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醇与SOCl_2在室温下反应,高产率地得到相应的氯代烃.为氯代烃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拉曼光谱子空间重合对修正液中氯代烃成分进行识别分析。通过计算混合卤代烃组分与标准样品数据库拉曼光谱之间的子间空夹角,依据夹角变化排列筛选出含有最少标准样品数目的子空间,该子空间所含的标准样品组成为待定性混合氯代烃组成,从而实现对混合氯代烃组分的定性分析。将该方法用于修正液中氯代烃的成分定性分析,准确率达100%。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准确率高,适用于多组分混合体系中的物质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报导了双氮桥式配体双铑(d~-—d~7)络合物Rh_2L_4在可见光辐照下与氯代烃发生光化学反应。四种络合物的量子产率皆具有波长依赖性并与溶剂和轴向配体的性质有关。光化学反应产物经快速原子质谱和闪光光解法鉴定。另外, 将光化学反应产物和电解产物进行了ESR和循环伏安法的对比测定。结果表明, 标题络合物与氯代烃发生不可逆的一电子光诱导转移反应, 生成Rh_2L_4Cl。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气液色谱法用于测定环丁砜含盐溶液中以烃、芳烃、氯代烃、醇和酮为溶质的盐效应常数,结果表明,大多数溶质的盐效应关系可用Setschenow方程描述;负离子的性质对盐效应的影响比正离子更重要;负离子的电子向氯代烃中氯原子3d空轨道的迁移作用对其k_s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汤娟  周佳  钱凯  丁友超 《分析测试学报》2020,39(8):1023-1028
建立了同时测定染整助剂中18种氯代烃类有机溶剂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方法。加入适量氯化钠的染整助剂样品经正十四烷振荡提取后,以DB-624超高惰性毛细管柱(30 m×0.25 mm,1.4μm)为色谱柱进行分离分析,电子轰击(EI)离子源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进行质谱监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18种氯代烃类有机溶剂可在19 min内完成色谱分离分析,在0.2~1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不低于0.999 2,检出限(LODs,S/N=3)和定量下限(LOQs,S/N=10)分别为0.033~0.063 mg/L和0.11~0.19 mg/L。在低、中、高3个加标浓度水平下,阴性样品荧光增白剂1#(液体)和柔软剂2#(固体)中18种氯代烃类有机溶剂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3%~104%和92.7%~104%,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3.5%~5.3%和3.2%~5.4%。对23种不同性能的染整助剂进行测定,在3种染整助剂中检出四氯乙烯。该方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各种染整助剂中18种氯代烃类有机溶剂的测定,为染整助剂的质量监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核-壳纳米金属氧化物粒子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黎明  齐晓周  秦永宁  马智 《化学通报》2001,64(11):696-700
简要介绍了纳米MgO或CaO涂第四周期过渡金属氧化物薄壳粒子的制备、壳层的催化作用以及这类粒子在破坏性吸收氯代烃、有机膦化合物和SO2污染物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DMF为溶剂,在催化量氯化铯存在下,羧酸钠(钾)与α-氯代乙酸酯在室温下反应及其与溴(氯)代烃在60℃反应,分别形成对应的羧酸(α-烷氧甲酰)甲酯与羧酸酯,产率90%以上,讨论了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2,4-二硝基苯亚甲基特丁基氮氧化物(DNPBN)作自由基捕捉剂研究了氯代烃光解过程产生的自由基中间体。实验结果表明在汞灯照射下键能较低的多氯代烷烃分子中的碳-氯键极易发生均裂而产生碳中心自由基与活泼的氯原子,并且后者可被DNPBN捕获,形成颇为稳定的氮氧自由基加合物[Cl-DNPBN]~·。对多氯代苯,随着取代氯原子数目增多,加合物[Cl-DNPBN]~·的ESR信号强度也明显增加。此外,DNPBN对氯原子的大量捕捉实验还证明它对氯原子是一种高效的特征捕捉剂。  相似文献   

