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甘氨酰甘氨酸-铜(Ⅱ)-多吡啶配合物合成、表征及SOD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2个三元甘氨酰甘氨酸-铜(Ⅱ)-多吡啶型配合物:[Cu(Gly-sly)(DPPZ)]·2H2O(1)和[Cu(Gly-gly)(TATP)]·2H2O(2)(Gly-gly=甘氨酰甘氨酸,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TATP=1,4,8,9-四氮三联苯),并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摩尔电导率测定对其进行了表征.应用改进的氯化硝基四氮唑蓝光照还原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Cu(Gly-gly)(Phen)]·3H2O(3)(Phen=1,10-邻菲咯啉)在水溶液中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歧化分解(SOD)的活性,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3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SOD活性,表观催化速率常数分别为1.08 × 107,1.11×107和1.20×107L/mol·S.  相似文献   

2.
TATP-铜(Ⅱ)-L-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SOD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琴  林庆斌  乐学义 《化学通报》2007,70(6):450-455
合成了三种新的配合物[Cu(TATP)(L-Val)(H2O)]ClO4.0.5H2O(1)、[Cu(TATP)(L-Ser)(H2O)]ClO4(2)、[Cu(TATP)(L-Arg)(H2O)]2ClO4.0.5H2O(3)(TATP=1,4,8,9-四氮三联苯,L-Val=L-缬氨酸,L-Ser=L-丝氨酸,L-Arg=L-精氨酸),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摩尔电导率对其进行了表征。此外,用改进的氮蓝四唑(NBT)光还原法测定了上述配合物以及配合物[Cu(TATP)(L-Tyr)(H2O)]ClO4.H2O(4)(L-Tyr=L-酪氨酸)对O2-.歧化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在0.2~0.9μmol.L-1浓度范围内抑制率达到50%以上,活性大小按1>3>2>4排列。  相似文献   

3.
甘缬二肽-铜(Ⅱ)-多吡啶配合物合成、表征及与DNA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合成了3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Gly-L-Val)(Phen)]·3.5H2O(1)、[Cu(Gly-L-Val)(TATP)]·2H2O(2)和[Cu(Gly-L-Val)(DPPZ)]·1.5H2O(3)[Gly-L-Val=甘缬二肽,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摩尔电导率测定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键合作用, 作用模式为插入作用;配合物在还原剂维生素C存在下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配合物对DNA键合及断裂作用大小为配合物3>2>1。  相似文献   

4.
TATP-铜(II)-L-丝氨酸(L-精氨酸)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Cu(TATP)(L-Ser)(H2O)]·ClO4(1)和[Cu(TATP)(L-Arg)(H2O)]2ClO4·0.5H2O(2)(TATP=1,4,8,9-四氮三联苯, L-Ser=L-丝氨酸, L-Arg=L-精氨酸)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加入DNA后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 配合物能极大地淬灭溴化乙啶(EB)-DNA体系的荧光, DNA的粘度随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表明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插入作用, 作用力大小为配合物2>1; 另外, 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维生素C存在的条件下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吡啶-铜(Ⅱ)-L-α-氨基酸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多吡啶-铜(Ⅱ)-L-α-氨基酸型配合物:[Cu(TATP)(L-Val) (H2O)]ClO4·0.5H2O (1)、[Cu(IP)(L-Val)(H2O)]ClO4·1.5H2O (2) 、[Cu(TATP)(L-Tyr)(H2O)]ClO4·H2O(3)...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四个新左氧氟沙星铜(Ⅱ)配合物:[Cu(Lvfx)(Bipy)(H2O)]Cl.4H2O(1),[Cu(Lvfx)(Phen)(H2O)]Cl.5H2O(2),[Cu(Lvfx)(Tatp)(H2O)]Cl.5H2O(3),[Cu(Lvfx)(Dppz)(H2O)]Cl.4.5H2O(4){Lvfx=左氧氟沙星,Bipy=2,2’-联吡啶,Phen=1,10-邻菲罗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并通过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元素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摩尔电导率分析和差热-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滤纸片扩散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试了配合物及配体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3)对大肠杆菌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采用荧光光谱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与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四个配合物均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且发生了能量转移,其与B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4.7×102、5.7×103、5.0×103和1.7×103L.mol-1,结合位点n分别为0.59、0.83、0.81和0.69。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2个新的配合物:[Cu(NFA)(TBZ)(H2O)](NO3).(H2O)0.5(1)和[Cu(NFA)(HPB)(H2O)]NO3(2)[NFA=1-乙基-6-氟-1,4-二氢-4-氧代-7-(哌嗪-1-基)-3-喹啉羧酸(诺氟沙星),TBZ=2-(噻唑-4′-基)苯并咪唑,HPB=2-(吡啶-2-基)-苯并咪唑]。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结果表明,这2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能以插入方式与CT-DNA结合,且抗菌活性与DNA结合能力大小一致:配合物21。  相似文献   

