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彩宁 《数学之友》2015,(12):53-5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对这一点并没有予以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1 问题的提出 学生数学信念对其数学学习会产生深刻影响.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认识信念是深刻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变量.高二年级是学生高中学习的转折时期,特别对文科生尤其如此.因此,高二文科生的数学认识信念及其改善的问题亟待探讨.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解题智慧,关键看教师如何去启发和激发.波利亚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会年轻人思考”.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解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感受数学中的自然美.笔者从一道数学问题人手,谈如何引导学生追求自然解题.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课堂教学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下面是笔者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条件概率’课堂教学尝试,现整理成文,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5.
林乐 《数学之友》2013,(4):50-51
当下,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都认真研究的课题.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谈几点看.  相似文献   

6.
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重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在新课导入中,究竟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将通过概率的一节习题课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学导入是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巧妙的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无定法,课堂导入也是如此.教师都会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宜的课堂导入方式.但也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苦思冥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了.  相似文献   

9.
认知冲突是指在个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的矛盾或差别.这种矛盾或差别会让学生产生新奇和惊愕,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关心和探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促使学生实现知识建构的契机和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相似文献   

10.
“作业”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对于学生来说,作业可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训练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于教师来说,作业对于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修正教学方案和指导学生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作业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得法,就会有适得其反的结果.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和教师都身心疲惫,没有了学习和工作的兴趣与热情.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果.面对高三学生挑灯写作业.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数学解题能力的强弱上.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中学师生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学生中真正善于解题者为数甚少,多数学生处于模仿性的解题层次,一旦遇上较难或新颖的问题,常常优柔寡断,思维混乱,无所适从.平时学生缺少解题决策能力的培养,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薇 《数学之友》2013,(24):62-64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只埋头于茫茫题海,却未养成解题反思的思维习惯,无疑是“遨游在宝山之中却空手而回”.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思维习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关于二重积分与定积分的一道积分换元证明题,从二次积分法,原函数法.二重积分换元法的不同角度给出证明.通过对几种不同解题思路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4.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习题经过精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是训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掌握数学思想、通晓数学方法,从而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中的习题,进行类比引申、迁移拓广,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新的问题,有效巩固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无疑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史林虎 《数学之友》2013,(24):20-21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引导和启发过程,是学生认知方式的养成过程,是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答案是4016,而许多学生的答案是4017.为了了解学生的错误原因,我调查了部分学生,发现其主要的错误来源主要有三个,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融入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把知识和情境结合起来,才能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内因.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特别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实现数学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徐明 《数学通讯》2010,(1):37-38
文[1】无疑是一节精彩的公开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有了切身的感受和清晰的理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但玉隐微瑕,琢更无价.  相似文献   

19.
许冶 《中学数学》2023,(1):95-96
<正>在高中阶段,课堂时间有限,只有45分钟,除了要重视概念的讲解,还应该充分利用好每一个习题.素质教育下,数学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学生的解题过程是综合运用核心素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学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因此,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然而,一题多解需要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且能够融会贯通.在解题的时候对题目进行深层次分析,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全面发展.但很多学生对于一题多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依赖于教师引导.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对“一题多解”进行深入研究,该如何设计课题让学生体会到它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类问题已经讲了许多遍了,可学生还是错.究其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随后再出同类问题,学生反复地训练,以期达到“熟能生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