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琥珀酸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膜的制备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制备对琥珀酸氯霉素分子具有特异性吸附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利用模板分子琥珀酸氯霉素(HS-CAP)、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MA)、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溶剂四氢呋喃, 采用紫外光引发聚合的方法制备出含有HS-CAP分子印迹位点的印迹聚合微粒, 并使用相转化的方法, 制备含有这种HS-CAP分子印迹微粒的醋酸纤维素膜. 然后通过吸附实验检测该印迹膜的吸附特性, 与非印迹膜相比, 印迹膜对模板分子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识别作用, 与印迹膜相互作用的模板分子溶液, 在作用前后浓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印迹膜对模板分子的识别作用主要集中于与模板分子相互作用的最初2 h之内, 并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当模板分子浓度介于0.2~0.0125 mg/mL这一范围内时, 模板分子溶液浓度越高, 印迹膜的吸附特性越明显. 本实验所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膜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可以在下一步研制以分子印迹聚合膜为基础的检测氯霉素残留的传感设备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
何建峰  刘岚  邓芹英 《分析试验室》2003,22(Z1):322-325
以超声合成的聚苯乙烯乳液为种子,奎宁为模板,通过两步溶胀和悬浮聚合的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得到球形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聚合物粒子形貌,测量粒径范围为50~80μm.此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良好的再识别能力,最大饱和净吸附量可达到61.2 μmol/g,为理论吸附量的42.5%.其对立体异构体奎宁丁也具有较好的识别作用,对结构类似物辛可宁显示一定的选择性,选择因子α分别为1.27和3.06.  相似文献   

3.
香草醛系列化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渗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草醛(Van)或邻香草醛(o-Van)为模板分子, 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 分别制备了以尼龙和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材料的分子印迹复合膜,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模板分子及竞争物的混合溶液渗透实验结果表明, 支撑材料对膜选择性传输趋势基本没有影响, 但选用合适的支撑材料会得到更理想的分离效果; 当竞争物尺寸小于模板分子时, 尺寸效应起主要作用, 竞争物优先传输; 当模板分子与竞争物尺寸相近时, 尺寸效应不起作用, 模板分子的选择性识别位点及与其相匹配的孔穴起主要作用, 模板分子优先传输; 当竞争物尺寸大于模板分子时, 则尺寸效应和模板分子的选择性识别位点及与其相匹配的孔穴同时起作用, 故模板分子优先传输.  相似文献   

4.
基于门控制电催化效应的分子印迹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绿麦隆为模板分子,在镍电极表面聚合制得绿麦隆分子印迹膜。洗脱后的分子印迹膜重新吸附不同浓度绿麦隆分子,在印迹膜上形成不同量的印迹孔穴,H2O2通过印迹孔穴在镍电极表面产生电催化氧化,从而形成门控制电催化效应,以此对绿麦隆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镍电极对H2O2有较好的催化效果,分子印迹聚合膜中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的摩尔配比为1∶12∶30,重吸附时间为10 min,测试缓冲液pH=7.2。H2O2的催化电流值与绿麦隆浓度在1.0×10-4~4.0×10-7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9×10-8 mol/L。将传感器应用于农田水样的检测,其回收率在97%~103%之间。  相似文献   

5.
药物氟哌酸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性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氟哌酸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表面形貌.混合底物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中存在着由形状和功能基团均与模板分子氟哌酸相互补的孔穴组成的通道,该通道可选择性地富集底物分子.  相似文献   

6.
胆固醇分子印迹的聚合有机凝胶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了一种新型胆固醇分子印迹的聚合有机凝胶.以3-胆固醇酰氧基丙酸(COPA)为模板分子,通过可聚合凝胶剂N-十八烷基马来酰胺酸(ODMA)在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甲基丙烯酸和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混合溶液的自组装,首先形成稳定的超分子有机凝胶,经UV光引发原位聚合,再经乙醇提取模板分子后制得胆固醇非共价印迹的聚合有机凝胶.偏光显微镜(POM)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表明ODMA在单体混合物中自组装形成带状聚集体,这为其后形成的印迹聚合有机凝胶的孔穴稳定性提供了保证.印迹聚合有机凝胶对胆固醇的吸附效率可达到64%,并与ODMA和COPA的含量有关.实验表明,当ODMA的含量由1wt%增加到3 wt%时,吸附量由15.7 mg/g增加到22.9 mg/g.当COPA的含量由4 wt%增加到7 wt%时,吸附量由16.8 mg/g增加到22.2 mg/g.然而,当ODMA含量过多时,吸附量反而下降,这主要归因于体系网络密度的增加导致扩散阻力增加.而COPA含量过多时,可能干扰ODMA的自组装,影响印迹孔穴的稳定性,同样使得吸附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利用分子印迹传感器选择性测定绿麦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绿麦隆为模板分子,邻氨基酚为功能单体,在金电极表面电聚合制得具有特异性识别孔穴的绿麦隆分子印迹膜。采用循环伏安、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印迹膜的性能、结构、分子印迹效应和模板分析物,并比较了传感器对其它结构相似化合物的选择性响应,发现该传感器对绿麦隆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绿麦隆浓度在3.0×10-7~1.5×10-6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7mol/L,在干扰物质共存情况下的回收率为105%~116%。  相似文献   

