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英 《技术物理教学》2003,11(1):26-26,46
自由落体运动处于第二章的最后,其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而且加速度是g.难点是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即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是相同的.(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的想法根深蒂固,所以我认为本节的难点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自由落体运动是学生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的新知识.自由下落的物体学生在生活中常见,学生的思维定势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如何既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又能让学生从理论上顺利学到新知识呢?笔者认为讲好这节课的关键是做好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确定过程,达到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3.
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孙大君 《大学物理》2005,24(1):25-27
对空气中的“自由落体运动”问题分别从定性、半定量以及定量的角度进行研究,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自由落体运动“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地上运动,主要是物体的运动,例如,人抛物、马拉车、石下落、弦振动等.现在我们知道,人抛物的力、马拉车的力、绳子和弦的张力等,都是分子间力,也就是有效电磁力,只有导致物体垂直下落的地心吸引力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与天上力对应的地上力,因此,本节主要讨论与物体垂直下落有关的自由落体运动和平抛运动.  相似文献   

5.
6)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等价性.伽利略之所以详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为了批驳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重物体下落比轻物体快,落体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传说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图10,意大利,1973年)上做实验,把同样大小的铁球和木球同时放下,观众看到二者...  相似文献   

6.
科学实验在物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1 物理实验是建立物理理论的基础 物理概念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的。 实验工作非常艰辛。伽利略在延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研究过自由落体运动,亚里斯多德提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用这样的推理反驳亚里斯多德,  相似文献   

7.
用抽气机与牛顿管配合,可以演示出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管内充满空气时和管内为真空时下落的情况。然而,用牛顿管作演示之时,有一缺点:即演示者将管急速翻转,让管里的三种物体(金属片、软木、羽毛)同时下落时,观察者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急速”翻转的动作上,待至认真观察物体下落时,三个物体早已落到管的底端了,因而无法看清对比不同的物体的下落情况。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使得观察演示的学生注意力能集中在管内物体下落的情况,在管内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空气浮力和阻力情况下,对垂直下落物体运动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比萨斜塔铁球下落及雨滴下落两个运动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讲解平抛物体的运动后,应得出: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的结论。在教材中用平抛竖落仪证明:平抛物体的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但这个演示,仅仅能证明平抛物体的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并不能证明它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相似文献   

10.
流体的粘滞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力学中有求解物体在流体介质(如空气和水)中运动的问题,如船在水中的运动,小球在空气或水中下落时的运动等.在这类问题中,什么情况下流体的粘滞阻力可以忽略,常使学生产生疑问,而教师又很少解释清楚.下面以小球在流体介质中下落力例,讨论粘滞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6) 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等价性.伽利略之所以详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为了批驳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重物体下落比轻物体快,落体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传说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图10,意大利,1973年)上做实验,把同样大小的铁球和木球同时放下,观众看到二者同时落地,但历史考证对这一传说存疑.不过伽利略早年(1591年)写的<论运动>小册子中的确记载有这类实验.  相似文献   

12.
绝大部分学生在解物理题时,往往是进行顺向思维(即由原因和题没条件一步一步推导结果).这种从正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思维方式有它的优势,在解决很多物理问题时也十分有效.但是也有些问题沿顺向思考显得极为繁琐、复杂甚至无法求解.如果换一个思维角度,采用由果索因,从问题的反面去进行逆向思维,其解题过程会变得简单、快捷.例1以20m/s的速度将一物体竖直向上抛出,求物体上升过程中最后1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计算时取g=10m/s2·解:因为上抛运动(不计空气阻力)的上升过程与下落过程是对称的,而下落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因此,可…  相似文献   

13.
提问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提问的有效性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提问在有效性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设计的问题偏离教学主题;问题没有启发性等.本文就教师在有效问题的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1提问点的选择①在重、难点处设问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在一节课的重、难点处设置问题.重点知识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教师就要在此处设置问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在此处设问,可以分解问题的难度,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阶梯.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找到发问点.首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一枚硬币和与其大小相同的纸片同时同地下落,提问学生得到什么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什么有关.然后,观察将纸片揉成纸团与硬币同时同地下落,提问学生有什么结论,为什么与前一个实验不同,再接着问学生:“此时,你们认为物体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完全忽略空气阻力影响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这样,通过问题和观察,学生逐渐清楚的知道,物体由静止下落的快慢与它受的空气阻力有关,与质量无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验模拟两方面对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折叠链条下落运动进行研究。假设下落链条的机械能不变,建立动力学模型分析链条下落的问题。得出自由端的运动方程后,利用Mathematica模拟出三种初始条件下折叠链条自由端下落距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将理论与实验对比分析,两者曲线基本吻合。理论和实验都表明,折叠链自由端的下落并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相似文献   

15.
通过2个光电门记录铁球通过的时间,利用Excel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探究下落高度和时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改变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时需固定的传统做法,将放电针安装在运动物体上,使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直接记录运动物体的位置,定量研究物体的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相似文献   

17.
叶顺华  钟金 《物理通报》2017,36(11):73-74
可视为点电荷的两个带正电物体, 其中一个固定, 另一个在其正上方静止释放, 本文论证下落物体在 下落过程中加速度最大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观运动是万物的本性。西方有一句谚语:“对运动无知,也就是对大自然无知”。物体从空中下落的运动,自古就引人注意。例如,花瓣、果实和枯叶等从树上掉下。正是基于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凭感性经验直觉地认为,物体下落得快慢与其重量有关,他说:“正如一块铅或金或其他任何有重量的东西的下落速度正比于它的大小一样”,“如果一物体比另一同体积物体更重的话,也会落得更快”。亚里士多德在他所著的《物理学》第四卷第八章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看见一个己知重物或物体比另一个快,有两个原因:或者由于穿过的介质不同(如在水中、土中或空气中),  相似文献   

19.
在有关教材中讨论过物体下落这类运动.如图1所示,物体受到动力F和阻力f,F不变(在下落运动中F=mg),f与速度v成正比,f=kv是变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动量定理可计算出链条堆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结果表明在这个下落过程中链条的机械能不守恒。链条堆下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下落部分会带动静止部分一起运动。本文认为正是这个特点,链条堆在下落过程中会有机械能损失,机械能不守恒。并利用运动物体带动静止物体一起运动的牵引模型,分析了在此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损失的机制。利用这种损失机制,计算得到链条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计算结果与利用动量定理算得的能量损失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