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澎  陈淑芬  秦秉神 《光学技术》2000,26(6):521-523
研究了对称结构定向耦合器开关的工作原理 ,用正交模理论结合制造工艺条件分析了影响对称结构定向耦合器开关消光比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对称结构定向耦合器开关消光比的方法。理论分析及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在对称结构定向耦合器开关的分支区加上一对补偿电极后可以获得较高的消光比。  相似文献   

2.
研制了一种全内反射型InGaAsP/InP光波导开关。采用氧离子注入形成的高阻特性来作为载流予注入区的隔离。由此获得陡峭的反射面,改善了光开关的性能。在入射光波长为1.3um,注入电流为32mAT得到光开关反射端消光比为18dB,无注入时的关态串话为-19dB.  相似文献   

3.
GaAs/GaAlAs定向耦合器型行波调制器:1.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重点分析和研究了器件行波电极的微波特性,在半绝缘GaAs衬底上设计了具有n^+重掺杂外延层和共平面电极的GaAs/GaAlAs定向耦合器型行波调制器,针对实验中发现的行波电极上微波的高传输损耗问题。分析了起因并提出了器件的改进设计方案,从而设计出可达到35GHz带宽的高速调制效应的光波导调制器。  相似文献   

4.
高效集成电光调制器和开关的电极与光波导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福深 《光学学报》1996,16(3):57-363
集成电光调制与开关的效率取决于光波导中电光重叠因子Γ的大小,直接影响此因子的有电极宽度、电极间距、光模场尺寸、以及电极与光波导的相对位置等参量。本文利用集成电光调制器电极电场的分布规律,研究了各种结构中影响电光重叠因子的诸参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工艺条件,应用系统优化方法尽可能对各种参量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了实现高效调制和开关的全部参量的优化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5.
多模干涉马赫曾德尔光开关模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根据N×N多模干涉耦合器的基本原理 ,确定了多模干涉耦合器的结构参数。通过分析多模干涉耦合器的输入光场与其映像间的相位关系 ,提出了模传输矩阵的分析方法 ,并用此方法分析了N×N普通干涉多模干涉耦合器、N×N相移器以及N×N普通干涉多模干涉马赫 曾德尔光开关 ,得到了它们的模场传输方程 ,分析了光开关在光场从任一输入端输入 ,从任一输出端输出时开关的驱动条件。用上面的方法分析了 4× 4光开关的结构及驱动条件  相似文献   

6.
设计具有宽带性能的偏振无关1×3光功分器,采用离子辅助沉积方法调节三明治结构芯层SiNx的折射率,使得正交偏振模的拍长相等而实现偏振无关;梯形多模干涉波导与锥形波导的组合可实现器件宽带宽、低损耗及良好的分光均匀性.运用有限时域差分法进行建模仿真及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器件的多模干涉波导长度仅为13.2 μm,附加损耗低于...  相似文献   

7.
新型SOI基3×3多模干涉波导光开关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贾晓玲  高凡  张峰 《光学学报》2005,25(9):1208-1213
提出了一种基于SOI材料的新型3×3多模干涉(MMI)波导光开关,在开关的多模波导中引入折射率调制区,利用硅的等离子色散效应改变多模波导局部区域的折射率,使得光场在传输过程中的相位发生变化,进而确定输出光场位置,实现开关功能。采用有限差分光束传播法(FD-BPM)方法对开关的各个状态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并对器件的结构参量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优化后的结构参量,开关可实现的最大消光比达到-17.27 dB。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模干涉耦合器的集成热光开关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万助军  吴亚明  李四华 《光学学报》2006,26(8):187-1191
报道了一种基于多模干涉(MMI)耦合器的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型2×2集成热光开关的实验研究结果,插损为3.40 dB,偏振相关损耗为0.47 dB,直通和交叉状态消光比分别为32.01 dB和16.42 dB,响应时间小于3 ms,开关功耗为658 mW。针对直通和交叉状态消光比不对称的现象,从理论上做出了解释,因为半导体平面光波电路(PLC)工艺一致性较好,两个多模干涉耦合器的分光比虽然因工艺误差偏离50∶50,但误差量相近,这个特点对光开关直通和交叉状态的消光比产生了不同影响。分析了在波导上制作加热电极对波导有效折射率的影响,估算其增量在2×10-4量级。  相似文献   

