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分子量为 M之任一物质,在某体积时之重量为g,在该体积时该物质之分子数为 N,则 g=N·M (1)又设分子量为M_1之另一物质,在某体积时之重量为g_1、在该体积时该物质之分子数为N_1则 g_1=N_1·M_1 (2) 以(2)除(1)得 g/g_1=N·M/N_1·M_ 1 今在(3)中,若g,g_1分别为两物质之克分子量时,那么根据“克分子”之定义,则g=M,g_1=M_1,故(3)式可  相似文献   

2.
“化学通报”1957年1月号刊载张海若同志写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一文中,我以为其中有一个概念值得商榷,有一处错误必须更正。张海若同志认为“克分子是……重量单位”,他说“n代表物质以克分子为单位的重量”,并在0.2克分子CO_2与8.8克CO_2中间画上等号。这是不恰当的。“克分子”不是重量单位,它的物理意义是:①物质一定数目的分子,即6.02×10~(23)个分子,②它们的总重量若以克为单位来表示,则其数值恰等于其分子量。其物理量表示方法应该是M克/克分子(M表示分子量数值)。例如某物质0.2克分子重3.6克,其一克分子重: 3.6克÷0.2克分子=18克/克分子。张海若同志所举的两个例子,可作如下计算: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分子中化学鍵的形成过程及分子中化学鍵的种类一节教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必须具备的理論基础知识。而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教材时,往往感到比較抽象。要在课堂讲授时給学生留下深刻的、生动的、形象鲜明的印象,建立一个牢固的概念,如果只靠讲述时语言的形象化是很难完成上述任务的。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一关鍵問题,在本組同志共同努力和党支部的支  相似文献   

4.
分子组装是在分子以上层次创造新物质、产生新功能的重要手段.提升分子组装过程的可控性和组装体功能性是该领域的核心目标,但由于研究复杂分子组装体系的手段和理论的匮乏,迄今绝大部分研究只能限于了解组装过程始末的“黑箱”模式,这成为该领域的发展瓶颈之一.本文围绕分子到亚细胞层次的分子组装体系及其理论方法与模型,尝试将物质、能量与信息作为度量分子组装研究复杂性的三个维度,从简单到复杂地逐级剖析探讨分子组装的理论研究现状、机遇和突破口.首先,在物质维度上揭示分子组装过程呈现多路径、多阶段和多尺度等复杂性;进而在物质基础上引入能量维度,阐明熵驱动或熵焓互补现象普遍存在于分子组装体系中,并探讨远离平衡态的分子组装体系如何产生时空有序的功能耗散结构;继而在物质与能量基础上引入信息维度,探讨分子组装信息网络中的正、负反馈协同,以及如何促使系统涌现出复杂的生理功能.为了突破分子组装理论研究的瓶颈,似乎亟需建立更大的框架.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三个维度协同研究,有望系统深入认知组装规律,进而建立新理论,发展高效精准的调控手段,提升分子组装体系的复杂性和功能性,并可能为生命科学和软物质科学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克分子”的讲解,一般是这样的顺序,先说明“克分子是用克做单位来表示的物质的一定的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分子量”然后再证明“各种物质一克分子里含同数的分子”,这个讲解顺序,是很多同志采用着的,教科书上也是这样。我却采取了另外的讲解顺序,或者叫相反的路线,我首先向学生说明的是:所谓“克分子”,就是“6.023×10~(23)个分子”,一个克分子的水就是6.023×10~(23)个水分子,一克分子可以说是6.023×10~(23)个分子的简称,然后指出:一克分子某物质的重量,正好等于该物质分子量的克数。我认为,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我采取的讲解路线更优越些,主要理由有二:1.教员讲课,必须把主要的本质的教给学生,一克分子的任何物质,重量各不相同,然而,它们都含有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碳酸盐、硝酸盐、硼酸盐分子体积的若干特点。该类盐中结晶水分子体积近似为一常数。当复盐中阳离子配位数与单盐中相同时,分子体积加和性精度很高。100多组数据证明一般性的加和仍然成立,平均相对误差±2.31%,由此提出拓扑体积的概念。将分子体积与阳离子半径的直线关系外推可得到CO_3~(2-),NO_3~-,BO_3~(3-)在堆积时的体积效应,相当于体积为三个O~(2-)体积之和的大球。文中还论证了建立离子体积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人工分子机器的未来是什么?一种公认的发展趋势是面向未来智能应用的仿生可做功型软物质材料.近年来对于该领域的基础探索已初现端倪,尤其是利用超分子化学的策略,在人工分子机器的基元骨架上引入非共价组装位点,进而促进人工分子机器从离散式的运作模式集成、组装、放大至更高尺度的宏观层面,以此实现分子尺度微观运动的动态性集群式放大至宏观层面,引起超分子组装软材料的刺激响应性行为甚至是对外做功.本文将聚焦“超分子机器”这一论题,总结、讨论该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刊本年3月号,登载了樊桃著“一克分子的任何物质中所含的分子数目都相同”及小工著“再谈关於强碱弱酸所成酸式盐的水解问题”两篇,在内容上均有严重错误。第一篇的错误尤其明显,而负责审稿的同志反未看出,即将其作为短文刊登,实是粗枝大叶。更正的文章将在下期刊出。第二篇的错误是继续上年度8月号赵继周所著“强碱弱酸所成的酸式盐的水解作用”一文所发生的错误而来的。这个错,已出了半年,而编委会一直没有人发现,因而再度发生同样的错误。直至最  相似文献   

