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羧甲基化壳聚糖- Fe3O4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对Zn2+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 通过在颗粒表面接枝羧甲基化壳聚糖(CMC), 制备一种新型磁性纳米吸附剂, 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对其进行了表征, 并考察了吸附剂对Zn2+的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 制备的磁性纳米吸附剂平均粒径18 nm, 粒子中CMC的含量约5%. 该吸附剂对Zn2+吸附速率很快, 在2 min内基本达到平衡, 能有效去除Zn2+. 等温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 饱和吸附容量为20.4 mg•g−1, 吸附常数为0.0314 L•mg−1. 热力学计算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 焓变为−5.68 kJ•mol−1.  相似文献   

2.
多孔铝合金的孔隙率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两种孔形(球形,多角形)多孔铝合金总孔隙率(Prc)的物理模型,实验值(Pre)与理论计算值((Prc)符合良好.多孔铝合金的总孔隙率(Prc)由填料颗粒堆积造成的孔隙率(Pr堆积)、液-固两相不浸润所致的附加孔隙率(Pr附加)和凝固收缩引起的孔隙率(Pr凝固)组成.Pr堆积Pr c的主部,Pr附加Prc的贡献虽小,但却是成功制备多孔铝合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多维网状结构三氧化钨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浓缩含有H2O2, 甲醇, 过钨酸, 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溶液, 制备了含有介孔的WO3多维网状结构.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粉末X-射线衍射(XRD)、热失重分析(TG)、高分辨率透射显微镜(HRTEM)和N2等温吸附(BET)等技术, 对所制备的和煅烧后的WO3网状结构进行了表征. 光学显微和SEM照片展示了这种形似泡沫的多维网状结构. 泡沫状WO3不论在煅烧前还是煅烧后都比较稳定, 表现出自支撑的性质. 放大的SEM图表明, 煅烧后网状结构的壁是由WO3的纳米颗粒组装而成的. XRD衍射分析表明, WO3泡沫煅烧前是非晶体, 煅烧后为正交晶系的晶体. 煅烧后WO3的N2吸附曲线是典型的IV型曲线. 脱附线在p/p0>0.6的滞后表明样品含有介孔, HRTEM图证实了这一结论. 吸附曲线在p/p0≈1处陡然上升, 表明了大孔的存在, 印证了SEM的观察. 作为结构诱导剂的PVP具有廉价和稳定所制备溶液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吸附-生物原位耦合脱硫工艺是耦合了吸附脱硫的速率快和生物脱硫的选择性高的优点的新型油品脱硫工艺. 该耦合工艺通过在脱硫微生物表面组装脱硫吸附剂来实现. 比较了常用脱硫吸附剂γ-Al2O3、Na-Y分子筛和活性炭在与德氏假单胞杆菌R-8进行吸附-微生物催化原位耦合脱硫工艺中的应用效果. 其中, Na-Y分子筛抑制细胞的脱硫活性, 活性炭吸附了底物二苯并噻吩(DBT)之后难以解吸, 因此, 二者均不适用于耦合脱硫工艺. γ-Al2O3由于能够快速地从油相中吸附DBT, 然后将DBT解吸下来传递给R-8细菌进行生物降解, 加快了DBT的传质速率,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脱硫速率. 研究还发现纳米结构的γ-Al2O3与R-8耦合脱硫的效果优于普通尺寸的γ-Al2O3, 所以认为纳米γ-Al2O3是原位耦合脱硫较好的吸附剂选择.  相似文献   

5.
新型球形孔低孔隙率高强度泡沫铝合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位移传感计算机技术, 实时测量液态泡沫铝合金孔隙率随时间变化Pl-t曲线. 研究了铝合金熔体泡沫化过程中熔体泡沫的孔隙率与泡沫孔形状从球形、类球形到多边形的变化规 律, 以及气泡孔径及壁厚变化规律. 由此获得了新型球形孔低孔隙率泡沫铝合金的控制方法. 研究了其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及吸能性能, 并与多边形孔高孔隙率泡沫铝合金的性能相比较.  相似文献   

