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由于艺术设计人才具有的综合性、多元化特点和大学教育存在的个性化、多样化原因,决定了建筑与环艺专业教育对建筑与环艺设计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在分析建筑与环艺设计人才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的新观念,阐述了创新型建筑与环艺设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并进一步对创新型建筑与环艺设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建筑与环艺设计教育改革目标出发,着重就建筑与环艺设计教育改革由探索转为实践,进而通过新课程体系的推行和实施,引发出建筑与环艺设计教育观念的改变,促使建筑与环艺设计教育培养途径多元化形成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对建筑与环艺设计人才的多重需求,提出了对建筑及环艺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建筑与环艺设计教育改革目标出发,着重就建筑与环艺设计教育改革由探索转为实践,进而通过新课程体系的推行和实施,引发出建筑与环艺设计教育观念的改变,促使建筑与环艺设计教育培养途径多元化形成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引发的对建筑与环艺设计人才的多重需求,提出了对建筑及环艺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5.
6.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我无时无刻不通过自身的感知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身边的设施建筑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上,设计师如何把握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与延伸。以工程力学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例,重点论述了加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20-23
工匠型人才培养是时代的召唤,也是高职院校肩负的使命。企业期盼工匠型人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文章结合众创空间的实践,提出依托众创空间培养高职环艺专业紧跟行业步伐,具有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与职业自信的工匠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10.
11.
针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重点论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尤其是在确立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创造性人才的多维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高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从高校质量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方法探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监管和考评等方面,提出质量工程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根据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首先应当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其次应确定创新人才的知识面和培养熟练的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14.
建筑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关系到是否能够促进学科的发展。加快建筑设计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重要教学任务。本文就建筑设计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提出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卫平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72-73
本文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对室外写生专业基础课进行了一次直接而有针对性的探索,提出了以实用性为目的写生教学理念,扩展了写生课的教学内容、训练形式与要求,赋予教师在写生教学中的更多责任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鲍如昕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7):908-910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商业化审美情趣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失去了应有的理性,演变成为片面追求“复杂”的形象游戏。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安联电脑公司企业总部办公楼的建筑设计实例,文章对如何运用理性的研究与思考方式、简洁与克制的设计手法,营造生动的建筑空间和建筑形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旨在呼唤建筑设计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创新"及"创新人才"的概念,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创新素质;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改善评价标准、方式. 相似文献
18.
19.
在介绍持续农业模式、物理农业、农业物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生物物理学的发展现状,提出在高等农业院校建设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实际,突出生物学专业和物理学的关系,并由此引出生物物理研究机构在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结合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生物物理发展趋势,对农业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农业生物物理学科的发展对持续农业模式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