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成分分析法用于土壤样品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江西省南丰县南丰蜜桔种植区和非种植区土壤中锰、铜、锌、钴、镍5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上述土壤样品的酸度;用灼烧法测定其中有机物质的含量;用干燥法测定自然水的含量。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所测得的土壤样品的8个变量进行分类研究,发现蜜桔种植区和非种植区的样品能得到较好的分离识别,证明南丰蜜桔的质量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有机物质的含量以及土壤的酸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土壤盐渍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学者在土壤盐渍化的研究成果,从土壤盐渍化的基本理论,改良方法以及预测预报方面的研究,综述了土壤盐渍化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土壤盐渍化研究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其发展趋势和今后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望能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由于水盐迁移而引发的土壤盐渍化现象极为明显,而目前关于不同供给源下水盐迁移特性的研究不多,制约了低液限粉土路基结构设计.根据新疆盐渍土地区的实际工况,选择氯盐为研究对象,考虑水盐供给源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对低液限粉土路基的水盐迁移规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低液限粉土的水盐迁移过程在达到平衡状态后,会在土体中形成水盐积...  相似文献   

4.
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活动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影响而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也像沙漠化一样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因此,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已成为世界21世纪土壤科学的主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土壤盐渍化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全面地描述,然后介绍了对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其研究焦点,同时对土壤盐渍化研究中急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及其有效的研究手段进行了总结,从而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土壤盐渍化研究的内容及水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石墨烯在甲醛气体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从理论上研究了甲醛在本征和锰掺杂的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锰的掺杂可以显著地增加石墨烯对甲醛气体的吸附能和电荷转移量,即锰的掺杂有效地提高了石墨烯对甲醛气体的灵敏性.增强吸附甲醛的原因可能是锰原子与甲醛中碳、氧原子之间的轨道杂化.结果表明锰掺杂的石墨烯有望发展为新型的甲醛气体传感器.  相似文献   

6.
磷肥对茶园土壤中镉有效性及其生物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培养期内(1,2和4个月),不同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钙镁磷肥)及施磷量(P2O50.2,0.5g·kg-1)对镉污染茶园土壤pH值、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及茶树镉吸收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钙镁磷肥的施加可有效提高茶园土壤的pH值,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对pH值的提高则不明显;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均提高了土壤有效态镉含量,且施磷量不同影响规律亦不同,而磷酸二氢钾对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茶树累积镉含量为根茎叶,根系对镉的富集能力极强,向茎和叶部位的迁移量较低;钙镁磷肥的施加可显著降低茶树各部位对镉的吸收累积量,0.5g·kg-1施磷水平下效果尤为明显,而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则使茶树对镉的吸收累积量增加;随着茶树培养时期的延长,土壤pH值和有效态镉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根系吸收镉的量逐步升高,而茎和叶中镉的含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苯甲酸锰的合成及热分解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半固相反应合成了苯甲酸锰,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确定了它的组成和晶体结构,它属单斜晶系,为层状结构.用DTA和TG研究了它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并用红外光谱表征了热分解产物.苯甲酸锰在空气中一步分解生成氧化锰,在氮气中除分解生成氧化锰外,生成的气相凝聚物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成分是二苯甲酮和三苯甲烷等.  相似文献   

8.
农田种植绿肥是提高西北河西灌溉区耕地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选取西北河西灌溉区主推绿肥品种毛叶苕子和针叶豌豆,从农产品供给、土壤养分累积、水分涵养、土壤保持以及气体调节五类服务功能,构建春玉米-绿肥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体系,确定春玉米间作不同绿肥农田系统的生态价值.研究显示:春玉米间作绿肥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  相似文献   