6.
采用二醇/三(2, 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钇(Y(OAr)3)体系引发己内酯(CL)开环聚合, 得到分子量可控、双端羟基聚己内酯(PCL). 经过1H NMR和SEC分析表明聚合体系中有两种活性中心, 形成两种链结构, 二醇/Y(OAr)3比值的增大有利于单钇活性中心的形成. 聚乙二醇(PEG)/Y(OAr)3引发体系中只有一种活性中心, 可以制备CL和PEG的三嵌段共聚物(poly(CL-b-PEG-b-CL)). 以双端羟基PCL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2,2-二甲基三亚甲基环碳酸酯(DTC)聚合, 获得CL和DTC的三嵌段共聚物(poly(DTC-b-CL-b-DTC)).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AlO4Al12(OH)24(H2O)12]7+ (Al13)的电化学合成方法, 并采用27Al NMR法和激光光散射等方法对其形态进行表征. 27Al NMR法证明在电解制备的总铝浓度(AlT)为2.0mol/L, 碱化度(B )为2.0的部分水解铝溶液中, Al13占总铝量的60%以上. 激光光散射实验结果表明, 电解法制备的AlT=2.0 mol/L, B=2.0的部分水解铝溶液存在三种粒径分布, Al13以单体和多聚体的形式存在. 在B为2.5时颗粒粒径变大, 存在两种粒径分布, 并且大部分Al13以多个Al13聚集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乙二醇链段组成的嵌段共聚物PMMA291-b-PEO114和PMMA120-b-PEO227-b-PMMA120, 其中PEO链段是表面活性且水溶性的, 而PMMA链段是表面活性但非水溶性的. 研究了两种嵌段共聚物在空气/水界面上的界面行为, 结果表明它们都能形成具有两个明显转化点的单层膜, 第一个转化点在10 mN/m, 对应于PEO从煎饼型构象向刷型构象转变; 另一个转化点在18 mN/m, 对应于PMMA的紧密排列.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观测了压缩过程中不同压力下形成的表面聚集形貌, 发现低压下形成的是典型的PEO脂质体形貌, 压缩后形成的是以球形为主体的表面形貌. 所不同的是, 两嵌段共聚物易发生链折叠, 三嵌段共聚物易形成球形胶束结构.  相似文献   

9.
TiO2膜的亲水性丧失原因及其光催化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ol-Gel方法在钠钙玻璃上制备的TiO2膜, 其新鲜表面的水接触角qw = 0°. 在实验室气氛中储存后亲水性逐渐向憎水性转化, XPS, ITD分析的结果表明, 这是由于在空气环境中吸附了微量的有机污染物引起的. 丧失的亲水性可以用光催化的方法再生.  相似文献   

10.
纳米钛酸钡基介电材料的水热合成、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低温-低压水热法, 在170℃, 0.8 MPa以下合成了一系列Ba1-xSrxTi1-yZryO3 (0≤x≤0.5, 0≤y≤0.3)和Ba1-xZnxTi1-ySnyO3(0≤x≤0.3, 0≤y≤0.3)固溶体纳米粉末. 经XRD物相分析和d-间距-组成图证明, 产物为立方钙钛矿结构的完全互溶取代固溶体, 结果符合Vegard 定律. TEM形貌观察, 粒子为均匀球形, 平均粒径70 nm. 通过制陶实验, 分别测定了两个系列固溶体纳米粉末的室温介电常数、介电损失以及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 结果发现, 用软化学方法在BaTiO3中掺入适量锶、锌和锆、锡, 由于掺杂离子均匀进入母体晶格, 引起TC降低, 室温介电常数达18000, 比BaTiO3纯相提高12倍, 而介电损失却降低至1/6.  相似文献   

11.
红外光谱法测定N-酰化壳聚糖的取代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从完全脱乙酰壳聚糖通过均相N-乙酰化法制备的不同脱乙酰度(D.D.)壳聚糖为红外标准样品,通过评价1655,1560,1380和1320 cm-1 4条可能的分析谱带,3430, 2920,2880,1425,1155,1070,1030和895 cm-18条可能的参比谱带以及2种基线法组成的48种组合, 选出了适合于壳聚糖脱乙酰度红外测定的最佳组合为A1560 / A2920, A1560 / A2880A1655 / A3430(推荐使用A1560 / A2880).测量1560和1655 cm-1谱带的吸光度以第2种基线作法(即此两峰相邻的峰谷连线)为佳.D.D.的测量范围几乎覆盖了全程即1%~100%.后两种最佳组合的工作曲线还可适用于N-丙酰化、N-丁酰化和N-己酰化等N-烷酰化壳聚糖的取代度测定.  相似文献   

