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耀洪 《大学化学》1997,12(6):46-46
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邹耀洪(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江苏215500)物化实验中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常用表面张力法[1],但精确测定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受到一些限制,如毛细管升高法中要准确地测定毛细管的半径、溶液的...  相似文献   

2.
吸附伏安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的氧化-还原指示剂中性红为探针,用吸附伏安法测定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存在于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微量中性红在悬汞电极上的吸附伏安峰电流对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曲线在临界胶束浓度处有一拐点。  相似文献   

3.
直接紫外法测定混合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表征表面活性剂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决定表面活性剂用量的依据。近年来,由于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效作用,混合表面活性剂已被广泛用于生产和分析中,而其C.M.C.值报道较少。本文对工业生产和分析测试中常用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DMBAC)与辛基酚  相似文献   

4.
5.
通过电导法考查温度和盐浓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研究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拟相分离模型求得胶束化热力学函数,并讨论体系电导活化能随温度和SDS浓度变化关系。结果表明:SDS的CMC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氯化钠浓度增大而减小。在热力学上SDS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是一个自发、放热、熵增的过程;在动力学上,SDS溶液电导率与温度关系符合Arrhenius公式,通过电导活化能信息可揭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机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表面活性剂在胶束电动力学色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综述了活性剂在MEKC中的应用,阐述了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的混合表面活性剂胶束体系的特征和应用范围,也对表面活性剂浓度的优化策略作了初步探讨。引用文献56篇。  相似文献   

7.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是个非常重要的物质特性参数, CMC在研究表面活性剂的工业应用和生物利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拓扑指数—扩展距离矩阵, 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构效关系模型, 并对175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进行了计算预测. 结果表明, 基于新的拓扑指数建立的构效关系模型计算临界胶束浓度能给出稳定可靠的预测结果, 其预测结果相关性系数R2(training set)=0.9295, 相对标准偏差ARD(training set)=8.20%, R2(testing set)=0.9257, ARD(testing set)=6.76%. 与文献中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表明, 本工作在稳定性和可靠性上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提出并研究了一种新颖的基于光纤折射率传感原理的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方法.应用此方法测定有代表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25℃下的cmc分别为8.05×10-3和9.11×10-4mol·L-1,与文献值比较,结果相当吻合.从而证实了本方法的准确性.进一步研究了各种条件对测量表面活性剂cmc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无机盐NaCl的加入对本方法测量的准确性影响小,证明了本方法对测试环境的要求不苛刻,适用性好.最后对本方法进行了重复性和稳定性测试,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7%,与预期符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表征表面活性剂胶体电解质性质的重要理化指标.常用的cmc测定方法有光散射法、染料法、增溶法、电导法和表面张力法等[1].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依据表面活性剂在cmc附近某些理化性质的突变特性,从发生突变的函数不连续区域...  相似文献   

10.
用分子自由振动固有频率预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QSPR  相似文献   

11.
赵学艳  肖瑞杰  曹桂荣 《化学通报》2022,85(10):1209-1218
离子液体(ILs)的可设计性,使得新型表面活性离子液体(SAILs)不断涌现,从而将具有不同功能基团的ILs引入到了传统的有序分子聚集体中,这也将有助于实现有序分子聚集体的可控性和功能化。本文综述了SAILs在水溶液及离子液体中的胶束化行为,重点总结了烷基碳链长度、阴离子类型和阳离子结构对SAILs聚集行为的影响,分类归纳了SAILs与传统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协同增效作用,并探讨了SAILs构建的胶束体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利用胶束在电极一有面的定向及增溶作用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苯胺电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体系中,胶束介质能催化苯胺的电聚合反应,使其氧化电位负移,减少膜的降解,提高膜的稳定性,同时,也使得聚合速率增大,在0.1mol/L的SDS的胶束溶液中,其聚合效率提高到不含SDS的纯体系的25倍,在含有10^-4mol/LSDS的硫酸溶液中,聚苯胺(PAN)的成核生长为  相似文献   

13.
研究显色螯合剂和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探讨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的反应机理是很重要的。等曾用核磁共振和分光光度两种方法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S-20与铬天青S(记作CAS)和磺酸铬青的相互作用,并对作用机理提出了他们的看法。本文用NMR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0和乳化剂OP与CAS和漂蓝6B(记作ECAB)的相互  相似文献   