9.
分子动态模拟法的发展为从理论上模拟真实的分子体系的振动光谱打开了方便之门。该法不但可以预报分子的振动频率,谱带的强度,还有能力模拟谱带的形状。该法在这方面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是振动谱带归属不清晰。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内坐标相关法”,来克服这一缺点。文中对“内坐标相关法”模拟振动光谱的合理性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并指出用这一方法模拟的光谱与传统的简正坐标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的关联。对用“内坐标相关法”模拟的孤立分子的振动光谱,在有序的晶体中分子链的振动光谱,以及振动谱带对温度响应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高聚物结构按其研究单元的不同可分为二大类:一为分子内的结构,是研究一个分子链中原子或基团之间的几何排列,即高聚物的链结构。另一为分子间的结构,是研究单位体积内许多分子链之间的几何排列,即高聚物的分子聚集态结构,也称为超分子结构。高聚物链结构是决定高聚物基本性质的主要因素,各种  相似文献   

11.
杨旭东 《化学教育》1999,20(6):37-39
如众所知,酒精与水混合时体积是缩小的,这一实验事实佐证了分子间存在着间隙,但究其原因,一般用"液体分子间相互填补间隙"来解释,不言而喻,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液体混合时体积总是缩小的"错误印象。事实上,有不少液体混合时体积是增大的,这显然不能用上述原因来解释。那么,引起2种液体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拟探讨这一问题。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表明,当由2种纯液体组分混合而形成溶液时,溶液的很多热力学性质(如自由能、焓、熵、摩尔体积等)都不等于混合前纯组分相应热力学性质的简单加和,我们把其间的差…  相似文献   

12.
药物分子设计和核酸的分子识别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子识别分析理论应用于药物分子设计是新药开发的要求,也是分析化学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分子识别分析不仅为药物分子设计提供了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基基本信息,还为了解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位点及作用方式提供了模型,本文评述了与药物分子设计中有关的核酸物质的分子识别分析,它们是设计好的抗癌药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年“化学通报”第5期“問題討論欄”周乃扶同志所写的“化学反应与能”一文中,有兩点有問題的地方似应指出如下: (1)在60頁左欄21行起,作者說“必須具有一定能量的分子相碰撞时才能反应,这些分子叫做活化分子,这一定能量(……)叫做括化能”。这意味着活化能是一个活化分子的  相似文献   

14.
1983年4月分子器件的第二次国际讨论会开幕词中提到:“实用性分子器件的成功将具有等价于20世纪任何主要科学突破的影响”;同时提到:“面对的问题是庞大的艰难的,将要费许多年去解决,要求极细致的工作和顽强的坚待。”在1986年10月第三次分子器件国际讨论会召开时,美国总统里根发来亲笔贺电。一个尚未见任何(象航天首次成  相似文献   

15.
凌永乐 《化学教育》1996,17(5):45-48
分子构造(constitution)是指分子中原子相互联结的方式和次序,过去长期以来称为分子结构((structure),根据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建议,改为“构造”。“结构”一词应用在广泛的范围,例如物质结构、原子的电子结构等等。  相似文献   

16.
超分子凝胶作为一种重要的软物质材料,在构建多重刺激响应性、光电功能,以及生物相容材料等功能软物质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越性。超分子凝胶在形成过程中往往得到比较均一的纳米结构,且具有结构多样性;而另一方面,超分子凝胶的构筑单元大部分是手性分子,超分子凝胶也是实现手性在超分子层次/纳米层次表达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手性传递、手性放大、不对称催化方面,同时超分子凝胶也是构筑手性纳米结构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对超分子凝胶形成中的纳米结构以及形貌的多样性和超分子手性进行介绍,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含一个手性碳的分子的旋光性和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旋光性是分子的非对称结构表现出来的性质。它是非对称分子对左、右圆偏振光的折射度不同而产生的。这种不同与非对称分子中各基团的可极化度大小、排布方向和排列顺序有关,这必然与分子的波函数密切相关。在探讨旋光性与分子构型、  相似文献   

18.
王栋  万立骏 《化学通报》2011,(11):995-998
以分子工程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基于对表面分子自组装过程基本原理及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功能为导向开展表界面分子纳米结构的定向设计与构筑,发展其在分子器件、单分子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是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工作,概述了表面分子工程学中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分子刷聚合物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单分子尺度的聚合物的结构、体积及形状在纳米级别均可以得到精确、灵活的控制,同时,分子刷聚合物的独特结构使其在与不同溶液相互作用时,能够呈现出许多独特的分子形态,为研究溶液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本文对环境响应性分子刷聚合物的概念、分类、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环境刺激响应性聚合物因其物理化学性质可随外界环境的温度、pH值或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性能使得它有望在药物输送、催化、制备纳米导线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分子印迹聚合物修饰电化学晶体管检测抗坏血酸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坏血酸(AA)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在金电极表面电聚合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膜(MIP),并以该MIP修饰的电极为栅极制备了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AA电化学晶体管(OECT)传感器件。应用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法(EIS)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电极进行一系列的表征与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以pH=5.2,浓度为0.2mol/L HAc-NaAc(体积比2.1∶7.9)的缓冲液为背景溶液,o-PD与A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以0.5V/s的扫描速率在0~0.8V内扫描20圈,所得分子印迹膜电极性能最佳。应用以该分子印迹修饰电极作为栅极的电化学晶体管检测AA,得到AA浓度的检测限为0.3μmol/L,沟道电流与AA浓度在0.3~3μmol/L(低浓度)与3~100μmol/L(高浓度)这2个范围内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