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敬华  何志民 《化学教育》2007,28(10):49-49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教材中证明氧气化学性质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证明了氧气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金属发生剧烈反应。但是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相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针对这些不足,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了改进。1实验存在的问题按照教材要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须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在铁丝的末端绑上一根火柴杆,实验时先将火柴杆点燃,待火柴杆将燃尽时,迅速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的操作存在2个问题:第一,火柴燃烧的程度不…  相似文献   

2.
甲烷在氧化铁表面还原NO的特性与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程序控温电加热水平陶瓷管反应器中,在300~1 050 ℃,对N2气氛中甲烷在氧化铁(充分氧化后的铁丝网卷)表面还原NO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了NO脱除效率、CO生成量以及反应后铁样品表面组分和微观状态的变化特点,分析了甲烷在氧化铁表面还原NO的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在1 000 ℃时,对模拟烟气条件下甲烷在氧化铁表面还原NO的持久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在氧化铁表面能够高效地还原NO。在N2气氛下,在850 ℃以上达到100%的NO脱除效率。在模拟烟气中,甲烷在氧化铁表面脱除NO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持久性。实验结果表明,在1 000 ℃时,采用由体积分数为2.0%的O2、16.8%的 CO2和524×10-6的 NO,N2配平的模拟烟气,1.17% CH4能够在连续100 h内保持100%的NO脱除效率,而未出现下降的趋势。对反应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在氧化铁表面还原NO的机理包括甲烷通过再燃机理还原NO以及甲烷通过在氧化铁表面还原氧化铁为金属铁、金属铁进而直接还原NO两种主要反应机理。其中,后者为主要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
采用悬滴法系统地测定了温度274.2 ~ 282.2 K、压力0.1 ~ 10.1 MPa下甲烷/纯水间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在恒定温度下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在高压条件下,压力对界面张力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计算出的甲烷在水中的表面过剩浓度结果表明,压力越高,温度越低,甲烷在水溶液中的吸附浓度越高。同时,计算出的甲烷在水溶液中的表面吸附自由能结果表明,在水合物生成条件下,甲烷在水中的吸附比298.2 K更容易。  相似文献   

4.
郑黎 《化学教育》1999,20(2):44-45
欲实现“21世纪以科技教育为导航”的日本,近年来日益强化着在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在日本,不仅是文部省,各地方教委的所属机构,都在积极地配合推进这一工作的进展。尤其是活跃在一些地区的一种完全是业余群众性的教研团体,在此也起着不容忽视的“先遣”作用,这就是“学科教育研究班”。笔者在日本香川县理化教育中心,就见到了这样的研究班。  相似文献   

