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循环伏安法研究硝基药物的β—环糊精包含络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悬汞电极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甲硝唑、氯霉素、对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甲酸等药物的伏安性质,用“电流法“测定了药物与β-CD生成包络物的Kf值,并讨论其作用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循环伏安法研究硝基药物的β-环糊精包含络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悬汞电极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甲硝唑、氯霉素、对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甲酸等药物的伏安性质,用“电流法”测定了药物与β-CD生成包络物的K_f值,并讨论其作用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环糊精及其包络物的分子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天雄  张东波  董绍俊 《化学学报》1990,48(11):1071-1074
本文用分子力学方法研究了环糊精及其包络物的性质, 探讨了包络过程及其驱动力, 与电化学实验结果对比获得一致性结伦。  相似文献   

4.
吕荣山 《分析化学》1998,26(3):359-365
对超微电极快速循环伏安法作了综述。讨论了该法的主要原理、特点和仪器关键性部分。并扼要介绍其主要应用。  相似文献   

5.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不能牢固吸附于电极表面, 特别是其氧化态(Fc+)溶于水, 影响了电极的稳定性[1].  相似文献   

6.
β-环糊精与神经递质的包络作用及其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氢醌(HQ)为探针,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 分子与—环彻精(β-CD)单元的包络作用.通过在β-加倍饰电极界面上神经递质对 被包络的HQ的抑制效应,求得各神经递质与β-CD的表面包络常数,该常数因神经 递质所含官能团的不同而不同,且随链长的递增呈现有规律的递增.以甲基橙(M0) 为探针,用紫外—可见光谱法(UV)证明溶液中神经递质分子与β-CD能有效包络, 包络常数及其与神经递质分子结构的关系与循环伏安法的测定结果一致.量子化学 的服法计算得到了神经递质分子与β--CD单元包络的结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 明: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及氢键等多种非共价链的弱相互作用协同贡献于包络 物的形成,主客体间的结构匹配及溶剂效应对包络物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使用了较为简单的数学方法,对不溶性反应产物的电极过程的循环伏安理论公式进行了推导。并将推导结果应用于LiCl—KCl—YCl_3熔盐体系,钇在钼电极上的电极过程研究,获得了很好的结果。同时还对钇在镍电极上阴极还原进行了研究,循环伏安结果表明钇和镍能够拖成金属间化合物。能谱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金属间化合物的组成为Ni_2Y。  相似文献   