9.
杨俊波  苏显渝 《光学学报》2007,27(7):279-1284
利用传统成熟的偏振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由偏振光分束器、相位型空间光调制器、反射镜和四分之一波片构成的3×3光开关。该光开关具有结构紧凑规整、功能的实现与信号光的偏振态无关以及可以完成双向交换等特点。根据其路由控制表对该3×3光开关交换模块功能的实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各相位型空间光调制器状态的调整,控制通过其信号光的偏振态,完成信号光的路由,该交换模块可以完成输入信号光的全排列无阻塞输出与交换。同时,该交换模块具有一定的扩容和重构能力,对于构建大规模的交换矩阵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SOI全内反射型光波导电光开关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策洲  李国正 《光学学报》1995,15(12):702-1706
根据受抑全反射的光学隧道效应和Goos-Hanchen位移分析SOI全内反射型光波导开关中导模的传输和反射特性。在讨论等离子体色散效应,p-n结大注入效应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内反射光波导开关的电学性质。设计了该器件的结构以数和电学参数。  相似文献   

11.
杨治安  姚琲 《光学学报》1999,19(5):18-720
探讨了最佳端部耦合技术应用中面临的若干问题,如系统损耗的标定,光路调整等等。采用标样标定法、可见光辅助、平面镜调节光电监测等技术,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X-型波导全光开关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耦合模理论与光束传播法(Beampropagationmethod),提出了由X结波导到交叉波导的系列化全光开关设计。此设计方法可以对不同的材料(自聚焦、自散焦)、不同的非线性折射率和波长等进行波导全光开关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无曲率奇点的光波导短程透镜的设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刘骥  石邦任 《光学学报》1994,14(4):98-402
在Sottini等人提出的求解非球面光波导短程透镜一般解析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卷边函数对透镜旋转母线曲率的影响。指出具有连续二阶导数的母线,可有效地消除曲率奇点,从而在理论上能够减小由于波导弯曲造成的导光损耗。基于这种观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卷边函数,求得了透镜轮廓的表达式,进而求得了透镜深度,并与Sottini等人的解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We provided a single-mode bent MOS-cross-section rib waveguide design with 0.9 dB/cm bending loss at 25 μm bending radius. The peak position for the TE-like mode was tuned to the gate oxide around which the maximum amount of free carriers are accumulated to optimize the free carrier dispersion effect.  相似文献   

15.
有机聚合物脊形光波导的色散特性对聚合物光子学器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标量变分理论计算脊形光波导的有效折射率,其用到的近似光场分布运用变分有效折射率法获得.考虑折射率分布的横向变化,基于导模满足的矢量波动方程,利用微扰法对标量变分理论所得有效折射率进行偏振修正,求得精度更高的色散特性.对聚合物多模脊形光波导基模和高阶模的色散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波导结构参数对色散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单模波导TM、TE基模的偏振色散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本征方程分析TM模的色散特性误差大,必须加以修正;而对于TE模,其误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串联双环光微谐振器的滤波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杨建义  江晓清  王明华 《光学学报》2003,23(10):191-1195
详细研究了串联双环光微谐振器的光带通滤波特性,给出了其通带带宽的公式,分析了出/入环光耦合系数和环间光耦合系数对通带特性的影响,计算并特别强调了滤波通带的结构特点,也分析了微环中存在的光损耗对串联双环光微谐振器的滤波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有增益及损耗的平板波导导模的精确微扰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佘守宪 《光学学报》1997,17(8):61-967
给出求含有增益层与损耗层的突变与渐变折射率剖面多层平板波导导模的微扰与解析计算公式。举例讨论了导模模式的增益(或损耗)与结构参数和偏振的关系,本文方法较求解复本征值的打靶法等简便且节省机时,对于(半导体激光器与半导体激光放大器等)实际遇到的波导结构能给出精确数值结果,并可用以分析材料的增益系数或损耗对TE和TM模式及其增益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