14.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代十六烷基吡啶(CPB)胶束对水中OH-和2, 4-二硝基氯苯的反应有催化作用.随CPB浓度的增大, 反应速率常数开始时迅速增大, 然后趋于常数.OH-浓度的增大使胶束催化水解的二级速率常数减小.CPB胶束对此反应的速率提高作用比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扶胶束更有效.对这两种胶束催化作用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纳米反应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备纳米粒子及重要功能分子的手段,其技术在许多领域受到广泛重视.与常规意义上的化学反应器有所不同,纳米反应器是指反应所处的受纳米尺度调制的介观环境,如反应的介质、载体、界面等等.纳米反应器一般分成两类,一种是在分散相中能自组装的分子,形成有序聚集体,如胶束、囊泡,在聚集体的内部制备纳米粒子或材料;另一种是天然存在或合成的分子,如纳米管、树枝聚合物,利用分子特有的结构或孔隙作为纳米反应器.本文主要介绍了胶束、胶束作为纳米反应器的分类;重点讨论了分子及聚合物胶束作为纳米反应器的特点,并对其研究进展及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a simple method for critical micellar concentration (cmc) determination based on light scattering using a turbidimeter. The method does not require the optical clarification of the surfactant solution. The surfactant solutions were prepared from distilled water after boiling. Distinct cmc values were observed for polyoxyethylene mono n-dodecylether, sodium taurodeoxycholate and sodium dodecyl sulfate. The cmc values obtained using the turbidity method were compared with cmc values obtained by the surface tension method and with data given in the literature. Values obtained by our simple method have comparable accuracy with data obtained from more elaborate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17.
水为洗脱液在表面活性剂胶束涂层固定相上分离手性药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手性固定相稳定的条件,以表面活性剂胶束涂层为固定相,纯水作流动相,对氨氯地平,麻黄碱,伪麻黄碱,芬必得,美西律平和扑尔敏等外消旋药物进行了手性拆分,探索了手性药物氨地平及麻黄碱,伪麻黄碱的分离条件,当流动相的PH值为5.5时分离效果最佳,在流动相中加入2.5-5mmol/L硼酸时分离因子较大。  相似文献   

18.
用稳态和动态流变学方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有机酸3-甲基水杨酸(3MS)的混合水溶液随浓度和温度变化的流变特性。在加热过程中混合溶液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温度响应。其中最有趣的是,当3MS的浓度在80与100 mmol·kg-1之间时,有浅蓝色的稀溶液出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由浅蓝色溶液转化成透明的粘弹性溶液,同时聚集态从囊泡转变成长的蠕虫状胶束,且开始转化的温度随溶液中3MS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利用流变温度扫描和电导率测定对此转变进行了验证。定性解释这个转化是因为在高温下吸附的3MS分子从囊泡上解吸被溶解到水相中。  相似文献   

19.
Anionic surfactant penetration into the skin and their subsequent interactions with stratum corneum lipids and proteins has historically been linked with irritation and dryness from the use of soaps, body washes, facial cleansers, shampoos, and other rinse-off personal care products. Mechanisms of surfactant penetration into the skin surface has been a topic of debate for decades.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relevant theories of surfactant penetration into skin as well as interactions of surfactants with skin components. We present evidence that thermodynamic analyses of surfactant solution equilibria can be useful in modeling these behaviors. A theory of surfactant monomer penetration into stratum corneum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三阶段Hermit插值和二次多项式的表面张力-稀释倍数拟合曲线及其求积方式,得出由三阶段Hermit插值所得n 1个离散数据点的拟合曲线,及对其前n个离散数据点所在区间上进行求积较佳。在三阶段Hermit插值拟合及求积方式下,分析了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茶皂素和去菌体前后含鼠李糖脂发酵液溶液浓度与表面张力-稀释倍数积分值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F值和r值,结果显示:F值大小受积分区间、(生物)表面活性剂种类、溶液浓度与临界胶团浓度的比值大小及溶液中杂质的影响,但F值均大于F0.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