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硝酸铈(Ce(NO3)3·6H2O)、硝酸铕(Eu(NO3)3·6H2O)、氨水(NH3·H2O)为原料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分散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eO2:Eu3+纳米晶,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透射电镜(TEM)、傅立叶红外(FT-IR)、拉曼光谱和荧光(FL)等手段对产品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分析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CeO2:Eu3+是立方萤石结构的纳米晶体,铕以Eu3+形式进入CeO2晶格中致使其晶胞参数略增,晶粒尺寸减小。相比纯CeO2,CeO2:Eu3+的紫外-可见光吸收边发生些许红移,其中CeO2:Eu3+(9.0%)纳米晶的能带隙为2.84 e V。CeO2:Eu3+纳米晶在593,612和632 nm处发橙红光,其中非直接激发(356 nm)的CeO2:Eu3+(1.0%)的磁偶极跃迁(5D0→7F1)占主导,而直接激发(468 nm)的CeO2:Eu3+(5.0%)的电偶极跃迁(5D0→7F2)强度更大,两者均随焙烧温度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2.
以氧化铕(Eu_2O_3)和氧化锌(ZnO)为原材料,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了Zn Eu O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共焦显微拉曼仪、紫外-可见(Uv-vis)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Eu掺杂摩尔比(x)对粉体晶体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粉体都保持了ZnO的六方纤锌矿结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Eu的加入使得粉体在紫外区的吸光度减小,而在可见光区的吸光度增大。当Eu掺杂摩尔比x=0. 02时,Eu~(3+)能很好的进入到ZnO的晶格中取代Zn~(2+)的位置,粉体结构排列比较紧密,且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对甲基苯甲酸铕2,2'-联吡啶的晶体配合物,元素分析表明配合物的化学式为Eu(p-MBA)~3 dipy(p-MBA:对甲基苯甲酸根;dipy:2,2'-联吡啶).用X 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其结构式为Eu~2(p-MBA)~6(dipy) ~ 2, 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4086(6),b=1.9115(11),c=2.3077(16)nm;β=96.60(4)~°,V=6.1727nm^3,Z=4对甲基苯甲酸根,2,2'-联吡啶均以双齿配位, 中心铕离子的配位数为八,形成的配位多面体为三角十二面体,两个铕离子通过四个对甲基苯甲酸基桥联,形成双核配合物,利用配合物Eu(p-MBA)~3 dipy在紫外光或可见激发下, 能发出很强荧光的特性,以Eu(Ⅲ)离子为光谱探针,77K 下测得其高分辨激发和发射光谱及时间分辨光谱,光谱数据表明配合物中有两种Eu(Ⅲ)离子格位.  相似文献   

4.
在乙腈介质中, 除水剂原甲酸三乙酯存在下, 合成了以Eu(Ⅲ), Eu(Ⅲ)-La(Ⅲ), Eu(Ⅲ)-Gd(Ⅲ)为中心, 以冠醚(18-C-6)及对苯二甲酸为配体的同核铕及其铕-镧、铕-钆异核稀土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及荧光性能的测定和研究.发现空腔较大的18-C-6不仅可以与半径大的La3 离子配位, 还可以与半径小的Eu3 和Gd3 离子配位. 非荧光的La(Ⅲ), Gd(Ⅲ)对Eu(Ⅲ)的发光有较强的敏化作用,桥联配体对苯二甲酸根可有效地传送能量. 与大多数铕配合物不同, 所研究的配合物的5D0→7F0跃迁强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5.
含金属—金属键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我们曾报道了含稀土元素—铁键和含稀土元素—锡键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研究.本工作由(DBM)_2EuOAc(1)(DBM=二苯甲酰甲烷负离子,下同)合成了五个新的含铕—金属键的化合物:(DBM)_2Eu—P(C_6H_5)_2(2),(DBM)_2Eu—Sn(C_6H_5)_3(3),(DBM)_2Eu—Fe(CO)_2(C_5H_5)(4),(DBM)_2Eu—Mo(CO)_3(C_5H_5)(5)和(DBM)_2Eu—W(CO)_3(C_5H_5)(6).通过它们的~(151)Eu  相似文献   

6.
以丙烯酸(AA)为第一配体、邻菲罗啉(Phen)为第二配体、Eu3+为中心离子,合成了一种可聚合的稀土铕配合物.以配合物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和对苯乙烯磺酸钠为共聚单体,通过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含铕荧光共聚物乳液.采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配合物单体含量对共聚物乳液性能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光散射粒度仪(PCS)测试结果表明,共聚物乳液形成了相对均一的球状结构,但随着配合物单体含量增加,共聚物微球粒径逐渐增大、分散性变差.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了共聚物乳液的荧光性能,在594和619 nm处出现Eu3+的特征发射光谱,且荧光强度随着配合物单体含量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7.
聚丙烯酸-铕-二苯甲酰甲烷配合物及其荧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将铕的有机配合物NaEu(DBM) 4与聚丙烯酸反应获得铕配位聚合物 (PAA Eu3+ DBM) .此配位聚合物是白色固体 ,不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 ,只能溶于丙三醇和异丙醇的混合溶剂 .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导率、元素分析和荧光光谱等手段对其结构和荧光性质进行表征 ,确定其配位组成和结构即每个铕离子分别与一个DBM分子和PAA分子中二个链节羧基发生配位 .荧光光谱表明PAA Eu3+ DBM有很好的荧光性  相似文献   

