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吲哚二碳菁染料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五种N-烷基吲哚二碳菁染料,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及红外光谱确证了化合物结构。测定了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和溶解度,讨论了溶解度、熔点与染料分子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N—苄基吲哚三碳菁染料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5种N-苄基吲哚三碳菁染料,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确证了其结构,并研究了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光稳定性及溶解度。结果表明,染料溶液和膜的最大吸收波长均为780 ̄830nm;染料在二氯乙烷中的溶解度大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氮原子上苄基的吲入极大地改变了染料的光稳定性(与HITCI比较)。  相似文献   

3.
新型吲哚碳菁染料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志飞  彭必先 《有机化学》1998,18(5):414-418
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合成了14个二碳菁和三碳菁染料,其中大多数是新化合物,同时研究了染料的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N-苄基吲哚三碳菁染料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5种N-苄基吲哚三碳菁染料,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确证了其结构,并研究了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光稳定性及溶解度。结果表明,染料溶液和膜的最大吸收波长均为780~830nm;染料在二氯乙烷中的溶解度大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氮原子上苄基的引入极大地改进了染料的光稳定性(与HITCI比较).  相似文献   

5.
李群  彭必先 《有机化学》1995,15(3):275-279
将(未)确定的1-(3'-磺酸丙基)2,3,3-三甲基吲哚啉内盐与原乙酸三乙酯在吡啶或酸酐中回流合成了五个氮原子上带有磺酸丙基的取代吲哚碳菁染料. 这些染料和杂环氮原子上带有烷基取代的吲哚碳菁相比, 它们具有较高的熔点, 在极性溶剂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这些染料的最大吸收值在540~580nm之间, 并具有较高的消光系数(1~2×10^5L·mol·cm^-^1) .  相似文献   

6.
李群  彭必先 《有机化学》1994,14(4):402-404
在吡啶中, 吲哚啉碘盐与原乙酸三乙酯缩合合成了一些新的吲哚碳菁染料.根据紫外-可见光谱, 荧光光谱讨论了它们的取代基和光谱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合成三种含镍配合物阴离子的吲哚三碳菁染料,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确定其结构,同时研究了电子吸收光谱、溶解度及光稳定性。结果表明,镍配合物负离子引入,染料的稳定性有所改进,但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吲哚菁绿(ICG)是一种阳离子型花菁类染料,具有毒性低、亲和力高、荧光发射位于近红外区等优点.因此,作为一种可临床使用的近红外有机荧光染料,其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疾病诊断等领域.本文从吲哚菁绿的临床应用和肿瘤诊断治疗展开论述,通过实例全面介绍ICG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9.
以2,3,3-三甲基-3H吲哚与四氢呋喃甲基溴为原料,制得季铵盐(B); B与2-氯-3-羟次甲基环己烯醛反应合成了以呋喃环为侧链的新型吲哚七甲川菁染料(HI-6),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表征。以吲哚箐绿(ICG)为对照,进行了荷瘤小鼠体内/体外的光声成像评价。结果表明:HI-6的最大吸收波长为776 nm,发射波长为819 nm。 HI-6在体外和体内的光声强度均远高于ICG,且在肿瘤部位有一定聚集性。  相似文献   

10.
以抗癌药5-氟尿嘧啶和近红外荧光探针IR780和IR783为原料,经取代、乙酸化和酰胺化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的双效抗肿瘤药物5-FU-780和5-FU-783,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IR和HR-MS表征。  相似文献   

