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双酰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寻求发光性能良好的配合物,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双酰胺配体1,4-二 苯(L),并在氯仿和乙酸乙酯溶液中合成了其与硝酸钐、硝酸铕和硝酸铽的发光稀土配合物。元素分析数据表明稀土硝酸盐与配体形成的是 1 : 1 型的配合物;红外光谱显示配合物具有相似的配位结构。对配体及其配合物的荧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钐、铕和铽配合物分别呈现出Sm3+、Eu3+、Tb3+的特征发射,铕离子处于不对称中心格位,硝酸铽配合物荧光相对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首次合成丁二酸-1,10-菲啰啉稀土配合物,并运用光谱法研究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新型抗癌药物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以1,10-菲啰啉(phen)和丁二酸(SA)为配体构筑了3种稀土(La3+,Nd3+,Eu3+)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性质进行表征测试,确定其化学组成为(RE)2(SA)(phen)·2H2O(RE=La,Nd,Eu)。同时,通过光谱法探讨了这3种配合物分别与DNA作用的机理以及稀土离子种类对作用强度的影响。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可观察到较明显的吸收峰红移和较大的减色效应现象,同时,中性红(NR)荧光竞争实验发现配合物都能不同程度地猝灭NR-DNA体系的荧光。这3种配合物对DNA均具有较强的插入作用,作用强度为:La(Ⅲ)Nd(Ⅲ)Eu(Ⅲ)。计算了DNA与配合物的结合比、结合常数及一些热力学参数,得出DNA与Eu配合物、Nd配合物、La配合物的结合比分别为4∶1,2∶1和8∶1,Δr Gm0、Δr Sm0,表明这3种配合物与DNA之间的反应均能够自发进行,且作用是熵驱动的。  相似文献   

3.
用密度泛函理论,对系列钌多吡啶配合物1-3的电子结构、DNA光裂解及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计算了配合物1-3的氧化还原电势,根据配合物1-3激发态还原电势的大小,合理地解释了配合物1-3的DNA光裂解能力。其次,根据配合物1-3的电子结构性质,设计了具有较高激发态还原电势的配合物4,从理论上预测配合物4具有较强的光裂解能力。最后,用TDDFT方法,在水溶液中对配合物1-3的电子吸收光谱进行了计算和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子吸收光谱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实验上测得的较强吸收带从理论上被详细地解释,并研究了配合物的主配体对电子吸收光谱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彩霞  田靓  王娟芬 《光谱实验室》2009,26(5):1375-1377
合成了[Sm(3,4-DMOBA)3]2(3,4-DMOBA为3,4二甲基苯甲酸根)和[Dy(3,4-DMOBA)3]2两种稀土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手段对标题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  相似文献   

5.
稀土芦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稀土离子Tb3+的芦丁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Na5TbLCl7·6H2O(L=C27H29O16),同时采用噻唑蓝还原法(MTT比色法)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对HepG2肝癌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对HepG...  相似文献   

6.
以水杨酸(H2sal)和1,10-邻菲罗啉(phen)为配体,合成了3种稀土离子(RE3+)(RE=Eu、Tb、Tb/Ce)的三元配合物.通过EDTA稀土络合滴定分析与C、H、N元素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红外光谱,详细研究了配合物溶液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以稀土镝为中心离子,以苯甲酸、卤代苯甲酸及邻菲啰啉和2,2'-联吡啶为配体的五种固态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稀土络合滴定,C、H和N的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测定,推测其组成分别为Dy (BA)3(bpy)、Dy (BA)3(phen)、Dy(ClBA)3(phen)(EtOH)、Dy(BrBA)3(phen)(EtOH)和Dy(IBA)3(phen)(EtOH)(BA=苯甲酸根,bpy=2,2'-联吡啶,phen=邻菲啰啉,ClBA=对氯苯甲酸,BrBA=对溴苯甲酸,IBA=对碘苯甲酸);苯甲酸羧基氧、邻菲啰啉和2,2'-联吡啶的氮原子与镝离子配位。配合物都具有较强的荧光,卤代苯甲酸配合物呈现规律发光,对氯苯甲酸-邻菲啰啉-镝配合物的发光效果较其它两种配合物强,对溴苯甲酸配合物又强于对碘苯甲酸配合物;苯甲酸-邻菲啰啉-镝配合物荧光强于苯甲酸-2,2'-联吡啶-镝配合物。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重稀土高氯酸盐甲基苯甲酰甲基亚砜配合物RE(ClO4)3·L5·C2H5OH(RE=Gd,Tb,Dy,Tm,Yb;L=C6H5COCH2SOCH3).经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及热重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IR谱、1H NMR及铽配合物的磷光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根据荧光发射光谱数据计算了铽配合物的各能级值.  相似文献   