9.
氯代烃光解活泼自由基的ES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2,4-二硝基苯亚甲基特丁基氮氧化物(DNPBN)作自由基捕捉剂研究了氯代烃光解过程产生的自由基中间体。实验结果表明在汞灯照射下键能较低的多氯代烷烃分子中的碳-氯键极易发生均裂而产生碳中心自由基与活泼的氯原子, 并且后者可被DNPBN捕获, 形成颇为稳定的氮氧自由基加合物[Cl-DNPBN]~·。对多氯代苯,随着取代氯原子数目增多, 加合物[Cl-DNPBN]~·的ESR信号强度也明显增加。此外, DNPBN对氯原子的大量捕捉实验还证明它对氯原子是一种高效的特征捕捉剂。  相似文献   

10.
一锅法合成三硫代碳酸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3-巯基丙酸、二硫化碳和氯代烃为原料,采用"一锅法"分别合成了两种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试剂——3-苄硫基硫代羰基硫基丙酸和3-十二烷硫基硫代羰基硫基丙酸,收率分别为93%和87%。其结构经1HNMR,13C NMR,IR及元素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11.
负载型Au基催化剂在工业过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潜在应用,如催化加氢/脱氢过程、精细化学品合成、能源催化转化及环境保护等过程,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Au基催化剂活性物种或活性中心基本由纳米粒子或化合物构成,但在应用过程中因Ostwald熟化效应或粒子迁移作用,尤其是高温高压等苛刻反应条件下,均随应用时间延长从小尺寸粒子逐渐长为大粒子,造成活性降低或完全失活,这也是负载型催化剂失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因成本、稀缺等特性,负载型Au催化剂的烧结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因素.除可通过载体改性、助剂和官能团配位稳定等方法来延缓其失活过程外,对已烧结催化剂的高效、快捷和绿色的再分散/再生过程也具有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意义.活性炭载Au催化剂(Au/AC)广泛应用于乙炔氢氯化反应中,以期替代高毒性的汞基催化剂,但在反应过程中因高活性的Au~(3+)物种易被还原而形成Au~0物种进而烧结导致失活;如新鲜Au/AC催化剂表面的Au粒子尺寸为1-2 nm,经乙炔氢氯化反应后变为33 nm左右;随之在453 K、0.1 MPa、乙炔体积空速(GHSV)为600 h~(-1)、氯化氢与乙炔摩尔比为1.1的反应条件下,乙炔转化率从81.8%降至11.2%.如何有效对大粒子Au再分散/再生可为其应用提供有力支撑.有研究表明,气相CHI_3在甲醇羰基化反应过程中明显改变Au/AC表面的Au粒子尺寸;或采用浓盐酸或王水也可将烧结的Au/AC催化剂进行再分散/再生.但已有的Au基催化剂再分散/再生过程均伴随着强酸、强氧化或高毒性在分散剂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后续处理有明显的局限性,且再分散机理尚不明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文采用系列卤代烃(碘代烃、溴代烃和氯代烃)对烧结的Au/AC进行再分散/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常压条件下CHI_3可以快捷高效地对烧结Au/AC催化剂进行再分散/再生,具有最优的再分散性能;通过对系列碘代烃C-I键的解离能分析,发现C-I解离能越低越有利于大粒子Au的再分散.同时,溴代烃和氯代烃对烧结的Au/AC催化剂也具有再分散能力,但比碘代烃的再分散效率低.C-X键的解离能与再分散效率有高相关性,即C-X键的解离能越低越有利于Au的再分散.总体上,三类卤代烃再分散效率高低顺序为C-IC-BrC-Cl.进而,通过不同分散过程中Au粒子分散状态推测了卤代烃对Au粒子的再分散机理,即卤代烃先在Au粒子表面化学吸附,然后C-X键解离,形成Au-X物种,小粒子Au在AC表面聚集并稳定,最后形成高分散Au粒子(粒径1 nm)催化剂.以乙炔氢氯化反应考察了再生Au/AC催化剂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上乙炔转化率可达79.4%,基本恢复至初始水平,且该方法可对失活催化剂进行多次高效再生.  相似文献   