8.
应用氮蓝四唑(NBT)-光照法研究了系列诺氟沙星(NFA)-铜(Ⅱ)-多吡啶配合物:[Cu(NFA)(tatp)(H2O)](ClO4)2(1),[Cu(NFA)(bipy)(H2O)](ClO4)2·2.5H2O(2)和[Cu(NFA)(dppz)(H2O)](ClO4)2·H2O(3)[NFA=诺氟沙星,tatp=1,4,8,9-四氮三联苯,bipy=1,1'-联二吡啶,dppz=二吡啶并[3,2-α;2',3'-c]吩嗪]在水溶液中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三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SOD活性,表观催化速率常数分别为6.34×107、3.74×107和7.17×107 mol-1·L·S-1.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3个新的氢醌金属配合物:[Co(H2cah)(H2O)2].H2O(1),Ni(H2cah)(H2O)2].H2O(2),[Zn(H2cah)(CH3OH)(H2O)].H2O(3)(H4cah=2-(N,N-二羧甲酸氨甲基)氢醌),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它们进行了表征。这些配合物均为单核结构,并且通过分子间的氢键形成了无限的超分子网状结构。电化学研究显示配合物1中的Co2+/Co+对和配合物2中的Ni2+/Ni+对的氧化还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是氢醌到半醌之间的转换是一个准可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两个新的配合物:[Cu(Phen)(L-Ser)(H2O)]Cl(1)和[Cu(Phen)(L-Tyr)(H2O)]Cl.2H2O(2)(Phen=1,10-邻菲咯啉、L-Ser=L-丝氨酸、-LTyr=L-酪氨酸).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分别采用NBT光还原法和循环伏安法测定了配合物的SOD活性及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具有较高的SOD活性,配合物1、2催化O2-.歧化分解速率常数KQ值分别为3.16×107和1.54×107mol-1.L.s-1.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和间苯二胺四乙酸为配体与硝酸铜在CH3COCH3/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0.5CH3COCH3.2H2O(1),在DMF/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DMF.CH3OH.2H2O(2)(ntb=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H4mpda=间苯二胺四乙酸)。2个配合物的中心的铜离子分别与1个ntb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1个H2mpda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三角双锥的配位构型。受溶剂的影响,配合物中配体的相对位置和构象有较大的区别,配合物2的配位构型更加扭曲。两个配合物均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不同的复杂三维网络。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溴化乙锭(EB)荧光猝灭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Cu(IP)(L-Leu)(H2O)]ClO4(1)和[Cu(IP)(L-Trp)(H2O)]ClO4·1.5H2O(2)(IP=咪唑并[5,6-f][1,10]邻菲咯啉,L-Leu=L-亮氨酸,L-Trp=L-酪氨酸)与DNA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通过插入模式与DNA作用,在还原剂维生素C存在的条件下通过羟基自由基机理对DNA进行切割,作用大小次序为:配合物1>2.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2个三元铜(Ⅱ)配合物:[ Cu(AMB)(L-Tyr)Cl]·1.2H2O(1)和[Cu2(AMB) 2(NAA)2Cl2]·H2O(2)[ AMB=2-氨甲基苯并咪唑,L-Tyr=L-酪氨酸,NAA=萘乙酸根],并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和UV-Vis对配合物1和2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1...  相似文献   

