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生学到阿佛加德罗定律常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可能是由于教师没有用实验证明在相同条件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同数的分子。证明阿佛加德罗定律可作下列演示实验。 (1)演示同体积气体,如氨和氯化氢的相互作用是最有说服力。 NH_3+HCl=NH_4Cl 如果使二个容积相等的容器分别盛了干燥的氨和氯化氢,把其中一个复在另一个容器的上面,在反应完了以后,既没有氨余下来,也没有氯化氢余下来。(用石蕊试剂来检验)。  相似文献   

2.
刘玲  刘频 《化学教育》1997,18(7):40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使用维克多·迈耶( Victor Meyer)装置来对有机物的摩尔质量加以确定,无论是在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在实验室的学生型实验都在时间、仪器准备等方面难以实现。本实验通过一种简易装置,对液态己烷在摩尔质量方面的测定作了探讨;并由此进一步对其分子式加以确定。这对学生加深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认识以及对有机化合物在分子式方面的认识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10月,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第七个基本单位,就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个单位的概念,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等提出的[见“化学上的基本常数”,载于PureAppl. Chem.,9(3),453—459(1964)]。它是由克分子演变而来。早在1900年之前,W.F.Oswald 提出将质量以克计、等于分子量或原子量的物质的量,称为“mol”。后来,这个原文被改为mole,而mol原字则成了摩尔这个单位的国际代号。长期以来,人们曾把它看作化学中特殊的质量单位(重量单位)。然而,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1克分子任何物质中都含有数目相同的分子,而相应的质量并不相等,似又不能作为质量单位。因此,在化学教学  相似文献   

4.
高中二年级要讲的阿佛加德罗定律,是比较难讲的一课,在教材上,对这个定律的讲法,首先是说明任何一定体积的气体中所含有的分子数,不决定于分子的大小,而决定于分子的距离。继续说明在温度与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各种气体分子间有相等的平均距离。从而得出“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在相同状况下,含有相同数的分子”的结论。这种讲法有它的好处,避免用公式推导。同时,因为高中化学上讲阿佛加德罗定律主要是为了对此定律的应用而不是推导证明,所以教材上这样处理是有它的理由的。但是,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讲法是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的,他们必然会问:怎样知道在相同状况下各种气体的分子间有相等的平均距离呢?这个问题如不予解答,则必然会使学生不能相信这一定律的正确性,同时,只是这样生硬的交待,思想性也是不强的。去年我讲到这个定律时,以推理的方法使学生认识阿佛加德罗定律的正确性,现在我介绍出来与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5.
张玉春 《化学教育》2009,30(12):81-84
“原子-分子”论在近代化学史上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它的创立过程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道尔顿的原子论为科学的“原子-分子”论奠定了基石,揭开了近代化学新时期的序幕。道尔顿与盖.吕萨克的学术争论主要是围绕道尔顿原子论自身存在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的“半个原子”问题而展开的,它构成了近代“原子-分子”论创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阿伏加德罗在道尔顿原子论基础上提出的分子学说,初步解决了道尔顿原子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的“半个原子”问题,使科学的“原子-分子”论趋于完善。坎尼扎罗“原子-分子”论的最终确立,是道尔顿原子论与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有机整合的结果。“原子-分子”论的这一创立过程给予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它展示了科学理论的曲折发展、“继承-创新”辩证发展、内在矛盾动力、内在矛盾外化等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化学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草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1661年,波义耳在其著名论文《怀疑派的化学家》中提出“元素”的概念,从而把化学确定为一门学科。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1860年康尼查罗提出了原子-分子论,经历了这些重要的发展阶段,到1870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奠定了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化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相继建立,这种分工大大推动了化学研究的深化。进入20世纪后,量子力学的诞生,近邻学科特别是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新的实验技术及精密仪器的…  相似文献   

7.
问答     
问:伊林著的原子世界旅行记里面,说罗莫诺索夫最先发见原子和分子。斯吉柏诺夫著的人类认识物质的历史里面亦说罗莫诺索夫着先发见原子和分子,但东北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初级中学化学课本里面,在第八章谈物质的构造时,完全没谈及罗莫诺索夫的事,而是把道两顿说作是现代化学的创始者,而这些书,都是苏联出版的,为什么不一致呢?答:道尔敦在1804年创立物质构造的原子假说,揭露了元素化合时所遵循的规律的本质,成为十九世纪化学迅速发展的推动力。利用道尔敦的原子假说,就不虽说明有关化合物生成的一切基本定律,  相似文献   

