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激光溅射方法合成半导体纳米线的原理、生长机理(包括金属辅助生长机理和氧化物辅助生长机理)以及影响纳米线直径和长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用激光溅射多相反应体系,以石墨为固体靶,以四氯化碳为气相和液相反应物,合成了一系列全氯代稠环芳烃化合物。分离和表征了其中的八氯萘、十氯蒽、十氯菲、十氯芘。结果表明,激光溅射这一物理方法可以做为一种有效的合成手段,通过等离子体反应得到产物。 相似文献
3.
寻找合成宏量原子团簇的新方法,以脉冲激光溅射多相反应体系,变换固体靶和气相、液相反应物的不同组成,合成得到不同产物。合成得到了全氯化多环芳烃和硅倍半氧烷。结果表明将激光溅射这一物理手段与与化学合成的反应条件相结合,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种类的原子团簇,是合成宏量团簇物质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分别以质量分数为0%,3%,20%微米尺寸的SiO2粉末与微米尺寸的Ag粉末形成混合靶材,利用脉冲激光气相蒸发-液相收集控制合成Ag及Ag-SiO2纳米复合颗粒.采用透射电镜、X光衍射、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对制备样品的形貌、组织结构及其合成机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Ag-SiO2纳米复合颗粒外观呈球形,主要粒径在15~25 nm范围,Ag-SiO2纳米复合颗粒具有比单相Ag颗粒更好的分散性;Ag-SiO2纳米复合颗粒呈混合复合结构,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纳米复合颗粒的光谱吸收峰出现了蓝移现象,SiO2复合具有调节纳米Ag颗粒光学性能的功能;液相中的乙二醇起到了原位分散纳米复合颗粒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声技术对激光气相沉积的纳米硅进行了红外光声光谱的研究,考察了红外光声谱随退火处理和外加压力的变化行为,给出了纳米硅红外吸收峰的指认和解释,讨论了固态效应对吸收峰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模板法制备了直径约100 nm的碳纳米笼(CNCs),透射电镜表征表明制备的CNCs呈空心笼状结构.利用滴涂法将CNCs直接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构建了多巴胺电化学传感器(CNCs/GCE).研究表明,CNCs/GCE对多巴胺的电化学氧化具有良好的催化性.最优实验条件下,CNCs/GCE对多巴胺检测的线性范围是8×10~(-8)~2×10~(-4)mol/L,检出限为6×10~(-9)mol/L(S/N=3).结果表明,该多巴胺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和选择性,用于实际样品多巴胺注射液中多巴胺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8.
采用液相激光烧蚀法制备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研究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生长与微结构.XRD、TEM、XPS等表征表明:此方法可在室温条件下一步获得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胶体,颗粒直径约50nm,尺寸分布窄,分散性好,从而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结合微观表征与激光诱导的瞬态等离子体分析对TiO2纳米颗粒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军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9(2):1-4
针对激光低压化学气相合成纳米微粉材料的过程建立了物理化学统一模型,其中包括气体分子动力学、化学反应热力学和流体动力学三部分.分别介绍了模型的基本假设、基本公式及主要结论.描述了反应物分子的热运动状态,提出了激光强度阈值的预测方法,给出了生成物颗粒的成核速率、生长速率和最终粒径.模型对进一步揭示纳米微粉生成过程的物理化学机制,寻找宏观工艺参量对微观合成过程及所制备纳米微粉性质的影响规律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液相激光烧蚀法制备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研究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生长与微结构.XRD、TEM、XPS等表征表明:此方法可在室温条件下一步获得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纳米颗粒胶体,颗粒直径约50nm,尺寸分布窄,分散性好,从而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结合微观表征与激光诱导的瞬态等离子体分析对TiO2纳米颗粒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热法合成碳钛复合材料,以碳钛复合材料为载体制备了钴基费-托合成催化剂.采用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原位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催化剂的费-托合成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碳改性二氧化钛可明显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由于碳的引入导致催化剂更易于还原,催化剂的分散较好,具有更高的费-托合成活性和重质烃选择性(C5+).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热法合成碳钛复合材料,以碳钛复合材料为载体制备了钴基费一托合成催化剂.采用氮气物理吸附一脱附、原位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催化剂的费.托合成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碳改性二氧化钛可明显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由于碳的引入导致催化剂更易于还原,催化剂的分散较好,具有更高的费一托合成活性和重质烃选择性(c5+). 相似文献
13.