9.
用密度泛函理论,对系列钌多吡啶配合物1-3的电子结构、DNA光裂解及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计算了配合物1-3的氧化还原电势,根据配合物1-3激发态还原电势的大小,合理地解释了配合物1-3的DNA光裂解能力.其次,根据配合物1-3的电子结构性质,设计了具有较高激发态还原电势的配合物4,从理论上预测配合物4具有较强的光裂解能力.最后,用TDDFT方法,在水溶液中对配合物1-3的电子吸收光谱进行了计算和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子吸收光谱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实验上测得的较强吸收带从理论上被详细地解释,并研究了配合物的主配体对电子吸收光谱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主动发光、视角广、对比度高等显著特点。稀土有机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目前备受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以水杨醛和苯甲酸衍生物为原料,经酯化、肼化及希夫碱缩合合成了水杨醛对甲氧基苯甲酰腙(1-H2L)、水杨醛对甲基苯甲酰腙(2-H2L)、水杨醛对溴基苯甲酰腙(3-H2L) 3种配体,以Pr(NO3)3为原料,合成了水杨醛酰腙系列镨稀土配合物,经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分析手段对该类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配体在3 136~3 141 cm-1出现羟基ν(OH)伸缩振动峰,在配合物的红外光谱中消失,配合物在3 330~3 368 cm-1之间的吸收峰归属为结晶的H2O的ν(O-H)羟基弯曲振动吸收峰,配合物在与配体对应的3 140 cm-1均不出现羟基吸收峰,三种配体及配合物的吸收波形相似,反映出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基本一致,但配体与配合物的吸收波峰相差较大,据此可推测配体已经配位。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该类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并讨论了配体取代基的变化对荧光强度的影响。配体分别在352,369,365和417 nm波长监测下,于517 nm处出现发射峰。其中3-H2L的荧光强度最高。配合物均在470 nm的蓝光激发下,分别于608和617 nm出现镨的电偶极跃迁特征发射峰,归属于3P03F2跃迁。配合物均可被470 nm蓝光激发,在608~617 nm处有较好的红光发射,该类荧光粉有望应用于OLED上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合成了NdL3·2H2O(L=3-甲氧基苯甲酸,邻氯苯氧乙酸)固体配合物.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TG-DTA、IR、UV等测定与表征.初步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新的Eu(C8H7O3)3·C12H8N2·H2O配合物.并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UV、1H NMR等表征,初步确定配体3-甲氧基苯甲酸以桥式双齿形式和Eu(Ⅲ)配位.  相似文献   

13.
镧(Ⅲ)-邻氯苯氧乙酸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邻氯苯氧乙酸(HL)为配体,合成了与稀土La3+离子的二元固体配合物LaL3H2O。并对该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UV、TG-DTA、1HNMR等的测试分析。该配合物属螯合双齿配位。  相似文献   