8.
以~(151)Eu作稀释剂,质谱同位素稀释法(IDMS)测定了粉煤灰中痕量Eu。通过降低Eu空白获得了较低的检出限。方法检出限为8.7×10~(-10)gEu,精密度为±2%。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热法和正硅酸乙酯水解法制备了一种新颖的Gd2O3:Eu@mSiO2核壳双功能(荧光和介孔)纳米棒。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等多种测试手段对样品的形貌、物相结构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该核壳结构纳米材料以Gd2O3:Eu纳米棒(长~400 nm,直径~100 nm)为核,介孔SiO2为壳,尺寸均匀,分散性良好。荧光光谱表明,在紫外光激发下,核壳纳米棒发射强烈的橙红色荧光。同时该核壳纳米棒能成功标记NCI-H460肺癌细胞。以布洛芬(IBU)为药物模型研究核壳纳米棒的药物负载和释放行为,结果表明,Gd2O3:Eu@mSiO2核壳纳米棒对IBU的负载量可达10.25%,而且其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IBU负载的样品(IBU-Gd2O3:Eu3+@mSiO2)在紫外光照射下仍呈现Eu3+的橙红色发光,且Eu3+在载药系统中的发光强度随IBU释放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通过发光强度的变化可以跟踪和监测药物及其释放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以5-磺基水杨酸、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为小分子配体,以溶液聚合制备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共聚物(PMMA-AA)为高分子配体,合成了一系列铕、铽的高分子配合物,并通过UV、I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能及铕、铽之间的荧光性能的互相影响规律,讨论了它们的荧光发射峰位、荧光发射强度与组成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稀土(铕、铽)多核高分子荧光配合物中,Eu3 与Tb3 之间的荧光光谱有相互敏化或猝灭的作用。其中Eu3 对Tb3 的荧光有很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在n(Eu3 )∶n(Tb3 )=1∶1时,Eu3 对Tb3 的荧光猝灭作用最大;Tb3 在低浓度n(Eu3 )∶n(Tb3 )大于1∶1时,Tb3 对Eu3 的荧光有猝灭作用,Tb3 在高浓度n(Eu3 )∶n(Tb3 )小于1∶1时,Tb3 对Eu3 的荧光有很强的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TNS疏水探针研究了脱铁伴清蛋白(apoOTf)和不同形式的铕伴清蛋白(EuN-OTf,Eu2-OTf)的表面疏水暴露程度,依次为apoOTfEuN-OTfEu2-OTf,表明Eu3+与脱铁伴清蛋白N端结合引起蛋白构象变化大,与C端结合引起蛋白构象变化小.此外,由盐酸胍对3种蛋白变性实验,发现Eu3+与脱铁伴清蛋白的结合稳定了蛋白的结构,稳定性依次为apoOTfEuN-OTfEu2-OTf.离子强度效应也充分表明3种蛋白内部疏水基团相互作用依apoOTfEuN-OTfEu2-OTf顺序增大,稳定性也依次增大.本研究对进一步探讨Eu3+的生物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铕与间苯二甲酸四元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乙醇溶液中合成了铕与间苯二甲酸二元配合物和铕与间苯二甲酸、1,10-邻菲罗啉的四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热分析、红外光谱,对其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其基本组成二元配合物为Eu2(C6H4(COO)2)6·4H2O、四元配合物为Eu(C6H4(COO)2)3·Phen·NO3·K·6H2O.红外光谱测定其配合物的羧基氧与铕是桥式配位.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配合物在613 nm处出现了Eu(Ⅲ)的特征发射.  相似文献   