11.
宋波  于浩  刘翠翠  马文辉  彭孝军 《化学学报》2010,68(24):2569-2573
以吲哚啉季铵盐为原料, 分别采用两步法和固相法合成了3种水溶性不对称吲哚方酸菁染料. 两步法为将不同N-烷基取代的2,3,3-三甲基-3H-吲哚-5-磺酸季铵盐与方酸反应, 再与另一种吲哚啉季铵盐反应制备不对称菁染料. 固相法是用对氨基苯甲酸做桥连物, 将方酸化学键连到高分子固相载体聚乙二醇上, 然后与吲哚啉季铵盐杂环母核缩合制得带有固相高分子载体的半菁, 再与另一吲哚啉季铵盐杂环母核反应切掉载体, 合成不对称菁染料. 产品用C-18反相柱进行分离提纯,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试了产品的光谱性能. 比较而言, 固相法合成不对称染料效果更好, 产率接近传统两步法的二倍, 是一种更适合的合成水溶性不对称吲哚方酸菁染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七甲川花菁染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俞开潮  金玲  程红 《合成化学》2004,12(1):38-42,68
近红外七甲川花菁染料作为功能染料不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七甲川花菁染料的结构、合成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23篇。  相似文献   

13.
Two novel water‐soluble indocyanine dyes were synthesized.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by 1H NMR, IR, MS and UV‐vis techniques. The absorptions of the prepared dyes in different solvents were measured. Two dyes exhibited negative solvatochromism, with a blue shift of the absorption and an emission maximum in (bovine serum albumin) protonic solvent relative to non protonic solvent. The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the dyes in both free state and BSA were investigated.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for the Dye2 was observed in the presence of BSA. Dye2 could be proposed as fluorescent dyes for BSA detec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4种含有不同N位取代基的对称吲哚方酸菁染料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曲拉通(TX-100)水溶液中的光降解行为,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染料分子具有保护作用,其影响大小为CTAB>TX-100>SDS,分子中有羧基的染料受影响程度最大。在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染料光降解程度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形成胶束后,染料的光降解程度则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菁染料双亲性的提高有利于自身抗肿瘤活性的提升。 探索了三甲川吲哚菁染料(Cy3)转化为多功能小分子化疗药物的可行性。 通过向吲哚环“N”上引入聚乙二醇(PEG)醚链,设计合成了两种双亲性三甲川吲哚菁染料:Cy3-DIPEG和Cy3-SO3-DIPEG。 二者产率约40%,其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和MS表征。 光谱测试表明Cy3-DIPEG和Cy3-SO3-DIPEG在水中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在570 nm左右,荧光量子产率(Ф)分别为0.06和0.13。 采用噻唑蓝(MTT)法测试了两种染料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和HCT-116)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通过亚细胞器定位实验初探其机制。 结果表明,Cy3-DIPEG能穿过肿瘤细胞膜蓄积在线粒体内,显著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但Cy3-SO3-DIPEG无法进入肿瘤细胞内,无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荧光标记染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祥宇  宋健  冯荣秀 《化学通报》2003,66(9):615-621
荧光标记染料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基因芯片的研究开发使荧光染料应用于药理研究、药物毒性、药物靶标研究、医学诊断等领域。本文对荧光素、若丹明、菁染料等核酸及蛋白质分析检测用荧光标记染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新型水溶性荧光标示剂吲哚方酸菁染料的合成及光谱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方酸与不同的N烷基取代吲哚啉季铵盐缩合制备了一系列对称的水溶性方酸菁染料.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对合成的染料结构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结果表明, 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 染料的吸收光谱发生蓝移, 表现为负向溶剂化效应, 在极性溶剂中的荧光量子产率比在水中的大. 考察了N位取代基对染料水溶液光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吲哚环N原子上引入较大的苄基有助于提高光稳定性, 且随着苄基上取代基吸电子能力的增强, 染料的光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方酸菁染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酸菁作为一种重要的菁类染料,由于它在可见-近红外区有强烈的吸收和发射性质,以及良好的光热稳定性,使它在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太阳能电池制作技术的成熟,方酸菁将在这一领域继续得到快速发展.综述了近年来方酸菁染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本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从机理角度着重讨论了染料分子结构等因素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有机染料敏化剂分子设计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多吡啶钌配合物、胺类染料、卟啉和酞菁类染料分子设计方面影响其光电转化效率的因素研究及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