8.
钴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膜渗透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向霞  李文友  何锡文  张玉奎 《化学学报》2005,63(18):1681-1685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带支撑膜的钴离子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用扫描电镜测定了膜的表面形貌. 通过膜渗透实验表明, 在一定浓度钴离子存在下, 印迹膜对模板分子表现出良好的渗透选择性. 分别考察了阳离子和阴离子对印迹膜渗透模板分子的影响. 本工作有助于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传感器技术和连续分离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咪草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选择性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为聚合单体,TMPTA为交联剂,AIBN为引发剂,咪草烟为模板分子,采用在低温光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对咪草烟分子具有选择性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IR和HPLC表征,咪草烟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咪草烟分子具有良好的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抗原决定基的胰岛素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抗原决定基法制备了胰岛素电化学分子印迹传感器.以胰岛素C端多肽作为模板分子,定向自组装在Au电极上,以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电化学聚合制备分子印迹聚合膜.以NaOH为洗脱液,洗脱模板分子,形成的与胰岛素C端多肽三维结构相匹配的分子印迹孔穴能特异性识别胰岛素.重吸附胰岛素分子后,以K3[Fe(CN)6]/K4[Fe(CN)6]为探针,通过测量探针在电极表面产生的电流大小实现胰岛素的间接测定.在1.0 × 10-14~5.0 × 10-13 mol/L浓度范围内,传感器的电流响应值与胰岛素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24 × 10-15 mol/L(3σ).此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并成功用于血清样品中胰岛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善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灵敏度,在四丁基高氯酸铵的支持电解质溶液中,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在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玻碳电极上电聚合了一种苯巴比妥(PB)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传感膜.采用循环伏安(CV)法、差分脉冲伏安(DPV)法及交流阻抗(EIS)法对这种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及非印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及非印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完全不同.X射线衍射(XRD)证实纳米粒子为氧化铜.采用扫描电镜(SEM)对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传感器的形貌进行分析,发现纳米氧化铜分散在电极表面,改善了修饰印迹传感器的识别点.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表明苯巴比妥的浓度在1.0×10-8-1.8×10-4mol·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94);检出限2.3×10-9mol·L-1(信噪比(S/N)=3).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铜修饰过的印迹传感器具有较高灵敏度及选择性.此印迹传感器能用于实际样品中苯巴比妥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5.0%-102.5%.  相似文献   

12.
在2,4-二氯苯酚(2,4-DCP)存在下, 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邻氨基苯硫酚(oATP)并电聚合oATP/金纳米粒子, 制得2,4-DCP印迹复合膜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技术对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 以K3Fe(CN)6为探针, 间接对2,4-DC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2,4-DCP在5.0×10-8~1.2×10-4 mol/L 浓度范围内与K3Fe(CN)6示差脉冲伏安曲线的峰电流呈线性关系(R2=0.9964), 检出限为1.5×10-8 mol/L(S/N=3).该印迹传感器可在几种氯代酚干扰下选择性测定2,4-DCP.利用该传感器对环境水样进行加标回收检测, 回收率为95.2%~109.3%.  相似文献   

13.
以纳米金(Au NPs)为增敏材料,双酚A(BPA)为模板分子,结合表面溶胶凝胶法和自组装法,制备了BPA纳米金-Ti O_2凝胶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对Au NPs进行了表征,利用红外光谱仪对Ti O_2凝胶、BPA以及BPA印迹Ti O_2凝胶进行表征。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对BPA在1.0×10~(-8)~1.0×10~(-5)mol/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检测限为0.6×10~(-8)mol/L,并将该分子印迹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样品中BPA的分析检测,其回收率为97.4%~103%。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极脉冲法在铂基体表面一步合成聚苯胺/铁氰化镍 (PANI/NiHCF) 有机-无机杂化膜,并分析了杂化膜高电势静电吸引沉积机理. 高电压聚合杂化膜避免了Fe(CN)63-的还原,并形成单一“不可溶”结构NiHCF. 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研究了杂化膜表面形貌及组成,并考察了不同单极脉冲电压制得杂化膜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单极脉冲电压1.0 V制得的PANI/NiHCF杂化膜有最佳的电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 使用计时电流法考察了杂化膜电极的过氧化氢(H2O2)的电催化还原活性,在0.5 mol·L-1 KCl + 0.5 mol·L-1 HCl电解液中,PANI/NiHCF杂化膜电极过氧化氢催化还原电流与其浓度(4.0×10-4 ~ 1.6×10-2 mol·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性系数R = 0.9991,检出限为6.09×10-5 mol·L-1,灵敏度为1075 mA·(mol·L-1)-1·cm-2.  相似文献   

