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方法独特,让师生感觉耳目一新,大家从此记住了一个名词,那就是"错位相减".在往后的学习与解题训练中,基本上用不到这种方法,可以说唯一的题型就是数列{an.bn}的求和,而该数列还必须满足{an}是等差数列,{bn}是等比数列.这样一种题型的唯一,再加上运算变形的容易出错,导致师生都觉得无奈.教师么,讲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数列中,我们做过不少数列求和的题目,这其中包括"等差加(减)等比"、"等差乘等比"的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问起还有没有其他两个数列关系的求和?1"等比乘等比"的求和若等比数列{a;},{b;}的公比分别是q;,q;,那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请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教科书》A版必修5中第61页的习题2.5A组第4题:求和:(a-1)+(a^2-2)+…+(a^n-n).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我们常常为课堂上师生碰撞出的数学思维火花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课堂里出现的奇思妙想感到兴奋.高兴和兴奋之余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发现课堂里有的想法不那么自然,人为雕琢的痕迹很浓.不自然的东西,都不是最好的,要达到数学思维在自然状态下的出神入化,我们有必要作些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刊2006年第5期发表了二谢(谢明文,谢菲)的“关于一个重要极限公式的新证法”.关键是用AG不等式(算术平均几何平均不等式)证明xn={1 1/n}~n递增上有界.事实上,该文给出的证明方法并不新,中外许多数学杂志早就多次介绍过.仅以本刊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发表过三次,见[1-3].其中 相似文献
6.
由递推公式推导数列通项的问题千姿百态,其方法也不拘一格,在做题时经常会碰到一类递推数列,它满足的是分式递推关系.对于这种题型,大家一般想到的方法是“构造法”,那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求数列前n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公式法;②倒序相加法;③错位相减法;④分拆求和法;⑤裂项相消法等.那么,对于形如 相似文献
8.
上海高中数学教材对球的体积公式V球=4/3πr3(r为球的半径)作了要求,但只是简单地说“利用祖咂原理和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可得出此公式,未作具体推导.鉴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想了解其推导过程,现提供几种用高中数学知识就可推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家知道,数学中有许多问题有着和谐的对称美,如等差数列{an}的前n项顺序和与逆序和相加,由此巧妙地得到前n项求和公式.解题中如果能善于挖掘与利用这种和谐对称美,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配以对偶这种解题技巧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10.
一、提出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第二章"数列",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入门课就是"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需要2个课时,上完此节的入门课后进行例题、习题处理,学生对教材第34页B组第一题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层次的理解,令我深刻地反思以后的教学该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以“数列求和”微专题复习为例,通过给学生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素材,引导学生就所给的素材构造新数列,并对新数列进行求和.以课前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学生课前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构造新数列以及对新数列求和的过程”,探索“把课堂交给学生”的高三数学二轮深度复习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数列问题形式新颖多变,解题思路灵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公式的结论,做到灵活运用,同时还要深刻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并能利用这种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下面结合叠加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走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教师,理论上讲“她”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她”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实际上“她”到底应该怎么做?或者说“她”能做些什么?笔者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感到很“困惑”,特别是今天拜读了文[1]之后,这种“困惑”尤为强烈.下面把“困惑”一一罗列,希望得到同行“真心”的帮助,好让笔者“被”解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希望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更期待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质疑、发散、联系、猜想提出新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促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还能使他们扎实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完善知识结构,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教学过程,懂得怎样去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前如何设计好一份完善的具体的教学过程计划方案,这对高中数学教师来说十分重要.通常这样的过程是伴随着对一节“好课”的评价角度而展开的.这些角度大致为:吃透教材; 相似文献
16.
一、背景分析由递推公式求其通项公式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题型,是师生研究的重点,虽然各种求解方法的研究很多,但基本没有摆脱类型+方法,当学生面对具体问题仍束手无策.新课程要求返璞归真,淡化类型,注重解决问题的本质,那么这类问题该如何处置呢?笔者以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22题第(Ⅰ)问为例,指导学生寻找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的一般求解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全市统一网上流水阅卷,最后统计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本小题满分14分,全市学生均分才4分左右,尤其第(IN)小题,几乎没有考生完整解答出来.其实,本题并不是难题、怪题,而且经常遇到类似的试题,那为何绝大部分学生害怕,甚至放弃这道试题呢? 相似文献
18.
1何谓数学化自从张奠宙教授等人呼吁当心‘去数学化’的现象后,关于去数学化的有关论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什么是去数学化?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其实,要弄清去数学化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数学化的内涵.数学化这一术语的出现是伴随着弗赖登塔尔的一系列著作的翻译为人们所熟知的.对于数学化这一 相似文献
19.
20.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