12.
氮掺杂二氧化钛粉体(TiO2-xNx)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硫酸法生产钛白粉的中间产物偏钛酸为原料, 利用盐酸溶解-氨水中和沉淀法制得前驱体水合二氧化钛, 再在氨氩气氛的管式炉中进行掺氮反应, 制备出了具有可见光活性的纳米TiO2-xNxx粉体. 重点讨论了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纳米TiO2-xNxx粉体的粒径、晶型及掺氮量的影响, 并研究了TiO2-xNx粉体的吸光性能和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吸附与生物技术的耦合是实现燃料油品清洁生产的新发展方向, 提出了一种吸附剂生物再生循环使用的新耦合方法, 首先用吸附剂吸附脱除油品中的含硫化合物, 然后用微生物脱附吸附剂表面吸附的硫化物, 实现吸附剂再生. 利用Y型分子筛通过离子交换再用He保护自动还原的方法制备了π络合吸附剂吸附Cu(I)-Y, 以DBT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以选择性脱硫菌德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lafieldii)R-8为生物催化剂, 考察了细胞浓度、油相体积、水相/吸附剂比对吸附剂脱附率的影响. 加入油相可以大大提高DBT脱附量和生成2-HBP的量. 增加水相中脱硫菌R-8的浓度、增大水相/吸附剂比, 可以实现DBT脱附, 促进DBT转化为2-HBP. 在水相脱硫菌株R-8浓度为75 g·L-1、水相/吸附剂比为300 mL/g、油相/水相比1/3(V/V)的条件下, 脱附的DBT在6 h内转化率达到89%, 24 h内转化率为100%. 生成2-HBP的量主要由吸附剂吸附硫化物的量、水相中微生物细胞的浓度、油相/水相体积比、水相/吸附剂比决定. 吸附剂经过正辛烷洗涤、100℃下干燥24 h、He保护450℃还原活化3 h, 再生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为新鲜吸附剂的95%.  相似文献   

14.
对氨基苯磺酸两步法修饰多壁碳纳米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混酸处理多壁碳纳米管, 利用侧壁生成的羧酸基团, 在N,N-二环己基碳酰亚胺的作用下, 使对氨基苯磺酸接枝到碳纳米管表面. 以浓硫酸为磺化剂, 室温下制备了磺化聚醚醚酮(SPEEK). 然后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磺化聚醚醚酮/接枝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透射电镜(TEM)、拉曼光谱(Raman)等技术对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红外谱图表明对氨基苯磺酸上的氨基与碳纳米管表面的羧基发生了反应, 生成酰胺基团. 热重曲线表明碳管表面接枝的有机基团的比重达到40%. 拉曼光谱显示处理前后碳管的ID/IG值变化不大, 表明碳管的石墨结构的含量基本不变. 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对氨基苯磺酸接枝的碳管可以提高膜的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15.
Fe3O4/Au复合微粒制备条件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纳米级Fe3O4作为种子, 过量的盐酸羟胺为还原剂的条件下, 将Au3+在分散于水相中的Fe3O4胶态种子表面还原为Au0, 得到核壳结构, 粒径为170 nm左右的Fe3O4/Au磁性复合微粒, 并对磁性复合微粒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 通过激光粒度散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磁性复合微粒的粒径分布及形貌, 结果表明: Fe3O4种子的磁响应性、悬浮稳定性以及种子表面Au3+的还原条件等是得到单分散性、粒径均一、磁响应性和悬浮性能好的胶态Fe3O4/Au复合微粒的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Fe3O4/Au复合微粒的扫描分析发现, 磁性复合微粒在可见光区域呈现与胶体金类似的特征吸收峰, d (0.5) =168 nm的Fe3O4/Au磁性复合微粒的最大吸收峰位于波长625 nm处.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部籽晶法, 生长了掺钕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Nd:BiB3O6 , 测量了该晶体的折射率, 并拟合了晶体的折射率色散参数. 同时还测量了晶体的室温吸收谱, 并与0.2 mol/L的 NdCl3溶液的室温吸收谱进行了分析比较. 根据Judd-Ofelt理论, 拟合出晶体场唯象强度参数: Ω 2 = 0.1776 ´ 10-20 , Ω 4 = 0.1282 ´ 10-20, Ω 6 = 0.1357 ´ 10-20cm2. 计算了各能级的辐射跃迁几率AJ,J', 荧光辐射寿命τ , 荧光分支比βJ', 振子强度fJ,J'等. 根据这些光学参量, 讨论了该晶体的部分性能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TiO2纳米棒阵列,研究了无水乙醇作为前驱物替换去离子水对纳米棒阵列的形貌的影响。实验发现,当无水乙醇的含量达到100%的时候,在生长的TiO2纳米棒阵列的上面获得一层以TiO2纳米棒为基本单元的微米球, 从而制备出TiO2复合纳米阵列薄膜。通过XRD和TEM发现,样品为单晶四方金红石结构TiO2构成的阵列薄膜,将样品组装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后,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分别为Voc=0.63 V,Jsc=10.9 mA·cm-2,填充因子FF=56.3%,转换效率达到η=4.1%。  相似文献   