采用喷雾催化热解法制备出负载纳米铁颗粒的碳纳米球,研究了氢气流量对其微观结构、晶体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当氢气流量为3.0L/min时,所制备的碳纳米球具有洋葱状结构,外表面不光滑,其石墨层间距为0.342nm,球体中散布着直径为几个纳米到30nm的纳米铁颗粒;当氢气流量提高到5.4L/min后,所制备的碳纳米球具有光滑的表面,其石墨层间距增大到0.360nm;随着氢气流量的增大,碳纳米球的矫顽力逐渐增大,饱和磁场强度和剩余磁场强度则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550-554
采用L-半胱氨酸辅助溶液相方法合成二硫化钼-碳纳米颗粒复合物,并利用扫描电子电镜对复合物的形貌进行表征.基于二硫化钼-碳纳米颗粒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扑热息痛的灵敏检测,利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考察了电化学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扑热息痛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100μmol/L,检出限为0.01μmol/L.而且,该方法成功地用于实际药品中扑热息痛的检测.该传感器具有选择性高、抗干扰能力强、重现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在分子动力学的基础上引入了双温度模型,对飞秒激光照射金纳米颗粒的相变传热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利用序参数法对传热过程中颗粒内部固液相变的发生进行了判别,并获取了纳米颗粒受飞秒激光照射的熔化特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大小的激光能量对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飞秒激光照射金纳米颗粒的过程中,当颗粒内部相变发生时,金原子的空间分布由面心立方规则排列逐渐变为不规则无序的松散排列,纳米颗粒内部所有区域都发生了熔化现象,不存在一个明显的固液模拟界面。随着激光的不断照射,熔化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了避免以往用酸碱刻蚀模板法制备空心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带来的安全和环保问题,提出一种高效绿色合成方法.以聚苯乙烯为模板,先将SiO2沉积在模板上,再通过煅烧去除PS模板,制备了空心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和物理吸附仪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吸收性纳米微粒靶向选定细胞后,采用短脉冲激光照射可以得到局部的定位损伤,因此光吸收性纳米微粒作为媒介可诱导可控细胞微效应.激光照射结合有金纳米微粒的细胞可以暂时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激光照射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对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和碘化丙啶的吸收量来判断细胞膜的暂时通透性和细胞的死亡率.通过实验发现,对于Karpas-299细胞,最高的转染率可以达到6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细胞的死亡率和转染率受到金纳米微粒浓度、细胞抗原蛋白和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葡萄糖为碳源,以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为表面活性剂,在碱性条件下用水合肼还原氯化铁,采用两步水热法制备Fe3 O4/C磁性纳米粒子,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 XRD)、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碳包覆纳米四氧化三铁核壳结构,其直径为300~600 nm,晶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金属银和丰导体硫化镉内米颗粒膜的合成为例,综述了纳米膜的合成方法,各种方法的特点及纳米颗粒膜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以微米级的5%Fe2O3粉末和95%TiO2粉末(以质量分数计)形成混合靶材,利用脉冲激光气相蒸发-液相收集控制合成新方法制备Fe2O3-TiO2复合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UV光谱检测等测试技术,对实验制备的样品的形貌、组织结构、光吸收性能及合成机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用气相蒸发-液相收集激光法制备的Fe2O3-TiO2纳米颗粒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约为40nm,颗粒呈链状连接趋势;Fe2O3的复合改善了TiO2纳米颗粒的磁性.对样品在800~200nm区间进行光谱分析,发现Fe2O3复合TiO2后,样品光谱发生红移,改善了TiO2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