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12月4日,是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先生逝世周年.翻开先生在日的作品,仔细品味先生留下的信件、审稿单、题词和照片,我总也不相信先生就这么离去了一年!先生对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有着特殊功劳.我非行家,还是留给物理学史研究者去评说吧.我在这里叙述的,仅仅是个人与先生接触中的点滴感受,相信和我同辈的后来者能从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2.
夏学江先生突然走了!可是至今我仍感觉他没有走!没有走!虽然我知道夏先生年近90,长期有病.但我仍感到太突然,可以说仍毫无思想准备,太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3.
何祚庥 《物理》2012,41(7):453-455
今天来了不少老师、同学,当然也还有年轻的后辈,大家共同纪念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在会上发了一本王正行先生写得甚好的纪念王先生的一本小册子:《严谨与简洁之美》.精读一下,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4.
我跟王竹溪先生做学生,直接接受先生严谨学风的熏陶,是从聆听先生讲授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这两门课开始的.先生授课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分析深入,发人深思.记得先生证明一个定理,一步一步证毕之后,接着又回头指出,虽然大家都这么讲,但实际上有两处并不严格,而它们的作用恰好抵消了,所以结果还对.严格的证明太繁,不可能在课堂上讲.先生治学的严谨,就贯穿在这细致讲解的始终.若干年后我也做了教书的先生,才知道有些重要定理不能在一两个小时内给学生讲清楚,在课堂上甚至教科书中打折扣的事并不希奇,而要像先生这样一板一眼指点给学生,则非有一丝…  相似文献   

5.
来函照登     
《物理》杂志主编先生:十分偶然地见到了贵刊所载沈惠川《王福山先生谈海森伯(Ⅱ)》一文,大感诧异,不能已于言,特奉此函回报,以表明本人立场.祈贵刊予以全文刊登.一、沈文中的“郁韬”是本人30年前用过的笔名,后来便未用过,而我得识王福山先生不过是十几年前的事.他未必知道我有过这么一个笔名,就算知道,也绝不会在写给高足弟子的信中应用.该文作者声称“王先生的原话几乎一字未动”,至少在这点上的作法在我看来是不够光明磊落的,而且对我是一种攻击。虽然这一改动并不能剥夺该艾所攻击的人反驳的权利,但认为仍是·种侵…  相似文献   

6.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严济慈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五年多了,但是这位20世纪同龄老人的音容笑貌还时时在我们脑际萦绕.1984年春天,经本刊编委胡南琦先生引见,我第一次见到严济慈先生,当时正逢严老家乡金华市和东阳市的父母官到北京召开"在京东阳籍科技人员座谈会".严老长时间未回乡省亲,对来自家乡的客人格外亲切,对家乡的改革变化十分关心.当严老获悉有东阳中学的校友在主持《物理通报》的工作,格外兴奋,连连称"好!好!好!",并语重心长地说"《物理通报》很重要,一定要把它办好!"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物理》2003,(7)
《物理》编辑部 :您好 !我是山东大学 2 0 0 0级物理系学生 ,对物理理论很感兴趣 .我校阅览室有贵《物理》杂志 ,自上学期接触到后 ,我每刊必读 ,并深深地喜欢上了《物理》 ,坚持看完每一篇文章 .我觉得从中能看到各位老师的深刻思想和治学作风 .感谢《物理》陪伴了我一年的大学时光 ,感谢你们编辑了这么优秀的杂志 .对《物理》里的“粒子诗抄”栏目 ,我也非常喜欢 .当看其他文章看得有点累时 ,我会在“粒子诗抄”里休息一下 ,欣赏一下大师们的情趣、智慧和风采 .受到这么多美妙小诗的感染 ,我自己也仿着写一些 .例如我送同学一本散文集《尘…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4月23日马上就要到了,这是让我听起来都感到振奋和骄傲的日子,我的导师徐叙瑢先生九十华诞。总能忆起1988年第一次见到先生的场景。我大学毕业后第三年决定继续深造,便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的研究生,成了徐先生的学生。当时先生在天津,我便背着行李去找他。当年先生已66岁,却仍是健硕硬朗,神采奕奕。“做研究生不容易,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啊!”这是导师给我的第一句教诲,在我心里响了很多年。  相似文献   

9.
路甬祥 《物理》2008,37(5):317
值此吴大猷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隆重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科学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向参加会议的吴大猷先生的亲友和各位科技界的朋友致以美好的祝愿!  相似文献   