8.
初中化学里所学习的化学基本概念主要有: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原子量、分子量、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化合价等;化学基本定律有:物质不灭定律和定组成定律。我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初学化学的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有相当大的困难。如不能经常地去巩固那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就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关于这个问题我愿意提出以下几点体会,并希望同志们多加批评指正。一、教师要首先掌握基本概念、定律与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在全部初中化学教材中都贯穿着原  相似文献   

9.
初三学生在掌握“物质”,“分子、原子”,“元素”,“单质”,“溶解度”,“干馏”,“酸”……等概念时,是比较困难的。表现在学生不能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些概念。即使能熟背化学概念的含意、律文,也没有能力把概念加以概括和灵活应用。要是问学生“元素和单质有何区別?燃烧与自燃有何不同?”就很难得到满意的回答。一般学生,常有下列的错误:“某物质在100克溶液里所能溶解的最多克数叫溶解度。”“电流通过  相似文献   

10.
姚加  彭笑刚 《大学化学》2020,35(3):120-127
化学的核心是基于原子分子的图像认识世界、创造物质,化学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思维方式。在物理化学类课程建设中,浙江大学化学系尝试把宏观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即热力学理论建立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具体地是先简述量子化学对单个原子、分子能级结构的处理,然后利用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原理,从这些量子化的能级导出宏观系统的三个基石性概念(能量、熵、温度)和一条基本定律(熵增加原理),从而建立分子图像的热力学。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直接从原子分子层面切入、弱化热机理论、理论与实验结果直接关联。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几个教学实例来分享我们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1.
12.
氮是地球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一切生命物质皆含有氮。1772年英国爱丁堡一位医学大学生D·拉瑟福德首先发表关于氮的报告,因而通常将氮的发现归功于他。然而几乎同时英国化学家J·普利斯特利、H·卡文迪什和瑞典化学家C·W·舍勒也发现了氮,法国化学家A·拉瓦锡首次鉴别出氮为一种元素而定名为氮(Azote)。现用名氮Nitrogen系1790年确定的原意为“硝石的形成者”。  相似文献   

13.
Musk odorants are ubiquitous in fine perfumery as well as household products, and are divided into four main families, the nitromusks, the macrocyclic musks, the polycyclic aromatic musks, and the alicyclic musks, following their order of appearance on the perfumery market.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adventures during the discovery of the seven commercial polycyclic musks, which invigorated the aroma chemistry corporations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resulting in relentless competi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exposed, and reactivity, analytical, mechanistic,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spects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some biographical elements of the main scientific actors, and some fine perfumery examples are given as illustrations of their use.  相似文献   

14.
彭小平  徐宇峰 《化学教育》2018,39(15):20-24
分析了“化学平衡常数”的教材内容和相关教学设计,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2个问题:简化的数据探究难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纯粹的知识性教学难以体现科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提出在教学中融合化学史和数据探究,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概念,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本质和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影  刘丽  毕华林 《化学教育》2014,35(17):76-79
化学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还原科学家从燃素说到氧化说的历史认知过程,挖掘了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认知维度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化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化学史可以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化学史可以引发对教科书编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以2007—2016年《化学教育》杂志中“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栏目中文章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从载文情况、作者情况、引文情况等3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近十年来化学史教育教学研究的趋势和薄弱环节,并提出几个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1980年至2006年《化学教育》中刊载的关于化学史的文章为研究对象,从文章内容、文章作者和文献引用3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史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包括化学史在内的科学史教育现代意义的复兴始于20世纪80年代,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史教育研究的进程,厘清与国际科学史教育的借鉴融合历史,从而为化学史教育的发展提供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王晓颖  陶偌偈 《化学教育》2014,35(23):74-76
以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陶瓷器和青铜器为载体,通过对珍贵的"文物"进行鉴赏,试图将其引入高中"化学材料史"的相关课题教学中.将化学史与人类历史有机结合,寻找化学史教育的第二课堂,发掘博物院(馆)中隐藏的化学史教育与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苏青 《化学教育》2020,41(3):105-108
以水的构成奥秘历史为线索设计教学,让学生在与科学家跨时空对话过程中了解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化学家的探究方法和辩证思维,从而认识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