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星     
海星又名海盘车,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星纲(Asteroidea),为海生底栖动物、海星体近扁平,呈星状,种类较多,分布极广。从印度洋到太平洋、日本、北极、欧洲沿岸、地中海、英吉利海峡和我国的渤海、黄海到南海等都有它的踪迹。海星体内有腺体,能分泌毒液,毒液大多数是类似皂苷型化合物,具有溶血、抗病毒的作用,并有使其它海洋动物逃跑的作用。 Hashimoto等首先报导从日本种的海星(Asterina pectinifera)中分离出类似皂苷的  相似文献   

2.
台湾及闽粤沿海一带板块碰撞及地震屏护区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台湾及闽粤沿海一带的物探资料地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性以及其它有关资料的比较研究,发现台湾东海岸纵谷以西部分和华南大陆,由于东山-北港水下隆起的存在而连为一体。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东部海域特殊的碰撞形式,以及板缘的构造特征,使该地区成为应力集中区,积累的应变能除大部以火山活动、地震活动、水热活动,地壳形变等形式释放外,应力还通过东山-北港隆起传递至闽粤沿海,形成泉州-汕头地震带,后者则在事实上屏护了广大的华南内陆,使之成为少震区或弱震区。  相似文献   

3.
黄渤海近岸海域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渤海近岸海域采集了34个水体样品,利用HPLC-MS/MS分析了双酚A、辛基酚、壬基酚、2,4-二氯酚、对叔丁基苯酚和对特辛基苯酚等6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含量,并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中国北部近岸海域6种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含量范围在5.25~1351.20ng/mL之间.结合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说明渤海、黄海近岸海域中酚类化合物主要以辛基酚、壬基酚、2,4-二氯酚为主,局部海域伴有双酚A的高残留;从整个海域范围看,黄渤海近岸海域水体中酚类化合物污染状况具有区域特征,整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且酚类物质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特性,一定程度上具有聚集性;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黄渤海近岸海域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4.
东海碎屑矿物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东海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组成、成因、分布特征,讨论了碎屑重矿物群、重矿物组合类型以及碎屑矿物组合分带对沉积地段古地理环境、海底矿产、沉积相及区域构造等方面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邻近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及组成表明其主要来源为中国大陆陆源物质.轻重稀土元素比值对于区分长江和黄河流域来源物质具有一定的示踪意义,古黄河三角洲以较低的轻重稀土元素比值为特征,而长江来源物质以相对较高的轻重稀土比值为特征,沉积物粒度和Cl含量不是控制沉积区内稀土元素分馏的主要因素.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长江口近岸区和东海北部陆架区两个分区,黄海沿岸流、长江冲淡水以及台湾暖流是造成分区的关键水动力因素.分区内常量和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组成皆表现为不同程度差异,长江口近岸区化学组成和长江流域物质基本一致,东海北部陆架区与黄河流域物质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南黄海周边地区(中国江苏和朝鲜南部)地质调查与海区少量钻井及海岛踏勘资料,编制了古生代至早-中三叠世古地理图,分析了盆地演化及其特有的构造风格,探讨了可能的构造圈闭型式和油捕类型,并指出今后找油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海洋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取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 对海洋碳循环过程中诸如溶解泵/物理泵、生物泵、陆架泵等理论观点之外, 提出一种新“泵”即海水微表层(SML)泵. 由此引出三个推论: (ⅰ) “pH-深度”曲线的左-右扭转的非对称性; (ⅱ) “浓度-深度”曲线的非线性; (ⅲ) SML泵作用的影响范围的差异性. 最后讨论了中国黄海和南海是大气CO2的“源”或“汇”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南海海绵Iotrochota ridley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南海海绵Iotrochotaridley中分离到一种长链甘油醚,其结构经IR,MS,1HNMR,13CNMR,1H-1HCOSY确定为3-十八烷氧基-1,2-丙二醇(鲨肝醇)(Ⅰ)。本文是首次报道该种属海绵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南海针小月柳珊瑚(Menella Spinifera Kukenthal)中分离到一种长链甘油醚,其结构经UV、IR、MS、~1H NMR、~(13)C NMR、~1H-~1H COSY以及元素分析确定为3—十八烷氧基—1,2—丙二醇鲨肝醇(Ⅰ)。本文是第一次报导它存在于该种属柳珊瑚之中。 (Ⅰ)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0.
南海软珊瑚Sarcophyton molle化学成分的研究(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国南海软珊瑚(Sarcophytonmolle)中分离到三个含氮化合物,其结构经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质谱(MS)和核磁共振(1HNMR、13CNMR)分析分别确定为神经酰胺Sinumeramide(Ⅰ),胸腺嘧啶(Ⅱ)和脱氧尿核嘧啶苷(Ⅲ).本文是首次报导该种属软珊瑚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1.
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短链氯化石蜡、多溴联苯醚和全氟化合物等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由释放源经河流输入、土壤表层冲刷、大气沉降等途径进入海洋.由于其疏水性和亲脂性,它们易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颗粒物结合,最终埋藏在沉积物中,且被生物吸收后易于富集在脂含量较高的组织中.沉积物上的POPs在一定气象和环境条件下,又可能经再悬浮等方式重新进入水体,造成水体二次污染.POPs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和放大性、长距离迁移以及环境毒性等特点,进入海洋后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总结了黄海、东海及其邻近沿岸海域沉积物中上述几类典型的遗存和新型POPs的污染特征,归纳了其在海洋中的来源、由陆地向海洋的迁移机制,以及部分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并对未来亟需开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与沿革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以下简称黄海社)的前身,原为久大公司塘沽精盐工厂附设的化学室。因为时代的需要与我国化工技术的进展,在精神与物质双方都与学术研究息息相关,确有组织研究单位的必要。1922年8月,久大塘沽精盐工厂决定把化学室同工厂分开,使它独立工作,正式成立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聘请孙学悟博士为社长。社用常年经费改由范旭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壳瓣胎壳大小,生长带装饰类型及生长线上有无瘤、刺构造等特征,论述了古似渔乡叶肢介科的分类,并将其划分为5个亚科(1新亚科)18属(2新属)。对一些长期来分类混乱的属作了阐述。并讨论了该科的起源及系统发生。  相似文献   

