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抽掉空气的牛顿管中做自由落体实验时,有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即在急速倒转牛顿管的过程中,小物体已开始沿管壁下滑.因此不能很好地显示自由下落.为了克服缺点,可作一个小小的改进. 先将小铁片和绑有一段细铁丝的小羽毛装入管内,再将管子竖直装在支架上,然后抽去管内空气.用磁铁将小铁片、小羽毛沿管壁吸到管的顶端,再迅速移开磁铁,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小铁片、小羽毛同时开始下落并同时落到牛顿管的底端.牛顿管实验的改进@胡银泉$江西师院  相似文献   

2.
我在高中一年级物理课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在课堂上演示毛钱管(牛顿管)的实验时,坐在后边较远处的学生提出,玻璃管反光,看不清管内的物体运动情况.这对观察,分析实验效果很不利.为了增加实验的可见度,把毛钱管的半面涂上了白漆,做  相似文献   

3.
1 设置疑问开发科学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有赖于疑难问题的激发,疑难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动力源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在物理实验中,设疑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引起注意,就会产生对问题追根求源,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羽毛和金属块在空中同时释放,它们的速度是否相同?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很快回答:金属块下落得快.接着用牛顿管(管内真空)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牛顿管  相似文献   

4.
龚韩莉  代伟 《大学物理实验》2021,34(1):77-78,91
惯性定律也称作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物理力学中的几大重要定律之一.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新设计的运动物体的惯性现象演示装置通过调速直流电机带动丝杆滑台水平移动,安装在滑台上的金属小球下落装置能很好地演示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都有惯性.仪器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现象直观,能为惯性定律教学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61-61
伽里略最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曾用大量事实证明地球环绕太阳旋转,否定地心说。最先把科学实验和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并用来研究惯性运动和落体运动规律,为牛顿对第一运动定律和第二运动定律的研究铺平道路,所以常被认为是现代力学和实验物理的创始人。1589年他首先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的论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牛顿管的局限,设计出对称式可读牛顿管,采用双管对比演示并提高实验的可控性,在外管壁贴上红纸黑字的刻度背景提高实验的可视性.结合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使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模型,而且可以定量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还可以演示伽利略的“冲淡”重力的巧妙思维,做到“一管三用”,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上科版八年级物理课本对惯性现象实验的演示有两个.一是对运动物体惯性现象的演示.把一木块直立在小车上,使小车与木块一起沿桌面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运动时,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二是对静止物体惯性现象的演示,把一叠硬币放在桌面上,用一把钢尺贴着桌面迅速打击底部的硬币,观察硬币的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8.
肖国宏 《大学物理实验》2000,13(3):31-33,37
变化的磁场在导体内会引起涡电流。本文分析了磁体在导体管内下落这一现象,推导出磁体匀速下落的表达式,并介绍利用这一现象测量物体的一些物理量。  相似文献   

9.
从高处下落的猫总是四肢先着地的现象很早就引起注意.1894年法国科学院的Marey用当时的摄影技术记录猫的下落过程,发现猫能在1/8秒钟内从四足朝天姿势自动翻转过来.这一事实使物理学家陷入困惑.根据牛顿力学的动量矩守恒原理,腾空的猫处于无力矩状态,在下落过程中应维持初始状态的零动量矩不变,不可能产生实现180度翻转所需要的动量矩增量.1894年法国科学院另一位物理学家Guyou对此提出一种解释.他认为猫分两阶殷实现前后半身的转体,  相似文献   

10.
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的制作与演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伟 《物理实验》2000,20(8):35-35
为克服教材中演示实验的缺点制作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器,简述了制作方法及演示过程。  相似文献   