5.
于春阳  李善龙  李珂  周永丰 《高分子学报》2020,(3):311-318,I0004
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结构的组装体在改变溶剂的选择性后,在溶液及界面上的结构演变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改变溶剂的选择性后,大球形胶束在溶液中转变形成反向球形胶束,而在界面上则转变形成反向环状胶束,当前模拟结果与已有的实验结果一致.此外,模拟结果还预测出,在改变溶剂的选择性后,环状胶束在溶液中转变形成反向环状胶束,而在界面处受限形成反向的支化蠕虫状胶束;蠕虫状胶束则在溶液中转变形成反向环状胶束,而在界面处受限形成多层纳米球结构;囊泡在溶液中转变形成分散的小胶束聚集体,而在界面处受限形成球形的补丁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6.
刘冰  徐恒泳  张泽会 《催化学报》2012,(10):1631-1635
采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技术研究了H2S在CeO2,TiO2和Al2O3三种载体上的吸附和反应行为.结果表明,CeO2具有最强的脱硫能力.系统研究了预处理气氛对H2S在CeO2上吸附和反应行为.发现CeO2的脱硫能力在惰性气氛、还原性气氛、氧化性气氛中依次增强.H2S首先吸附在经预处理的CeO2表面,进一步在Ar氛围下升温脱附时,一部分H2S在673K以下脱附,部分则与CeO2表面氧反应,在473K下产生硫和水,而在473~673K温度范围内,生成SO2.在673K以上,所生成的SO2进一步与晶格氧反应,转化成硫酸盐.后者在873K再次分解为SO2.因此,CeO2表面脱硫过程应控制在673K以下,可避免复杂的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技术要素为主线重组实验教学体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复旦大学化学系一贯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课程改革方面 ,率先在国内建立仪器分析实验基础课 ,并对物理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改革 ,编写了教材 ,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2 0世纪 80年代末 ,又在对国内外著名大学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广泛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到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提出了“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 ,化学原理为先导 ,有机物和无机物为对象 ,定量分析和结构表征并重”的课程体系 ,并投入教学实践 ,取得了良好效果[1] 。在进行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 ,我们也在积极进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和准备。如在 1 9…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吸附在Pt/C催化剂上的Ho3+对吸附CO的电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Ho3+对CO在Pt/C催化剂上的电氧化都有促进作用,其原因是吸附Ho3+的存在减弱了CO在Pt/C催化剂上的吸附强度.其次,在中性溶液中,Ho3+对吸附CO的电氧化的促进作用比在酸性溶液中大.第三,无论在酸性还是中性溶液中,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发挥Ho3+对吸附CO的电氧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田间环境中的消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了我国从吉林到海南5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对常用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玉米、大豆、甘蓝、土豆、苹果等农作物上的降解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这几种作物上的使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包括:建立了基于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方法的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检测方法;在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在施药后的前五天,消解速率比较快,并且农药在土壤中的消解行为在统计意义上是没有显著差别.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五地土壤中的半衰期在1.56到5.30天的范围内;在对作物上农药残留的消解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其在苹果上的降解速率明显低于其他作物,其半衰期在北京为10.3天,安徽为17.7天.北京的其他作物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半衰期在1.32至2.74天之间,安徽的其他作物中在2.07到3.80天之间.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作物中的传递性比较差,在直接接触农药的甘蓝和苹果中能够检测到农药残留,而在不直接接触喷施农药的玉米、大豆和土豆上检测不到残留.  相似文献   

10.
查全性教授是中国现代电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化学系电化学研究室在基础电化学和应用电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查教授及同事们在过去几十年里,栽培学生无数. 后来,一部分学生有幸成为推动世界电化学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这篇综述中,作者将概述查教授及同事们在电化学领域打下的夯实基础,及作者在多孔电极方向的研究进展. 本文的所有作者均于不同时期毕业于武汉大学.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实属荣幸!  相似文献   