14.
南海地区的线性均衡重力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南海地区建立一线性重力均衡模型,通过求解随机积分方程的方法,求得一单位体积地形的物质向地球内部的补偿密度分布函数,计算出南海地区上地幔底面的平均深度是450km,它的B层内一个界面深度是250km,南海凹陷下去的原因是补偿南海地区在450—560km深的地方密度的盈余。求得南海地区的补偿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并作出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15.
用酸蚀法从陕西镇巴县下寒武统下部灰岩中处理出来的保存精美完好的双瓣壳微体化石,经电子探针的成分分析,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构造研究及薄片研究,证明是一类最古老的放射虫化石。基于这些早寒武世标本的壳质成分及形态构造特点,建立了始小贝虫属(Eoconcharium)和始小贝虫科。  相似文献   

16.
对北黄海中部DLC70-2孔166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测定,结合粒度参数研究,以探讨北黄海中部DLC70-2孔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DLC70-2孔岩心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分别反映了末次间冰期(暖期)晚期以来北黄海海面波动以及沉积物物源的变化。判别函数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明北黄海DLC70-2孔沉积物物源主要为黄河源和鸭绿江源。La/Yb判别图解揭示DLC70-2孔上部0~32.10 m和下部37.60~60.72 m沉积物以黄河源为主,中部32.10~37.60 m和底部60.72~70.45 m沉积物以鸭绿江源为主。研究表明晚更新世以来黄河对北黄海中部沉积起着重要作用,而鸭绿江物质对北黄海中部沉积作用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我国研制的2个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MS-E1,MS-S1。MS-E1和MS-S1的原样分别取自东海和南海。样品经风干、破碎,球磨制备成均匀的粉体样品。均匀性采用高精度的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验。样品的化学组分采用国内外多实验室协同分析方式定值,有7个国内实验室和9个国外实验室参加了合作分析。测试组分均为67个,分别有43和42个组分定为保证值,8和9个组分作为参考值。全组分百分总和分别为99.8%和99.6%。经2年多的试用,2个标准物质已于2005年被国家计量部门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其编号分别为:GBW07335和GBW07336。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南海海绵Pachychalinasp.的正丁醇可溶部分分离得到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酯类化合物,其结构经IR、MS、1HNMR、13CNMR分析确定为对羟基苯醋酸甲酯,该化合物是首次从我国南海海洋生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9.
原尾虫比较精子学的研究及其在系统分类学上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8科、16属和20种原尾虫的精子,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和比较,发现其精子极富多样性,主要可分成具鞭毛的长形精子和无鞭毛的短形精子两大类,精子的演化趋势一类是顶体构造渐趋复杂,轴丝双微管的数目渐趋增多;另一类是精子的形状逐渐短缩,结构逐渐简化,经过比较和分析,确认夕蚖的精子是已知原尾虫各属中最为原始的,古蚖等属的精子是最为特化的类型,除根据精子的衍征制成系统演化树外,还就精子的形态讨论了原尾虫的系统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20.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与物源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南黄海29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稀土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188.39μg.g-1,稀土富集与重矿物有密切关系;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均呈现Eu负异常,模式具负斜率,表明表层沉积物物质主要来源于大陆地壳。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区域变化来看,南黄海东部沉积物来源于朝鲜半岛,西部沉积物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物质输入,中部细粒沉积物主要与黄河及长江物质东南、东北扩散有关,东南部为朝鲜半岛及黄河、长江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