14.
The complex of silver (I) with the reagent 3-methyl-1, 2-cyclopentanodione dithiosemicarbazone, 3-Me-CPDT, has been studied spectrophotometrically. Few properties of the complex such as its composition, stability, and free energy of formation have been determined. A sensitive method of analysis for silver in aqueous solutions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pectrophotometric measurement of the absorption of the Ag-3-Me-CPDT complex.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applying this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g(I) have been determined. These conditions include the standing time, pH, wavelength, and the effect of interfering ions.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种未见报道的铜(Ⅱ)-苏氨酸-邻菲咯啉配合物。根据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并以电子吸收光谱法及溴化乙锭(EB)荧光分析法研究了此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此种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其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明显红移,并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同时,配合物也能较大程度地猝灭EB-DNA体系的荧光,表明此种配合物与DNA存在很明显的插入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1,10-phenanthroline-based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has been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for the recognition of urea and 1,3-dimethyl urea in CH3CN. Interactions of this compound with urea and 1,3-dimethyl urea are studied with UV-visible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ic methods. 1,10-phenanthroline was found to be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urea from 1,3-dimethyl urea. The formation of a highly stable hydrogen bonded complex between 1,10-phenanthroline and urea was confirmed by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稀土镧 (La)与 2 ,2 联吡啶 (dpy) ,1,10 邻菲咯啉 ( phen)的混配物 ,并进行了红外和热分析的表征 ,证实了其混配物的结构为La(dpy) ( phen)Cl3 。并对其与DNA作用的紫外 可见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作了初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混配物的吸收峰随着DNA的加入而发生减色效应 ,而DNA浓度继续增高 ,吸收峰又增高 ,说明此混配物与DNA先是嵌入结合 ,而后伴随有静电结合。而此混配物在 4 70nm处的共振光散射峰随着DNA的加入增强 ,则表明混配物在DNA分子表面进行长距离自组装。研究证明所合成的配合物能够与DNA作用 ,可作为DNA的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8.
镧系离子(Eu3+,Tb3+)氧氟沙星配合物的合成和光谱表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报道了镧系离子Eu3 + ,Tb3 + 同喹诺酮羧酸类衍生物氧氟沙星形成配合物的合成。用元素分析法和ICP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Ln(oflo) 3 Cl3 ·8H2 O。红外光谱表明氧氟沙星配体羧基同中心离子发生螯合 ,并可能与邻位羰基形成六元环稳定结构。荧光光谱表明 ,Eu配合物具有很宽的激发谱带 (2 0 0~ 45 0nm) ,明显区别于其他羧酸类的稀土配合物 ;中心离子Eu3 + 发射谱位于 5 79 0nm(5D0 7F0 ) ,5 92 2nm(5D0 7F1) ,6 12 2nm(5D0 7F2 ) ;而Tb3 + 配合物则同时有配体和中心离子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3-氨基-5-巯基-1,2,4-三唑与Ag(I)的配位特点.计算结果显示,ad-L配体配位能力显著高于中性配体L,其中SN配位模式稳定化能高于中性配体约443.8kJ/mol,且N2模式稳定化能高于中性配体约336.8 kJ/mol;而p-L配体相互作用能和稳定化能均为负值.自然键轨道(NBO)分析显示配体与Ag(I)间存在较强轨道作用.静电势分析发现,L配体最负静电势出现在N1、N2原子周围,因此N1、N2位点更易与Ag(I)配位; ad-L配体静电势为负,因此与Ag(I)作用增强,而质子化的配体p-L静电势为正,因此不易与Ag(I)配位.  相似文献   

20.
A novel complex of Eu(III) with bicoordination ligand: 4,4′-bis[2-(2′-pyridyl) benzimidazol-yl]-biphenyl (Bmbp) has been synthesized. The structure of the lig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1H NMR, FT-IR and UV-vis; Eu(III) complex 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 UV-vis, elemental analysis,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and gel-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 The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V-vis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lex contain more than one Eu(III) ion, the emission at 614 nm from the 5D07F2 electronic dipole transition is large enhanced, and the complex is excellent energy transfer from ligand to Eu3+in the solid state. Thermal property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show that it has a good thermal 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