10.
正今乘纪念芶清泉先生百岁诞辰之机,用有限的纸笔来表述一下,我对他的敬意.他曾有效地指导我在学习和科研上的攻坚,由于他的教导使我少走了不少弯路,他的恩惠我是终生难以忘怀的.我是哈工大58年的毕业生.当时正处于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之下,东北三省分别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的省级分院,我被分配到辽宁省科学分院.由于这个单位是新设立的,当时连架子还没有搭成,于  相似文献   

11.
程亦凡 《物理》2020,(4):223-224
1月24日星期五,本是2020农历的除夕。我忙了一天研究生招生面试,晚上回家看微信,得知先生逝去的消息,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当时正值国内新冠肺炎抗疫刚刚开始阶段,不能回国送先生最后一程,深感遗憾。借《物理》杂志,写下我对先生的一些回忆。李方华老师是我的博士导师。1987年,我考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师从先生学习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一直在先生指导下做二十面体准晶结构的研究,直到1991年毕业。  相似文献   

12.
正昨天,惊悉夏学江教授突然离开我们的噩耗,感到无比悲痛,太突然了!春节我还和夏先生通过电话,由于我有些耳背,他的声音很轻,没能听清楚,以为他的身体欠安,后来我问清华的老师,夏先生知道后,立即寄张贺卡给我.在贺卡上附有一句话:"上次通电话因为我戴了助听器,还未学会直接接电话,弄了个‘听而不闻’的笑话,害您担心,实在对不起!"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夏先生的  相似文献   

13.
 10月7日上午,江向东打来电话问道:“李启斌先生故去了,你知道吗?”我惊讶、语塞:“8月底我们还通过电话呢,怎么……”旋即打电话给先生夫人,得知李先生于2003年9月23日晚上7时17分逝世。大家都很沉痛。一位科学家去了,一位文化人去了。他走得太早。他有许多事情可做,他有许多事情能做,他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是苍天给他的时间太少。他沉稳而温和,一看就是个科学家。但是,我知道,他爱好文学,喜欢写作。3年前,他,一个年过花甲的人,对我说:“现在才知道怎样写文章”。我当即感到,他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值此赵凯华先生和喀兴林先生80华诞之际,我敬祝两位先生身心愉快、健康长寿. 我和喀兴林先生接触较多.喀兴林先生是对全国理论物理教学,特别是量子力学教学作出重要贡献的教授,他在中国首创了"高等量子力学"这门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5.
李荫远 《物理》2012,41(7):450-452
在此文中,我只闲话家常式地写出我和恩师王竹溪先生的交往.至于先生学风的严谨、多方面的长才和高尚的人格无须我来多说了.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普遍状况,在基础较薄弱的学校尤显突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物理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思路:物理教学必须摒弃空对空的教学,而克服对空教学的关键在于找到落实的环节或载体.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教科书、多媒体、实验这么一些嘛!笔者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想法和做法,借此与大家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刘骏 《物理》2020,(4):225-225
2020,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新年伊始,正当我们都在为疫情紧张和担忧的时候,我的博士导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方华先生,在1月24日,悄然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李老师把我带进冷冻电镜领域之门,她是我科学生涯的引路人和启蒙老师。在这条路上走得越久,越发感激她对我的影响,给我指引的路。李老师早在1993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我在1995年进入中科院物理所时.  相似文献   

18.
<正>黄昆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2019年是先生诞辰100周年。黄先生作为中国半导体科技界的一代宗师,立德立言,赤心报国,以身作则,行为典范,使我们这一代学生辈的科技人员受益匪浅。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并不是黄先生的学生。清华和北大虽然相隔很近,但就读清华大学的我  相似文献   

19.
庆承瑞 《物理》2009,38(11)
春先走得十分突然.我一直以为他近来身体状况比较稳定,不会出意外.然而,他竟在刚刚跨入"古稀"的门槛时,匆匆离去.虽说杜甫曾经断言"人生七十古来稀",但现今科学昌明的时代,"古稀"不稀,已是普遍现象,春先此时离去,实在是早了点.  相似文献   

20.
庆承瑞 《物理》2005,34(5):321-322
今年欣逢彭先生九十华诞,我和大家,更确切地说,是和众多彭先生的弟子们一起,衷心祝愿彭先生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