14.
以2,4-二氨基-6-(2′-吡嗪)-均三嗪(PZTA)及甘氨酸为配体与高氯酸铜作用合成了配合物[Cu(H2O)(Gly)(PZTA)]ClO4(Gly=甘氨酸根)。通过元素分析、测定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表征,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2.189 6(3)nm,b=1.308 3(2)nm,c=1.465 4(4)nm,β=131.467(3)°,晶胞体积:V=3.145 6(9)nm3,晶胞内结构基元数:Z=8,Dc=1.876 g.cm-3,最后的残差因子:R1=0.037 4,wR2=0.100 9。应用紫外光谱、溴化乙锭荧光探针及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主题配合物以部分插入方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新的(甘氨酰-β-丙氨酸)(二吡啶[3,2-d:2′,3′-f]喹喔啉)铜(Ⅱ)配合物:[Cu(Gly-β-Ala)(dpq)]·2H2O [Gly-β-Ala=甘氨酰-β-丙氨酸,dpq=二吡啶[3,2-d:2′,3′-f]喹喔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该配合物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为:a=0.70787(3) nm,b=0.96727(4) nm,c=0.52436(6) nm,α=97.016(2)°,β= 100.859(2)°,γ=108.046(2)°,V=0.95624(7) nm3.应用改进的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照还原法研究了配合物在水溶液中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歧化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良好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观催化速率常数为1.53×107L·mol- 1·s-1).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新的(甘氨酰-β-丙氨酸)(二吡啶[3,2-d:2',3'-f]喹喔啉)铜(II)配合物:[Cu(Gly-β-Ala)(dpq)]·2H2O[Gly-β-Ala=甘氨酰-β-丙氨酸,dpq=二吡啶[3,2-d:2',3'-f]喹喔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该配合物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 1,晶胞参数为:a=0.70787(3)nm,b=0.96727(4)nm,c=0.52436(6)nm,α=97.016(2)°,β=100.859(2)°,γ=108.046(2)°,V=0.95624(7)nm3.应用改进的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照还原法研究了配合物在水溶液中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歧化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良好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观催化速率常数为1.53×107 L·mol-1·s-1).  相似文献   

17.
以2,4-二氨基-6-(2 '-吡嗪)-均三嗪(PZTA)及甘氨酸为配体与高氯酸铜作用合成了配合物[Cu(H2O)(Gly)(PZTA)]ClO4(Gly=甘氨酸根).通过元素分析、测定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表征,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2.1896(3) nm,b=1.3083(2) nm,c=1.4654(4) nm,β=131.467(3)°,晶胞体积:V=3.1456(9) nm3,晶胞内结构基元数:Z=8,Dc=1.876 g·cm-3,最后的残差因子:R1=0.0374,wR2=0.1009.应用紫外光谱、溴化乙锭荧光探针及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主题配合物以部分插入方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热变性方法,研究了烟酸(NA)和1,10-邻菲啰啉(Phen)构建的三元Cu(Ⅱ)配合物([Cu(Phen)(NA)]·H2O)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NA中羧酸根离子与Phen中两个氮原子均与Cu(Ⅱ)双齿配位,形成的配合物在0.141~0.205V出现一对灵敏的氧化还原峰,并且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加入DNA后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发生了明显红移和减色,且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显著降低,式量电位发生正移;配合物能猝灭中性红(NR)-DNA体系的荧光,同时配合物的加入使DNA熔点升高,表明配合物与DNA存在嵌入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合成了2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TBZ)(L-Met)(H2O)]ClO4.H2O(1)和[Cu(HPB)(L-Met)]ClO4(2)[TBZ=2-(4′-噻唑基)苯并咪唑,HPB=2-(2-吡啶)苯并咪唑,L-Met=L-蛋氨酸]。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IR、UV-Vis及电喷雾质谱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二倍稀释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发现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G+),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G+),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il,G-)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在维生素C存在下通过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或者1O2类似物如Cu-O2,切割pBR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3种新型配合物[Cu(samen)Mn(NO_(2-)Phen)_2](1)、[Cu(sampn)Mn(NO_(2-)Phen)_2](2)和[Cu(samen)CO(terp)](3)(samen~(4-)、sampn~(4-)、NO_(2-)Phen和terp分别表示N,N′-乙二水杨酰胺根阴离子、N,N′-1,2-丙二水杨酰胺根阴离子、5-硝基-1,10-菲绕啉和联三吡啶),测得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求出交换积分,J分别为-63cm~(-1)(1)、—65cm~(-1)(2)和—7.68cm~(-1)(3),表明金属离子间有反铁磁超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