12.
以含氢聚硅氧烷(PMHS)分别与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经氯铂酸催化硅氢加成反应将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引入聚硅氧烷的侧链,合成了3种含氟量不同的含氟代烃侧基/环氧侧基聚硅氧烷(EFPS),用FTIR、1H-NMR和13C-NMR进行了结构表征,将这类聚硅氧烷与环氧树脂...  相似文献   

13.
汤娟  费晓庆  周佳  钱凯  董绍伟  曹丽华  丁友超 《色谱》2021,39(3):324-330
建立了同时测定化妆品中18种氯代烃类有机溶剂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方法.样品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由正十四烷振荡提取后,以Agilent J&W DB-624超高惰性毛细管柱(30m×0.25 mm×1.4μm)为分离色谱柱进行分析,以电子轰击(EI)源、SIM模式进行质谱监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表明,18种化...  相似文献   

14.
由聚N,N-二乙基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EAEMA)与铁纳米颗粒复合制得的纳米铁基复合材料。纳米铁微球表面钝化形成Fe3O4后,将多巴胺基引发剂修饰在Fe3O4的表面,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将DEAEMA单体聚合在修饰了多巴胺基引发剂的表面获得Fe-g-PDEAEMA复合微球。显微结果表明修饰PDEAEMA后,复合微球的分散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XRD数据表明在纳米铁表面生成了一层Fe3O4壳。利用透光率测定研究了复合微球的p H敏感性,表明在酸性条件下悬浮性良好,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了沉降,复合微球具有p H敏感性。通过还原降解酸性大红染料,表明Fe-g-PDEAEM复合微球与纳米铁相比,其还原性有所提高,合成的Fe-g-PDEAEMA复合微球可用于氯代烃等氯化物污染的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5.
负载型 Au基催化剂在工业过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潜在应用,如催化加氢/脱氢过程、精细化学品合成、能源催化转化及环境保护等过程,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Au基催化剂活性物种或活性中心基本由纳米粒子或化合物构成,但在应用过程中因 Ostwald熟化效应或粒子迁移作用,尤其是高温高压等苛刻反应条件下,均随应用时间延长从小尺寸粒子逐渐长为大粒子,造成活性降低或完全失活,这也是负载型催化剂失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因成本、稀缺等特性,负载型 Au催化剂的烧结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因素.除可通过载体改性、助剂和官能团配位稳定等方法来延缓其失活过程外,对已烧结催化剂的高效、快捷和绿色的再分散/再生过程也具有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意义.活性炭载 Au催化剂(Au/AC)广泛应用于乙炔氢氯化反应中,以期替代高毒性的汞基催化剂,但在反应过程中因高活性的 Au3+物种易被还原而形成 Au0物种进而烧结导致失活;如新鲜 Au/AC催化剂表面的 Au粒子尺寸为1-2 nm,经乙炔氢氯化反应后变为33 nm左右;随之在453 K、0.1 MPa、乙炔体积空速(GHSV)为600 h-1、氯化氢与乙炔摩尔比为1.1的反应条件下,乙炔转化率从81.8%降至11.2%.如何有效对大粒子 Au再分散/再生可为其应用提供有力支撑.有研究表明,气相 CH3I在甲醇羰基化反应过程中明显改变 Au/AC表面的 Au粒子尺寸;或采用浓盐酸或王水也可将烧结的 Au/AC催化剂进行再分散/再生.但已有的 Au基催化剂再分散/再生过程均伴随着强酸、强氧化或高毒性在分散剂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后续处理有明显的局限性,且再分散机理尚不明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文采用系列卤代烃(碘代烃、溴代烃和氯代烃)对烧结的 Au/AC进行再分散/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常压条件下 CHI3可以快捷高效地对烧结 Au/AC催化剂进行再分散/再生,具有最优的再分散性能;通过对系列碘代烃 C-I键的解离能分析,发现 C-I解离能越低越有利于大粒子 Au的再分散.同时,溴代烃和氯代烃对烧结的 Au/AC催化剂也具有再分散能力,但比碘代烃的再分散效率低. C-X键的解离能与再分散效率有高相关性,即 C-X键的解离能越低越有利于 Au的再分散.总体上,三类卤代烃再分散效率高低顺序为 C-I>C-Br>C-Cl.进而,通过不同分散过程中 Au粒子分散状态推测了卤代烃对 Au粒子的再分散机理,即卤代烃先在 Au粒子表面化学吸附,然后 C-X键解离,形成 Au-X物种,小粒子 Au在 AC表面聚集并稳定,最后形成高分散 Au粒子(粒径<1 nm)催化剂.以乙炔氢氯化反应考察了再生 Au/AC催化剂性能,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上乙炔转化率可达79.4%,基本恢复至初始水平,且该方法可对失活催化剂进行多次高效再生.  相似文献   