11.
高压化学     
高压化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过去二十几年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压化学及高压化学研究领域在诸多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高压无机化学和高压有机化学,以及高压在化学合成和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高压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在许多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大蒜中国古代称葫蒜,大蒜的原产地众说纷纷,有人说是在非洲,也有人说是在欧洲的南部和亚洲西部,甚至有人说原产地在中国,不过原产地在前苏联的吉尔吉斯沙漠地区的说法更为可信一些。大蒜最初为野生植物,它从该地往西方传播,传人古埃及王朝时代,已经和洋葱一样被广泛地栽培,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磺酸铜型树脂在乙醇、乙酸乙酯和正己烷中对苯胺、N 甲基苯胺和N ,N 二甲基苯胺的吸附规律 ,并与水中的结果相对照 .树脂在正己烷中对苯胺等的吸附量最大 ,在乙醇、乙酸乙脂和水中依次减小 .在4种不同的介质中 ,树脂对苯胺的吸附均表现出相同的吸附选择性 ,即对苯胺的吸附亲合性最大 ,N ,N 二甲基苯胺最小 .在不同的介质中 ,树脂对苯胺的吸附基本符合Freundlich吸附方程 ,并计算了在不同介质中对苯胺吸附的吸附焓 .在水中 ,吸附速率最高 ,在乙醇、乙酸乙酯和正己烷中 ,吸附速率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4.
陈丽琴  胡志刚 《化学教育》2012,33(2):36-37,40
德育时机在化学教学中常常被忽略,通过揭示当今化学教学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高中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德育时机,利于使德育在化学教学中做到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5.
丙烷在金属铁表面还原NO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程序控温电加热水平陶瓷管反应器、N2气氛和模拟烟气气氛以及300~1 100℃时,对丙烷在金属铁表面还原NO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且与相同条件下甲烷在金属铁表面脱硝的效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丙烷在金属铁表面能够高效地还原NO。N2气氛中在500~900℃,丙烷在金属铁表面的脱硝效率高于相同含量的甲烷脱硝效率,900℃以上丙烷在金属铁表面的脱硝效率超过95%,并且与甲烷的脱硝效率差别很小。模拟烟气条件下,当过量空气系数SR1小于1.0时,温度超过900℃后丙烷在金属铁表面还原NO的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且有、无燃尽的情况下,NO的还原率相差不大。在相同的条件下,丙烷在金属铁表面的脱硝效率高于相同条件下甲烷的脱硝效率。SO2对丙烷在金属铁表面还原NO的效率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6.
烷烃混合物在Cu-BTC中的吸附与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丹张丽  刘迎春  王琦 《化学学报》2008,66(20):2227-2234
用巨正则系综Monte Carlo (GCMC)和构型导向Monte Carlo (CBMC)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了298 K下甲烷-乙烷-丙烷体系以及正丁烷-异丁烷体系在1,3,5-苯三甲酸铜(II) (Cu-BTC)中的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Cu-BTC对丙烷以及异丁烷的吸附分离都有较好的选择性. 通过我们发展的“材料剖面成像”方法研究了烷烃混合物在Cu-BTC中不同压力下的吸附位点, 从而进一步分析了烷烃混合物在Cu-BTC中的分离性能. 结果发现, 在吸附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两种效应, 即能量效应和尺寸效应的竞争. 在甲烷-乙烷-丙烷体系中, 较高压力下, 由于尺寸效应的影响, 丙烷主要吸附在主孔道中, 而对甲烷和乙烷组分, 能量效应占主导地位, 从而导致乙烷主要吸附在四面体孔内, 甲烷则主要吸附在三角形孔窗外. 在正丁烷-异丁烷体系中, 能量效应起主导作用, 从而使异丁烷主要吸附在四面体孔内, 而正丁烷主要吸附在主孔道中.  相似文献   

17.
分子筛对NO和NO2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邢娜  王新平  于青  郭新闻 《催化学报》2007,28(3):205-209
在常压下研究了多种分子筛上NO和NO2的吸附和脱附情况.结果表明,有O2存在时,O2与NO生成的NO2可与NO共吸附在分子筛上,显著促进了NO在分子筛特别是Na型分子筛上的吸附.在所研究的ZSM-5,13X,SAPO,Y,β和A分子筛中,Hβ分子筛在无氧条件下对NO的吸附能力最强;13X分子筛在有氧条件下对NOx的吸附能力最强,且对NOx的吸附性能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8.
邵琪珺 《化学教育》2016,37(12):50-54
在高职课堂讲授电化学知识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模块教学法,将前沿的电化学应用技术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材料专业学生的电化学教学实施思路,适当简化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电化学在新能源、新材料、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高分子通报》是1988年10月创刊的。回顾20年来的发展历程,《高分子通报》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不断成长的,是在我国高分子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发展的,也是在历届编委、编辑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下不断提高和前进的。早在1981年冬,昆明功能高分子学术会议中就正式提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颇哪醇在酸性条件下所得的脱水产物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颇哪醇的脱水反应优于重排反应,由此合成了1,2,4-三苯基环戊二烯.该环戊二烯衍生物的烷基化反应,在通常条件下优先发生在碳环的第5位碳原子上,但在苛刻的剧烈反应条件下,进而发生在碳环的第3位碳原子上.讨论了脱水反应和烷基化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