9.
贵溪冶炼厂附近农田长期受到该厂重金属废水的污灌,导致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相关土壤修复措施已开展多年。为了解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植物修复效果,采集了该厂附近3种典型重金属污染土壤:未受修复土壤(A)、正在进行修复土壤(B)及已受植物修复的土壤(C),TCLP法研究了土壤表层(0~20cm)中4种主要重金属(Cu、Pb、Cd、Zn)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植物修复前土壤中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显著高于修复后土壤的含量;植物修复对4种重金属有效态及总量去除效果明显,去除率分别达Cu64.83%、61.35%;Cd 53.6%、46.67%;Zn 22.51%、8.88%和Pb 7.76%、4.84%;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指出,修复前土壤处于重度污染,修复后土壤污染状况明显减轻,但依然处于中度污染,土壤中重金属Cu和Cd具有较强的生态风险,其主要原因为大气沉降所导致。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以鄱阳湖南矶山土壤及其上生长藜蒿为试材,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盆栽实验探讨了水分管理对土壤硒的形态分布及其上藜蒿硒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藜蒿硒吸收量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效态硒含量呈正相关:湿培组土壤有效态硒含量最低,藜蒿硒吸收量仅有74.73μg·kg~(-1);旱培组土壤有效态硒含量最高,藜蒿硒吸收量可达171.43μg·kg~(-1);交培组藜蒿硒吸收量波动与土壤有效态硒一致,表现为先降后增。本实验研究表明,旱湿交替促进藜蒿富硒的同时可保证其正常生长,是富硒藜蒿生产的最佳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维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此,本研究以千岛湖地区大陆35个样方和29个不同大小和隔离度的陆桥岛屿次生马尾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境片段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大陆马尾松林土壤厚度显著高于岛屿,而其土壤最大持水量显著低于岛屿;大陆土壤的全磷(P)显著低于岛屿,而土壤有效磷(AP)和硝态氮(NO3-N)显著高于岛屿.在片段化的岛屿生境中,土壤C、N、P、NO3-N、AP随与边缘距离的增大而降低;隔离度和地形对部分土壤理化因子有影响,而岛屿面积对土壤理化性质无影响.土壤理化因子和植物群落多样性存在显著相关性.生境片段化改变了千岛湖地区马尾松林的土壤条件,而边缘效应是影响片段化生境中土壤性质空间分布的主要过程之一.通过分析片段化景观中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深化了生境片段化对土壤条件影响的认识,对于片段化森林管理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选择克里雅河流域于田绿洲为研究区,以绿洲土、盐渍土、棕漠土及风沙土等4种类型土壤为对象,分析了土壤表层养分、水盐因子的特征,结合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养分与水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养分与水盐因子差异性显著.通径分析显示,土壤水分对有机质含量和全氮的直接作用显著,地下水埋深通过土壤水对有机质和全氮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水盐因子可能不是影响有效磷的主要因素;虽然水分因子对速效钾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但其综合影响较校盐分因子对速效钾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在地统计和GIS的支持下,以半方差函数为工具,研究了豫中烤烟种植区烟叶氯含量和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并进行相关分析.运用普通克立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制作了研究区内烤烟烟叶中氯含量和不同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烤烟烟叶中氯含量符合指数模型,其空间变异性受结构性的因素影响较大.土壤属性中,土壤全磷、有效氮、速效钾、氯含量为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其余的都为弱空间变异性;分维数最高的是土壤有效氮和阳离子交换量,最低的是有机质、pH和硅.相关性分析表明,烟叶氯含量与土壤pH、土壤Cl、Ca、Na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Al、Fe、Ti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粒径0.01~0.001 mm土壤颗粒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粒径0.1~0.05 mm土壤颗粒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本烟区烟叶氯质量分数为0.54%~0.80%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的中部、西北部和东北角,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31%;烟叶氯质量分数为0.40%~0.54%的种植区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20%;烟叶氯质量分数为0.14%~0.40%的低值区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南部和东部,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49%.  相似文献   

14.
以泉州湾滨海退化湿地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实验室分析,初步研究红树林修复工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退化湿地修复前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为8.78~17.72 μg/(g?24 h)和45.86~80.12 μg/(g?24 h),修复后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为10.21~14.22 μg/(g?24 h)和85.83~102.22 μg/(g?24 h)。在秋茄+桐花树+红海榄修复模式下,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明显增高;在秋茄+桐花树+白骨壤修复模式下,土壤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脲酶活性有一定增高;在秋茄+桐花树+木榄修复模式下,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催化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锰(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水杨醛肟的反应,确定了催化光度法测定锰的最佳条件。本方法测定灵敏度为1.22×10-11g/ml。本方法已用于多种类型的样品中锰的测定变异系数1.21~2.29%。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的分布取决于地下水的供给,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本身的生理特性导致土壤终向盐渍化发展,使生境变得不利于其它植物侵入生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哈密盆地土壤中锌的含量及其分布.土壤中全锌含量范围为30.6~118ppm,均值77.11ppm.有效态锌含量0.1~1.14ppm,均值0.407ppm,其中低于临界值0.5ppm 的样点数为73.4%.有效态锌含量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有效态锌在剖面中表层高于下层,差异明显.在缺锌土壤中施用锌肥,小麦增产3.7~22.7%,葡萄增产31.1%.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综合考虑了气象,作物和土壤因素对农田实际蒸散的影响,采用Priestley-Taylor公式,并且结合叶面积指数和相对有效土壤湿度建立了冬小麦农田实际蒸散计算模型,该模型仅需常规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资料,计算简便,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城市污泥人工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综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城市污泥为主要成分,添加不同比例的单一辅料(草炭、磷矿粉、粉煤灰)配成不同的城市污泥人工土壤,研究各配比人工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综合毒性,并揭示人工土壤中重金属向黑麦草的动态迁移.结果表明:各配比人工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综合毒性均较污泥明显下降;当粉煤灰添加比例为20%时,人工土壤中Cu、Zn、Pb、Ni生物有效态含量下降最多,分别为28.75%、36.09%、34.85%和36.52%,此时,重金属综合毒性指数降幅最大,为2.7×10-3;与污泥相比,各配比人工土壤中重金属向黑麦草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非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黑麦草中重金属富集浓度与人工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间存在正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新疆某地污水库周边农田土为供试土壤,采用CaCl_2、EDTA、HOAC、柠檬酸四种浸提剂提取土壤中钛的有效态,并用Tessier和BCR两种连续提取法分析钛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结果显示:Tessier法和BCR法分步提取的钛的各个形态与四种浸提剂提取的有效钛量显著相关,与土壤中Ti的全量显著相关.两种连续提取法所得到各形态Ti含量都随着外源Ti浓度增加而增加,Ti在土壤中主要以稳定的残渣态存在,有效态含量较低,与单独提取法结果一致.Tessier法和BCR法都适用于该地区土壤中Ti的各形态分步提取.通过盆栽紫花苜蓿实验初步考察了土壤中Ti的各形态对苜蓿生理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