15.
以三氟氯氰菊酯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和邻氨基苯酚为复合功能单体,通过电聚合法制备了能够特异识别模板分子及其结构类似物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方波伏安法优化了制备和检测条件,对传感器的印迹效应和分析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农产品中三氟氯氰菊酯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方法。 在最佳条件下,三氟氯氰菊酯在1.0×10-7~1.0×10-5 mol/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S/N=3)为3.0×10-8 mol/L,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在84.8%~94.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4.8%(n=5)。 该传感器对三氟氯氰菊酯以及结构类似物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而且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灵敏、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董莹  王勇  邢欢欢  屈建莹 《电化学》2015,21(1):85-90
以壳聚糖为保护膜、玻碳为基底,用纳米Au和Fe3O4磁性纳米粒子构建了新型亚硝酸盐(NO2-)传感电极. 实验表明,该传感电极对NO2-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活性,NO2-浓度(5.0×10-6 ~ 2.0×10-3 mol·L-1)与氧化峰电流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96),检出限7.1×10-7 mol·L-1, 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磷钼杂多酸修饰电极对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多巴胺(DA)等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催化氧化作用,探讨了催化机理,并采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分离检测,NE、DA和E的线性范围(mol)依次为8.0×10-11~2.0×10-8、8.0×10-11~2.0×10-8、4.0×10-11~2.0×10-8;检测限(mol))依次为4.0×10-11、4.0×10-11、2.0×10-11.7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依次为1.6、2.0和4.5.将此法用于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测定,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成功地制备了Eastman-AQ-55D聚合物修饰碳纤维电极,用循环伏安法探讨了一些实验参数的影响,并对Ru(NH3)63+、甲基紫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Q-55D修饰的微电极稳定性好,修饰方法简单,灵敏度和选择性都有一定的提高,Ru(NH3)63+、甲基紫精的峰电流与浓度在1.2×10-6~1.2×10-5mol/L、1.7×10-6~1.4×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998.利用此电极测定了几种离子在膜中的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能在含水介质中比色荧光双通道单一选择性识别CN-的传感器分子1-羟基萘甲叉酰肼乙基-3-羟基萘甲叉酰肼甲基苯并咪唑溴鎓盐(J1)。 在J1的DMSO/H2O (体积比3:2)HEPES 的缓冲体系(pH=7.2)中分别加入F-、Cl-、Br-、I-、AcO-、HSO4-、ClO4-、H2PO4-、SCN-和CN-等阴离子后,只有CN-的加入会使得溶液颜色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无色变为深黄色。 相应地在J1的DMSO/H2O (体积比4:1)HEPES的缓冲体系(pH=7.2)中加入CN-,溶液发出明亮的黄色荧光。 这一识别过程,不会受到其它阴离子的干扰。 紫外-可见光谱的最低检测限为1.57×10-7 mol/L,检测线性范围为3.875×10-4~2.15×10-2 mol/L。 荧光光谱的最低检测限为4.63×10-6 mol/L,检测线性范围为0.8×10-4~1.60×10-3 mol/L。 此结果表明,J1是一种良好的用于识别 CN-的化学传感器,在含水介质中对CN-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以及抗干扰性强的识别性能。 与此同时,基于J1对于CN-的高选择性识别我们制备了CN-的检测试纸,该试纸能够方便、快捷、准确地检测水中的CN-。  相似文献   

20.
尿酸微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芽孢杆菌为尿酸氧化反应的酶源,采用氧电极为基础电极,制成尿酸微生物传感器。对细菌的诱导培养条件、电极的工作性能、电极再生以及微生物酶反应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在pH=8.5时,电极的线性范围为1.0×10-5~4.0×10-4 mol/L,检出下限为1.0×10-6 mol/L,测得微生物膜中尿酸酶的表观米氏常数为2.8×10-4 mol/l,酶反应活化能为47000J/mol,温度系数为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