16.
改性聚苯醚膜对有机混合液的渗透汽化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溴代PPO地质膜以各种胺化学交联后对氯代烃如氯仿、氯代苯的水溶液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以及对甲醇/正戊烷/乙醇/正戊烷等有机液的分离性能。通过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物理共混,提高BPPO膜的极以改善对醇类/正戊烷混合的液的分离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烯烃、芳烃、多核芳烃、烯烃-烷烃混合物、烯烃-多核芳烃混合物、氯代烃和溴代烃等类型的化合物为代表, 考察了化合物结构对气相色谱-微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联用测定化合物经验式结果的影响。对属于同系物的烃类选其中任一种为参比物, 测定准确度不受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对含有非同系物的混合物, 如烯烃-多核芳烃, 参比物和被测物的结构对测定结果准确度有一定的影响, 选择其中的非同系物作参比物时, 所测得的经验式准确度相对较差; 含卤素原子的化合物结构对经验式测定影响较大, 必须选择结构相近(碳架结构和卤素原子数相近)的化合物作为经验式测定的参比物。  相似文献   

18.
以乙基乙烯苯为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球形多孔高聚物PLOT柱。球形颗粒大小为1μm左右,层厚可根据反应物浓度进行控制,一般为10~20μm。实验表明,水对柱子的保留行为没有影响,对低碳烃,氯代烃极性和非极性混合物等都有较好的色谱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19.
夏湘  邹康兵  方大为  许新华 《有机化学》2008,28(8):1487-1489
DMF作溶剂, 4Å分子筛存在下, 将端炔、CsOH、硒粉在室温搅拌2 h, 然后加入溴代烃或二芳基碘盐, 在室温下搅拌20 h, 得炔硒醚, 收率约60%. 反应机理为端炔与氢氧化铯作用形成炔化铯, 然后元素硒进行C—Cs键插入形成炔硒化铯, 炔硒化铯对溴代烃或二芳基碘盐进行亲核取代得到相应的炔硒醚  相似文献   

20.
梁弘文  张亮亮  唐果 《应用化学》2019,36(7):764-772
S-苄基硫磷酸酯和S-烷基硫磷酸酯在农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发展了一种无需催化剂,仅在碱作用下,氯代烷烃、硫粉以及氢亚磷酸酯三组份一步生成S-烷基硫磷酸酯的绿色经济方法,该反应可以在一步反应中同时构建磷—硫键和碳—硫键。 以苄氯及衍生物、硫粉、氢亚磷酸酯在碳酸铯的促进下,室温反应,共合成了17个S-苄基硫磷酸酯,产率为70%~99%。 同时,实现了脂肪链的氯代烃、硫粉和氢亚磷酸酯的反应,在三乙胺的促进下,在空气中60 ℃反应,共合成了13个S-烷基硫磷酸酯,产率为45%~93%。 本方法在合成上和工业上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