8.
化学修饰电极循环伏安法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可  吴守国 《分析化学》1999,27(12):1442-1445
用CN法对化学修饰电极(CME)的循环伏安法(CV)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CME的有限扩散理论模型,引入了活度系数比、扩散系数校正因子及动力学参数等。模拟的普鲁士兰(PB)修饰电极与文献相符很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单取代二茂铁酯和双取代亚麻酸二茂铁酯LB膜修饰Pt电极的循环伏安法性能,用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计算了在转移压力分别为20,30,40mN·m^-^1下LB膜修饰Pt电极的覆盖度,并分析和讨论了不同转移压力下修饰的二茂铁LB膜的电荷转移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原  肖绪瑞 《化学学报》1994,52(10):960-965
本文研究了单取代二茂铁酯和双取代亚麻酸二茂铁酯LB膜修饰Pt电极的循环伏安法性能,用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计算了在转移压力分别为20,30,40mN·m^-^1下LB膜修饰Pt电极的覆盖度,并分析和讨论了不同转移压力下修饰的二茂铁LB膜的电荷转移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e inclusion complexes of a series of organometallic compound-cyclodextrin and aromatic compound-cyclodextrin have been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using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The variations of peak potential and peak current are showed on cyclic voltammogram when the electroactive guest molecules are complexed by cyclodextrins. Dissociation constants of 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es have been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is variation by both potential and curr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agnitude of dissociation consta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bility of 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 and the degree of matching host molecule with guest molecule has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董绍俊  姜荣中 《化学学报》1987,45(9):865-870
本文研究四苯基钴卟啉化学修饰玻碳电极的热处理,经热处理的这种电极[(PCo/GC)h]具有对氧催化还原的异常高的稳定性和活性.在纯O2饱和的0.05mol.L^-^1H2SO4溶液中经循环伏安(CV)扫描3000次(100mV/s),其催化活性未见明显降低.研究了热处理温度(500-1000℃)对(PCo/GC)h电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用紫外可见光谱对热处理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用CV法及旋转圆盘电极研究了O2在(PCo/GC)h电极上电催化反应动力学,测定了速率常数.在该电极上O2的还原反应为二电子还原成H2O2的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13.
赵平三  漆德瑶 《化学学报》1987,45(12):1163-1169
本文用固定电极电容电流理论对分支加和循环伏安法消除电容电流影响的原理作了说明;用数值模拟解法导出了平面电极可逆、准可逆和不可逆过程的理论方程;对其中的可逆过程作了实验验证.理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溶出伏安法中玻碳镀汞电极表面的汞膜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宝祥  漆德瑶 《化学学报》1985,43(2):134-139
本文对不同条件下形成的汞D$的形成过程丶汞膜形态与其形成条件的关系以及对溶出峰的影响.结果表明: 玻碳表面的汞膜是由视直径小于10μm, 的微汞滴构成, 其分布密度随镀汞电位的负值增加而增加;微汞滴在电析过程中不断长大并相聚成更大一些的微汞滴, 在旋转玻碳电极上, 汞膜的最大平均厚度大会超过5μm, 而适用于溶溶出分析的范围为0.05~1μm, 比文献记载的范围(0.001~10-5M时虽经长时间镀汞用的Hg2+ 浓度的适用范围为1X10-5 ~2x10-4 m; Hg 2+浓度为2X10-ⅴM 时虽经长时间镀汞亦不易产生较大的微汞滴. 实验还表明峰高的重现性与电极表面载汞量有关. 还观察到较大的微汞滴在电极表面滑动以致被甩离电极表面的现象, 严重时会引起峰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用表面张力-浓度曲线法系统地研究了环糊精(CD)和羧甲基糖淀粉钠(Na-CMA)与H(CF2)12CO2K(1),Cl(CF2)nCH2CH2N^+(CH3)3I^-[n=8(3),10(5)]和相应的碳氢表面活性剂(2,4和6)的相互作用.由于几何尺寸的限制,碳氟表面活性剂不能与α-CD形成包结络合物,但3与β-CD形成的包结络合物的稳定性远大于相应的碳氢受物4、3与β-CD的相互作用是熵驱动过程,而C12H25N^+(CH3)3I^-(6)则是焓有利的.与具有"预组织化"内穴的CD不同,糖淀粉的包结是与大分子从线团到螺旋构象变化的协同过程,由于缺乏宿主-受物间的亲脂相互作用,Na-CMA不能与所有的碳氟受物形成包结络合物.  相似文献   

16.
尹斌  张祖训 《化学学报》1995,53(5):488-494
本文提出的循环伏安法理论, 它适用于不同厚度的聚苯胺膜电极, 理论与实验结果相符合。文中还列出了不同厚度的聚苯胺膜所得的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17.
Pt及其修饰电极上乙醇吸附和氧化的CV和EQCM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了乙醇在Pt电极和以Sb,S吸附原子修饰的Pt(Pt/Sbad和Pt/Sad)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乙醇的氧化与电极表面氧物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Pt电极表面Sb吸附原子能在较低的电位下吸附氧,可显著提高乙醇电催化氧化活性。相反,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的氧化会消耗表面氧物种,抑制了乙醇的电氧化。本文从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新数据。  相似文献   

18.
C~6~0与三种二茂铁酮亚胺η^5-C~5H~5Fe[C~5H~4C(CH~3)=N-C~6H~4R-p]-η^5(1a R=H,1bR=CH~3,1c R=OCH~3)在甲苯和室温下可发生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形成三种电荷转移配合物η^5-C~5H~5Fe[C~5H~4C(CH~3)=N-C~6H~4R-p]-η^5/C~6~0 (2a R=H,2b R=CH~3,2c R=OCH~3)。通过紫外光谱证实了它们的存在,并用Benesi-Hildebrand方程求出了2a、2b和2c的电荷转移平衡常数分别为0.769、0.928和2.353mol^-^1·dm^3。鉴于它们远大于普通有机胺与C~6~0形成的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平衡常数,因此可认为在2a~2c中存在着由二茂铁核及亚胺基向C~6~0的双重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