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实施"按大类招生"打破了传统专业间的界限,拓宽了学生的专业面,有利于体现"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个人发展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理念.本文提出并实施了"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培养方案为根本,辅以实践能力培养补充方案"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目标,解决了教学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确保了学生的"多维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
培育创新型、德才兼备型、且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各高等院校多年来常抓不懈,实践探索的重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固本促创新,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基于"研究-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两层四类"的实践创新结构,更新了实践教学观念,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并在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更好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托重庆市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和重庆市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围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线,以提升学生的"多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力等)为途径,以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即插即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文章构建了"按类招生、211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专业间的界限;构建并实施了"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优化了现行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适应了教育个性化的趋势;提出并实施了"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培养方案为根本,辅以实践能力培养补充方案"的培养模式,解决了教学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不紧密的问题,确保了学生的"多维能力"得到同步提升.教学改革在校内完成了3个轮次(5年以上)的教学循环,从实际运行的各项观测指标来看,学生的整体素质、多维能力、社会认可度等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校直接受益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为512多人,间接受益的"电气信息类"学生1500余人.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情况、实践教学、导师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通过提升教师内涵,形成由专业带头人、课程主讲教学骨干构成的教学梯队,高级职称比例从专业建设之初(2007年)的10.53%提高到50.00%;依托"导师制",注重能力培养,形成了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体系;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丰硕,2009年专业建设负责人主持申报并获得《通信原理》省级精品课;积极开展"坐"中学向"做"中学转变,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丰富,以毕业设计带动学习风气,就业率逐年递增,2009~2011年平均就业率为93.1%,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本专业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紧扣培养实践性创新人才主旋律,提出了具有综合性大学特色的"多维结构实践教学模式".在突出模块化启发性教学思想和分层次研究性自主实践理念的基础上,建构了由"多维模块化实验教学系统"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系统"组成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多维结构实践教学体系".以多层次不同特征的共享型、共建型和产业型的不同实践教学硬件条件为依托,借助动态模拟仿真和虚拟实验等技术建造网络化交互式实验教学软性平台,完成了多层次不同特征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基础分析、综合应用、工程设计和技术创新等能力,培养实践性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6.
基于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探索了一种实用的依托校企合作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的模式:兼顾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面的需求,以"强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核心,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的实验室与实习基地,采用"2+1+1"的模块化教学模式,逐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该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运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论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迅速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实践性教学是工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工科院校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文结合应用型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经验,详细阐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于"递进式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归纳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实践证明,通过对实践教学的构建,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提出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当前高等工科院校各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文以国家和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当前电子技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现状,阐明了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要求;依据卓越工程师的"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创造性地提出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宗旨的电子技术教学和校企联合培养新教学模式;构建了适应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弥补学生在校动手实践机会的缺失,创造机会给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广州大学实验中心对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实践创新人才进行了实践探索,开办了科研与竞赛创新班,通过对科研与竞赛创新班的强化培训,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工程师素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本文详细介绍了科研与竞赛创新班在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新疆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在"加强基础、突出实践、培养素质、面向工程"的基本思想指导下,对通信原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为学校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分形城市”概念基础上,结合分形理论与住区规划设计的一般内涵,提出了“分形住区”设计思想.“分形住区”设计思想包括分形结构、分形元素和分形组织3个层面内容,每个层面均包涵分形与分维这两个必不可少而又不可分割的基本概念。进而,解释了分形与分维在各个层面上的涵义,完整地论述了“分形住区”的设计思想.最后,文章阐述了“分形住区”设计思想的现实意义,并就研究结论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国内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研究大多集中在规划实践领域,对于TOD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城市居民小汽车出行距离依然有待明确。基于南京市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采用家庭所在地800 m范围内有无地铁站点定义TOD中“T”因素,以综合密度、混合度、步行评分作为“D”因素。在控制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和家庭所在地位置因素的基础上,建立Tobit模型,研究TOD对居民小汽车出行距离的减量影响。通过划分TOD、only-T、only-D、non-TOD等4类家庭居住地,分析边际效应发现,当“T”因素从无地铁站点变为有地铁站点时,小汽车出行距离降低19.6%;“D”因素每增加0.01,小汽车出行距离平均下降0.7%;当“T”与“D”因素综合作用时,小汽车出行距离下降43.4%。依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从only-T向TOD、从non-TOD向only-D转变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牛顿类"迭代的收敛性和误差估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求解非线性方程f(x)=0的一维"牛顿类"迭代法出发,在Banach空间中建立了"牛顿类"迭代公式,用优函数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Kantorovich定理,并给出了比牛顿迭代更好的误差估计.  相似文献   

14.
稀土农用是国家经委要求的推广项目之一。石河子地区经过三年的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说明在春小麦的苗期、棉花的初花期喷施稀土“农乐”益植素可以收到明显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手段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对“信号与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手段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实践与体会,对以电化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8086汇程序设计”CAI课件的设计思想及特点,对其模拟解释器,可视化接口,语言语义及语用的在线解释及帮助,智能出错处理的实现分别作了介绍。通过本课件的实现,Visual Basic是课件很好的实现工具及实现框架。  相似文献   

17.
以牛血红蛋白为模板蛋白、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三明治"法制备了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膜.确定了最佳的实验条件,功能单体与交联剂的摩尔配比为40∶1,洗脱剂为1%SDS-10%HAc,其对模板蛋白的洗脱率为47%.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蛋白质印迹膜在3.5 h和2.9μmol/L重结合蛋白浓度时,对模板蛋白的吸附量达到最大.该分子印迹膜对模板蛋白的吸附量(0.22 nmol/cm2)明显高于非印迹膜对模板蛋白的吸附量(0.10 nmol/cm2),对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和牛血清白蛋白的印迹因子值分别为2.5,1.7,1.3和1.2,说明它对模板蛋白具有一定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地区气候演变的过程及趋势,探讨了未来在全球变暖宏观背景条件下此地区可能的响应以及对干旱地区独特生态经济单元—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明确指出未来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容乐观,同时对适应于此的绿洲可持续发展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浙江“6.10”飑线过程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雷达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严重影响浙江省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在飑线的雷达回波出现前几小时,浙江西部的天目山和安徽黄山地区形成地面中尺度的地形汇合线和地面中小尺度的涡旋环流,地面的分析呈一种不连续的状况且易变化,飑线的发生发展一方面与低层的中尺度气流汇合线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明显反映出老雷暴的外)中气流与前方的系统气流组成中尺度汇合线和辐合有关;这种地面中尺度汇合线上辐合强度十分明显,其垂直分布中,辐合主要发生在850hPa以下,由于高空槽线的前倾,位于飑线上空的对流层中低层是一辐散区.利用卫星云顶温度资料,可以发现主云区(TBB小值中心区域)与地面强风的辐散区对应,在辐散的前方出现7级以上的地面大风,可以达到强度为30m/S以上的偏北极值风,分析表明,云项温度值随着飑线发展和地面大风的增强而有所减弱、TBB低温度区范围逐渐减小,但主云区范围扩大,这与飑线的发展和雷达回波图上扇形拉开相对应.从短时监测的资料分析,飑线发展过程中,雷达主回波前方的新生的回波单体对飑线发展和持续十分有利,而它的新生与边界层的辐合线相联系,因此,充分利用中尺度地面观测资料有助于飑线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给出文On complemented subgroups of finite groups,Chin.Ann.Of Math.,22B:2(2000),249-254”中主要定理(定理2)的一个较简洁的证明,且此定理也被推广至区系(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