ 3] .对尿毒症患者 ,目前普遍采用的治疗措施是对其进行定期的血液或腹膜透析 [1] 缓解病情 ;然而单纯血液透析疗法难以清除患者体内的中分子毒物 ,以致血液透析的患者体内 ,中分子毒物的积累会达到很高的程度 .因此 ,通过研制高效的中分子吸附剂 ,以血液灌流的方式清除中分子毒物 ,对于控制和治疗尿毒症具有重要意义 .据文献报道 ,体内蓄积的中分子毒物中肽类物质占了一定的比例[4~ 9] ,患者的许多顽固临床症状与这些毒物的体内蓄积密切相关 [1,10 ] .本课题组的研究结…  相似文献   

8.
尿毒症患者血清中中分子物质的提取及性质的初步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尿毒症患者血清及腹透液中得到的中分子量物质,具有相同的凝胶色谱行为及紫外、红外吸收行为,它们在206和235nm处,有特征紫外吸收峰;在波数为3246,1516,1122和613cm~(-1)处,有特征红外吸收峰。中分子物经离子交换色谱进一步分离,发现起决定紫外及红外吸收行为的成分集中于第3子峰;其自由氨基酸和肽类物质含量均低于3%。  相似文献   

9.
分别通过3种色谱模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LC)、弱阴离子交换-反相高效液相色谱(WAX-RPLC)和排阻-反相高效液相色谱(SEC-RPLC)对K562细胞的蛋白质进行分离,收集的色谱馏分采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时间飞行质谱(MALDI-TOF MS)进行鉴定后,比较所获得的蛋白质数据.结果显示:当选择SEC-RPLC模式构建K562细胞蛋白质图谱时,检测到的蛋白质数目最多,信息最为全面.此法的建立为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用甲醛、乙二醛和戊二醛作为交联剂,以反向悬浮的方法制备了3种不同的交联壳聚糖树脂吸附剂,并对其中的后两种用NaBH4进行了还原处理.经红外光谱表征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氢化还原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吸附剂的化学稳定性;而交联剂的不同则对吸附剂的表面形态有着明显的影响.通过对尿毒症中分子毒物的模拟物和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研究发现,3种壳聚糖树脂吸附剂都在符合临床血液灌流要求的时间里达到了吸附平衡,在对牛血清白蛋白几乎不发生吸附作用的同时,其对模拟的中分子毒物则都产生了一定的吸附作用,但吸附量有所不同;随着交联剂脂肪链的增长,吸附剂对模拟的中分子毒物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以戊二醛为交联剂时,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硫化碳重结晶富勒烯混合物或二硫化碳二次抽提烟灰以提取高富勒烯(higherfulerenes,Cn,n>70)。产物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高富勒烯的含量从1%分别提高到4%和6%;经激光飞行时间质谱证明,产物中除含主要成分C60和C70以外,还含有C76、C78、C82、C84以及更高碳原子的富勒烯。  相似文献   

12.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鉴别十字花科植物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分析方法。采用70%甲醇水溶液提取白芥种子中的硫代葡萄糖苷,通过反相C18柱分离,电喷雾–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利用硫代葡萄糖苷二级质谱裂解产生的m/z 195,241,259,275,291特征离子和伴随产生的80,162,163,196,242 Da中性分子丢失规律,共鉴别出5种硫代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3.
梁泽斌  王成智 《色谱》1995,13(4):267-268
介绍了用二甲基硅酮作固定相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离三氟乙酰丙酮合锆和三氟乙酰丙酮合铪的混合物及乙酰丙酮合锆和乙酰丙酮合铪的混合物。用C_(18)键合固定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上述β-二酮合锆和铪的混合物;讨论了色谱分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玖龄  孙凯  孟佳  沈吉敏  齐虹  江雷 《分析化学》2016,(8):1165-1170
为揭示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微氧活性污泥系统的生物脱氮机制,了解脱氮功能菌群的群体生长和代谢规律,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定量检测介导革兰氏阴性(G-)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AHLs)的方法。取自升流式微氧活性污泥反应器的泥水混合物,使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旋转蒸干后以甲醇定容,经C18色谱柱分离。以5 mmol/L乙酸铵(含0.1%甲酸)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使用配有电喷雾离子源的三重四极杆质谱进行检测。对9种AHLs的检测结果表明,在0.5~1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1~0.5μg/L,回收率为62.5%~118.1%,相对标准偏差为2.9%~12.1%,分析时间为6.5 min。本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和精密等特点,可及时反映活性污泥功能菌群的生长状态和代谢活性,对了解生物脱氮系统的生物学机制和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黄中鞣质成分的分离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明玉  倪为为 《色谱》2004,22(6):605-608
研究了大黄中鞣质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分析方法。优化了大黄原药材中鞣质类物质的提取方法;建立了大黄鞣质类成分的梯度洗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使鞣质类成分得到了良好的分离;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对大黄中主要的鞣质类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并总结了一部分鞣质类化合物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谱图上的裂解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利用新型荧光试剂1,2-苯并-3,4-二氢咔唑-9-乙基肼基甲酸酯(BCEC)作柱前衍生化试剂,在HypersilBDSC18(4.6mm×200mm,5μm)色谱柱上,采用梯度洗脱对皮质醇、皮质酮、睾酮、孕酮4种类固醇荧光衍生物进行了优化分离。65℃下在乙腈溶剂中以三氯乙酸作催化剂,衍生反应2h后获得稳定的荧光产物。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33nm和390nm。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正离子模式,实现了黑线姬鼠粪便中4种类固醇化合物的定性及定量测定。线性回归系数均在0.9999以上,检出限为47.3~71.2fmol。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实现了对辽东楤木叶中Congmuyenoside B(2)的分离与鉴定。研究中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提取法和硅胶柱层析法对其分离,应用HPLC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对纯度进行分析,利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结合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分析鉴定。本提取分离法操作简便,提高了分离化合物的纯度。HPLC色谱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减少了质谱及其它色谱中的杂质峰对化合物鉴定的干扰,结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8.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 coupled with orthogonal acceleration time-of-flight (oaTOF) mass spectrometry has showed great potential in diabetes research. In this paper, a UPLC-oaTOF-MS system was employed to distinguish the global serum profiles of 8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patients, 33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patients and 25 healthy volunteers, and tried to find potential biomarkers. The UPLC system produced information-rich chromatograms with typical measured peak widths of 4 s, generating peak capacities of 225 in 15 min. Furthermor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used for group differentiation and marker selection. As shown in the scores plot, the distinct clustering between the patients and controls was observed, and DN and T2DM patients were also separated into two individual groups. Several compounds were tentatively identified based on accurate mass, isotopic pattern and MS/MS information. In additio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serum level of leucine, dihydrosphingosine and phytoshpingosine were noted, indicating the perturbations of amino acid metabolism and phospholipid metabolism in diabetic diseases, which having implications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