18.
La促进型六铝酸盐Ba1-xLaxFeAl11O19-δ催化甲烷燃烧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碳酸铵水溶液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Ba1xLaxFeAl11O19δ六铝酸盐型催化剂,并以甲烷燃烧为探针反应考察催化剂的催化活性.La部分取代Ba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甲烷燃烧活性,且随La取代量的增加,催化剂的起燃温度呈规律性变化,镧、钡之间存在最佳配比,活性最好的催化剂为Ba0.2La0.8FeAl11O19δ,其催化甲烷燃烧的起燃温度仅有495 ℃(VCH4:VO2:VN2=1:4:95).XRD和SEM结果表明,不同含量镧掺杂的材料经1 200 ℃焙烧5 h后,呈现典型的六铝酸盐结构特征;不同温度的焙烧实验表明掺杂镧能够促进六铝酸盐相的形成.Diffuse UV-Vis表征表明催化剂中的铁呈+3价,Diffuse UV-Vis, TPR和FT-IR结果表明Ba、La、Fe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紫色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Rps.) palustris的外周捕光天线LH2含有多种类胡萝卜素分子(Car), 研究多种共存的Car的生理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采用纳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手段分别在生理学温度(室温)和低温(77 K)下研究了Car三重激发态(3Car*)的动力学行为. 在用纳秒光脉冲选择性地激发Car后记录到其宽带、非对称的三重态吸收(Tn←T1)光谱, 这一光谱特征是由含不同C = C共轭双键数目(N)的Car所致. 不同Car对Tn←T1吸收谱的贡献在室温下严重交叠, 在低温下却可以清晰辨别. 在室温下Tn←T1吸收峰的短波侧随探测光延时的增加而变窄, 历经约1 μs达到光谱平衡, 但在低温下同样的光谱动力学却并不显著. 上述光谱动力学变化被解释为不同Car间的激发态平衡过程. 对室温下的时间分辨光谱的全局分析(Global Analysis)分离出峰值波长在545和565 nm的两个主要光谱组分, 分别被指认为N = 11和13的Car的Tn←T1吸收光谱. 短波长组分的寿命为0.72 μs(空气饱和样品)和1.36 μs(生物除氧样品), 而对应的长波长组分的寿命为2.12和3.75 μs. 这种N小的Car寿命短的反常行为表明不同共轭链长度的Car间可能存在着三重激发态能量传递, 由此推测Rps. palustris的LH2中单个α, β-亚基内存在两种不同共轭长度的Car.  相似文献   

20.
通过简单的一步缩合反应合成了新型主体分子——星状六苯甲酸(1H6), 测定了其DMSO加合物1H6·6DMSO (2)的晶体结构. 晶体属三方晶系, 空间群为 R-3, 晶胞参数 a=b=2.4129(2), c=1.1576(3) nm, α=β= 90°, γ= 120°, V=5.837(2) nm3, Z=3. 六个DMSO和氢键键接的端基苯甲酸交替排列在中心苯环的上下方, 形成“1, 3, 5-位基团向上; 2, 4, 6-位基团向下”的双三棱柱结构. 在吡啶中制备了1的铽配合物 (Tb21)2Py·9H2O(3), 该配合物发射明亮的铽离子特征荧光. 与相应苯甲酸铽的固体粉末的荧光光谱相比, 化合物3有更高的发光强度和较长的激发态寿命. 说明1能很好地包络中心铽离子, 是好的天线结构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