13.
以铕(Eu)粉末和三氯化硼(BCl3)作为前驱体,用简单的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了六硼化铕(EuB6)亚微米管。用XRD,SEM拉曼光谱,和TEM来表征EuB6微米管的形貌和晶体结构。场发射测试结果表明:根据F-N公式,场发射电流和电场之间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满足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化学沉淀法制备单相的铕离子掺杂硼铝酸盐红色荧光粉YAl3(BO3)4∶Eu3+,考察了焙烧温度、掺铕量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荧光粉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以尿素为沉淀剂,900℃焙烧沉淀前驱体可得到单相荧光粉YAl3(BO3)4∶Eu3+,反应温度比传统高温固相法降低了300℃;沉淀法制备的荧光粉粒径分布范围小,无团聚现象,粒径约300nm.掺铕量为10%(物质的量比)时发光强度最大.在260nm的紫外光激发下,Eu3+的5 D0→7 F2的电偶极跃迁最强,发射光为618nm的红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氯化铕、氯化钇、噻吩甲酰基三氟丙酮(TTA)为原料合成了钇掺杂Eu(TTA)3探针分子。将探针分子掺杂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基质中,获得稀土钇掺杂Eu(TTA)3/PMMA温敏漆。采用IR、紫外吸收光谱和激发发射光谱对探针分子结构及温敏漆荧光特性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表明,稀土Eu(Y)与TTA形成配位键,且钇的掺入未改变Eu(TTA)3结构。紫外吸收光谱表明,探针分子的最佳吸收波段位于290~376 nm处。激发发射光谱表明,在340 nm激发下,温敏漆在614 nm处有最强发射峰,且钇对Eu(TTA)3发光具有增益作用,当钇含量为50%时,增益作用最强。不同温度下发射光谱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温敏漆的荧光发射强度逐渐减弱,说明温敏漆具有良好的温度猝灭特性,且掺入钇后温敏漆的测温灵敏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化学沉淀法制备单相的铕离子掺杂硼铝酸盐红色荧光粉YAl3(BO3)4:Eu3+,考察了焙烧温度、掺铕量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荧光粉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以尿素为沉淀剂,900℃焙烧沉淀前驱体可得到单相荧光粉YAl3 (BO3)4:Eu3+,反应温度比传统高温固相法降低了300℃;沉淀法制备的荧光粉粒径分布范围小,无团聚现象,粒径约300 nm.掺铕量为10%(物质的量比)时发光强度最大.在260 nm的紫外光激发下,Eu3+的5D0→7F2的电偶极跃迁最强,发射光为618nm的红光.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制备了油酸和十一烯酸钠改性的水基磁流体,然后在其存在的情况下,将可聚合的稀土铕配合物单体Eu(AA)3Phen(AA=丙烯酸,phen=邻菲罗啉)与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在过硫酸钾的引发下,进行无皂种子乳液聚合来制备荧光磁性高分子微球。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粒度仪表征了粒子的形貌及粒径,发现荧光磁性微球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及较窄的粒径分布;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了粒子的化学及晶体结构;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表征粒子的磁性及荧光性能,发现荧光磁性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其荧光发射光谱在594和619 nm处出现Eu3+的特征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18.
以不同链长的脂肪酸为配体,1,10-邻菲啰啉为第二配体,通过与发光稀土铕离子进行配位,合成了铕-脂肪酸相变和发光配合物;再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聚丙烯腈(PAN)为载体基质,铕-脂肪酸为相变和发光材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相变和发光纳米纤维.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荧光光谱仪(FL)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相变和发光纳米纤维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复合纳米纤维的直径在285~600 nm,在280 nm紫外光激发下,复合纳米纤维发射出主峰位于580,593和614 nm的红光,对应Eu3+的5D0-7F0,5D0-7F1及5D0-7F2跃迁.相变和发光纳米纤维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能及相变功能,纳米纤维的直径随着铕含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合成法,以吡啶二甲酸为基本构筑单元合成了铕-钴异核配合物Eu_2Co_2 [C_5H_3(COO)_2N]_6(H_2O)_4,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元素分析、差热热重(TG-DCS)、红外(IR)、荧光光谱、磁性分析等研究了其结构、荧光性质及磁性质等。研究发现配合物通过吡啶二甲酸桥接形成了独特的新型铕-钴双异核三维结构,同时具有磁学和荧光等颇具应用价值的性质。配合物的摩尔磁化率与温度的乘积随温度的降低从室温下的3.52cm~3·K·mol~(-1)逐渐下降到5 K下的0.27 cm~3·K·mol~(-1),表明相邻顺磁离子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显示在395 nm激发光下Eu~(3+)的5D_0→~7F_1磁偶极子跃迁和~5D_0→~7F_2的电偶极子跃迁产生593和618nm的发射峰。619nm处的强度远远高于593nm处强度,表明了Eu~(3+)在晶体中的较低对称性。  相似文献   

20.
分别制备了二氧化硅壳层厚度为10、25和80 nm的三种Ag@S O2纳米粒子,合成了铕与不同比例苯甲酸根(BA)的配合物、铕与1,10-邻菲罗啉(phen)及2,2′-联吡啶(bpy)的配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为Eu(BA)nCl3-n·2H2O(n=1,2,3)、Eu(phen)Cl3·2H2O和Eu(bpy)Cl3·2H2O.配合物的荧光光谱显示,在加入Ag@Si O2纳米粒子后,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可能是由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造成的.不同硅壳厚度的Ag@Si O2纳米粒子的荧光增强顺序是25 nm80 nm10 nm,这表明二氧化硅核壳厚度约25 nm时有较强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此外,在这些复合物中,Eu(phen)Cl3·2H2O复合物的增强效果是最强的,而Eu(BA)nCl3-n·2H2O的增强效果是最弱的.在三个苯甲酸铕配合物中,Eu(BA)3·2H2O的增强效果最弱,其他两个苯甲酸铕复合物增强效果相对较好.原因可能是含氮配合物(Eu(phen)Cl3·2H2O和Eu(bpy)Cl3·2H2O)可以和Ag@SiO2更好地成键,而苯甲酸铕配合物和Ag@Si O2纳米粒子的作用相对较弱.Ag@SiO2纳米粒子有望应用于增强稀土材料的发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