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一前言 Legg和Jona等观测与计算了Fe{001}c(2×2)-S和Fe{001}-O表面的LEED谱,并发现衬底第一原子层间距几乎不变。Simmons等和Bruncker等观测了覆盖度θ=0.5L的Fe{001}c(2×2)-O表面的LEED图,但未获得其LEED谱。Legg等观测与计算了覆盖度θ=1L的Fe{001}(1×1)-O表面的LEED谱,并发现衬底第一原子层 相似文献
4.
5.
The reconstructed structures of Cu(100) surface induced by O2 dissociative adsorption wereinvestigated by low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At lower oxygen coverage, it was found that two reconstructed structures, i.e. c(2×2)-O and (√2×2√2)R45°-O are coexistent. The domain size of the c(2×2)-O structur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O2 exposure. The reconstructed structure at very small coverage was also investigated and a “zigzag” structure was observed at this stage. The “zigzag” structure was identified as boundaries of local c(2×2) domai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rip region shows much stronger molecule-substrate interaction than that of oxygen covered regions, making it a proper template for patterned organic films. The sequence of the thermal stability was found as zigzag structure>c(2×2)>(√2×2√2)R45°-O. 相似文献
6.
7.
8.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对Pt原子与y-Al2O3(001)面的相互作用及迁移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种可能吸附位及吸附构型的松弛和变形现象,吸附能和迁移能垒的计算结果表明:Pt团簇能够稳定吸附在该表面.Pt原子在表面O位的吸附能明显较高,这主要是由Pt向基底O原子转移了电子所致.电荷布居分析表明,Pt原子显电正性,Pt和Al原子之间存在排斥作用,导致与Al原子产生较弱相互作用.计算的平均吸附能大小依赖于Pt团簇的大小和形状,总体趋势是随着Pt原子数增多,吸附能降低.Pt原子在y-Al2O3(001)表面迁移过程所需克服的迁移能垒最高值为0.51 eV.随着吸附的Pt原子数增多,更倾向于形成Pt团簇.因此,Pt原子在y-Al2O,(001)表面的吸附演变不可能形成光滑、均匀平铺的吸附构型,而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出现团聚. 相似文献
9.
利用程序升温反应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研究了NO在清洁和预吸附氧的Pt(110)表面的吸附和分解. 在清洁的Pt(110)表面,室温下低覆盖度时NO以桥式吸附为主,高覆盖度时NO以线式吸附为主. 加热过程中部分NO(主要是桥式吸附物种)分解,生成N2和N2O. 室温下O2在Pt(110)表面发生解离吸附. Pt(110)表面预吸附氧会抑制桥式吸附NO的生成,并导致其脱附温度降低40 K. 降低脱附温度有利于桥式吸附NO的分子脱附,从而抑制分解反应. 这些结果从表面化学的角度合理地解释了铂催化剂在富氧条件下对NO分解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计算了CO在α-U(001)表面的吸附、解离和扩散.结果表明:CO分子以CU3OU2构型化学吸附在α-U(001)表面,吸附能为1.78-1.99eV;吸附后表层U原子向上迁移,伴随着褶皱的产生;CO分子与表面U原子的相互作用主要是U原子的电子向CO分子最低空轨道2π*转移,以及CO2π*/5σ/1π-U6d轨道间杂化而生成新的化学键;CO解离吸附较分子吸附在能量上更为有利,h1(C)+h2(O)和h1(C)+h1(O)(h:空位)解离态吸附能分别为2.71和3.08eV;近邻三重穴位之间C、O原子的扩散能垒分别为0.57和0.14eV,预示O原子较C原子更易在U(001)表面扩散迁移. 相似文献
11.
用计量置换吸附模型研究液-固色谱中的溶质保留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表面物理化学吸附模式为基础, 推导出液-固色谱中溶质计量置换保留模型. 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的结果证明本模型为最佳. 提出用参数j作为区别反相色谱和液-固色谱的判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本文用原位红外光谱法, 以自行设计的红外池, 采用流动体系研究了NH4Y及用EDTA配位脱铝的Y型沸石上的表面羟基, 苯及异丙苯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 以及用脉冲进样原位红外研究了异丙苯裂解反应。发现在脱铝Y型沸石(DAIY)中除Y型沸石有的3620和3535cm^-^1表面羟基峰外, 在3724cm^-^1处又出现一个与脱铝“空穴\"Si-OH有关的吸收峰, 且此峰随脱铝量增加而增加, 脱氨过程的研究表明超笼中羟基具有酸性, 苯及异丙苯Y型或DNIY型沸石上均与超笼中羟基作用。在360℃时异丙苯裂解反应的活性中心主要是超笼中羟基, 催化剂失活主要是由于炭沉积在活性位上所致。 相似文献
16.
用精密自动绝热量热计测定了在220-320K范围内, 不同含水量的H2O/NaY吸附体系的热容. 结果表明, 在这些吸附体系的Cp-T曲线上均没有水的固-液相变峰. 这说明即使在饱和吸附的情况下, 水分子仍以单分子层的形态存在于NaY表面上, 它们没有形成聚集态. 此外, 还测定了往饱和吸附的H2O/NaY中再加入不同量水后所组成的H2O/NaY体系的热容. 在这些Cp-T曲线上都出现了明显的相变峰. 所加之水一旦脱出, 则相变峰又消失. 这些水存在于分子筛颗粒之间只与外表面接触. 但仍受分子筛表面的影响. 所以它们的熔化热、熔化温度均比正常水的 相似文献
17.
亚砜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I: 硅胶/水溶液界面上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癸基和辛基-甲亚基亚砜在硅胶/水溶液界面的吸附以及溶液在石英界面的接触角. 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吸附的影响. 吸附等温线似应归入Giles分类的L4型. 饱和吸附层的平均分子面积为27-30A^2. 二个同系物的γ/γ-c/cmc曲线彼此重叠. 吸附温度系数在低浓度范围是负性的在高浓度范围是正性的. 接触角的测量表面吸附使硅胶表面疏水. 从实验结果考虑到吸附过程由二个阶段组成: 一是在低浓度范围由固体表面和亚砜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一过程是在高浓度范围中, 被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及其在溶液中的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含Cu咪唑桥联异多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ES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具有低自旋d^6构型的[(NH3)5MIm]^2^+, [(en)2Co(Im)2]^+(M=Co, Rh; Im^-为咪唑基)为配体与配位未饱和的含Cu单核配合物作用, 定向合成了八种新的咪唑桥联含Cu异双核、异三核和异五核配合物。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差热失重分析、摩尔电导测定及反射光谱研究, 确证了配合物的组成及分子中咪唑桥的存在, 通过对各配合物的ESR谱测定, 得到了它们的自旋Hamilton参数和键参数, 讨论了配合物的成键性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