11.
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下落的运动。如果在空气中作实验,一般来说,由于下落的路程都不会太长,因而空气对下落物体的阻碍作用不显著,可以略去不计。所以也往往把它看成自由落体运动。为了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和求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北京教学仪器厂曾经在1961年生产了一种“自由落体运动演示器”,现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提问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提问的有效性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提问在有效性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设计的问题偏离教学主题;问题没有启发性等.本文就教师在有效问题的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1提问点的选择①在重、难点处设问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在一节课的重、难点处设置问题.重点知识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教师就要在此处设置问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在此处设问,可以分解问题的难度,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阶梯.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找到发问点.首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一枚硬币和与其大小相同的纸片同时同地下落,提问学生得到什么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什么有关.然后,观察将纸片揉成纸团与硬币同时同地下落,提问学生有什么结论,为什么与前一个实验不同,再接着问学生:“此时,你们认为物体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完全忽略空气阻力影响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这样,通过问题和观察,学生逐渐清楚的知道,物体由静止下落的快慢与它受的空气阻力有关,与质量无关.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第二册图159的饱和汽压的实验,在向管内移入液体时,由于操作很不方便,因而往往造成拖延时间。其次由于用移液管移入液体时往往带入气泡,也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知道,在课堂演示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对课堂演示的要求,不仅要准确,同时还必须注意操作方便,否则容易使学生精神不集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玻璃管的封闭端改用橡皮塞封闭,向管内移入液体时不用移液管,而用注射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4.
演示气柱中形成的纵驻波,以孔脱管实验最简单。但由于软木屑在管内的运动和分布情况比较复杂,要说明软木屑的运动和分布比讲解驻波本身更困难,作为演示实验来说这是不理想的。另外,在一些常见的教科书中,对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也往往太粗糙或不确切。因此,有必要对这个实验加以改进和讨论。 采用类似于《大学物理学》[1]所介绍的孔脱管实验装置,经过适当的改进,就可以演示气柱中的纵驻波──既能演示两端封闭的管内的纵驻波,又能演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管内的纵驻波。演示效果特别明显。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有趣的、表征驻波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牛顿对天上星星运动和地上物体运动的规律进行了总结, 提出了运动三定律, 建立了经典力学, 并在开普勒三定律的启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指出星星的圆周运动起因于相互吸引;物体自由下落也是因为物体与地球相互吸引, 从而统一了天上力和地上力。  相似文献   

16.
物体的热膨胀第一课题目:物体的热膨胀。教材内容:1.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提出物体受热后脸胀的事实引入本课。2.按图180演示气体的热膨胀,用手或酒精灯将烧瓶加热,观察玻璃管中小水滴的移动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这是瓶中空气膨胀的结果。然后观察冷却时所发生的现象。结论:一切气体,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17.
以ICL8038和TDA7294为核心,设计声驻波演示仪的音频信号源与功率放大的驱动电路,用扬声器对驻波管内的雾滴产生区域性声压.在不同声压下,管内雾滴呈现不同程度的凝并现象,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从而直观地演示出驻波的波形特征.配以不同材质的活塞式反射界面,可演示声波在界面反射时的半波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为了让学生直接读出,演示测量温度实验被测物体的温度值,我们自制一只热敏温度计.电路如附图所示。图中3DG6为测温探头,用粘合剂把它粘在废元珠笔杆管内,露出金属管帽.测温时,将与3DG6相连的插头从插孔插入,金属管帽与被测物体接触.由于PN结具有约-2mv/℃的温度系数,当温  相似文献   

19.
重力作功跟路径无关的演示李学远(四川绵阳市中学师资培训中心,621000)实验设计的思路是,让物体从一定高度沿某一路径下落,与完全浸没在水中的浮子碰撞,使浮于下沉一定距离.由于浮于所受浮力是恒定的,因而就可以用它下沉的最大距离来显示物体克服浮力所作的...  相似文献   

20.
演示温度計     
很多课堂演示实验需要读取温度,可是用通常的玻璃毛细管温度计作演示实验时,由于玻璃杆温度计的刻度细而密,所以即使坐在前几排的同学,也很难看清温度计的读数究竟如何变化,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演示效果。此外,在一些个别实验中,还表现出它的另外一些缺点,例如,在测量试管底部的萘在熔解和凝固前后的温度变化时,如果插入的温度计占了很大的部分,显然很不适当;至于测量形状凹凸不平的物体内部的温度,玻杆温度计就更难以胜任;又如,在热辐射现象中观察热量的微小变化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