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王葆仁先生,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家,1986年9月逝世.  相似文献   

2.
正屈指算来,已经有31个年头了。那是在1984的北京的初秋,两个普通的年轻人风尘仆仆、满怀憧憬地迈进了中国化学研究的最高学府——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成为了高分子化学教授江英彦先生的研究生。这段珍贵的经历也永远改变了我们后来的人生道路。先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睿智且温和,温文尔雅。话语不多,却句句渗透着先生的治学和科研理念,满怀对我们的关怀与期望。以致后来每每想起先生,由衷的敬意发自心底,绵绵不绝。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26日上午,我们有幸在沈致隆教授(原北京工商大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现任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的引见下,在北京海淀寓所见到了鹤发童颜,年已79岁的著名高分子化学家———胡亚东先生。他曾多年任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四川大学教授徐僖先生,因病于2013年2月16日在成都逝世,享年93岁。徐僖先生自《化学研究与应用》创刊之日起就受聘为本刊顾问,对本刊的发展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5.
冯新德 《化学通报》1999,(10):1-6,57
简要叙述我国近20年来在高分子化学研究领域中的自由基聚合、光诱导聚合、Ziegler Natta聚合和茂金属聚烯烃、环醚、枘酯等开环聚合、缩聚反应合成PEEK和耐热性杂环高分子含氟高分子、生物医学高分子、导电高分子、液晶高分子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褚德萤 《大学化学》2002,17(6):57-60
一个人的一生总会受到一个或几个人的特别影响。 1 957年考进北京大学化学系后 ,第一门课普通化学讲课老师就是傅鹰先生。以后 ,又受到以傅鹰、黄子卿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的教诲和熏陶 ,逐渐把少年时代“向科学进军”的梦想变成了脚踏实地的奋斗。当时北大校长马寅初先生非常看重基础课 ,所有的基础课都请最优秀最有经验的教师讲授 ,各门课的辅导老师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年轻教员。1 963年毕业 ,正值黄先生和傅先生共同领导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研究室正式成立 ,我留在该研究室跟黄子卿先生…  相似文献   

7.
前言     
《高分子通报》2005,(4):i0002-i0002
值此纪念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成立50周年之际,为了回顾50年来我国高分子学者的研究成就,我们特邀请了部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有关专家,请他们就所获奖项的研究内容、背景、主要的结果和创新点、成果的意义和影响及其进展撰写综述论文。现将收到的16篇论文汇编(集)成此《纪念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成立50周年专集》,献给全国高分子界的同仁们。一本小小的专集显然不能包含全部重要的成果,只是希望这些点点滴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年来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功能高分子材料课堂教学过程涉及到大量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教学中如果能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知识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核心问题即"分子设计、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巧妙地衔接,紧密地结合,并有效地加以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与学习兴趣,还可以加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本文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功能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之间的联系以及后者对前者的辅助教学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实施全面化学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安邦教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 ,毕生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先生长期从事化学基础课教学 ,由于其讲课丰富、生动形象 ,在解放前已名誉金陵 ,所著“无机化学教程”仍为经典之作 ,文革以后先生年事已高 ,致力于培养中青年教师。在此期间先生力主改革 ,对教学思想发表了许多精辟之言。早在 6 0年代 ,先生就提创启发式教学 ,著有“启发式八则”一文。他一贯重视实验教学 ,明确反对“抓方配药”式的实验教学 ,大力提倡加强实验室建设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使学生做实验如同化学家做研究一样 ;为此先生用自己的科研奖金在我院设立“戴安邦实验奖” ;特别是他提出的“全面化学教育”的思想在我院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起到指导作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 1 991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地方案的制定和实施”97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并于 1 99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中期评估中获得优秀基地的称号 ,  1 999年又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基地挂牌验收。在戴安邦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将本院十年来的人才培养及基地建设的成果作一总结 ,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相似文献   

10.
Frey  H 郑平 《高分子通报》1997,(4):249-257
1聚合反应1996年在聚合物合成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在“TrendsinPolymerChemistry1995”中所述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和过渡金属催化聚合技术的优化。运用“活性”自由基聚合技术,即基于活性和休眠链端的交替反应,能够合成广范围的嵌段共聚物结构。这个范畴内可以看到两个主要方向:一方面是增加对非期望副反应的了解以及动力学对优化反应的贡献;另一方面用可控的自由基聚合,从商业上易得的单体合成过去从未得到过的聚合物。有若干综述一[1]论证了以氮氧化合物为基础的有控自由基聚合的进展,如TEMP…  相似文献   

11.
何天白  王佛松 《化学通报》1999,(10):23-28,62
回顾了高分子合成化学方法和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史,结合高分子化学的研究现状,展望了21世纪的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王佛松 《中国科学B辑》2009,39(12):1674-1674
《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一书,共收入高分子科学方面的难题20条,涉及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等诸多方面,从探究难题的角度反映了高分子科学的前沿和热点.读罢该书,受益非浅,深感其不失为一部内容丰富且颇有新意的书.  相似文献   

13.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和化学反应的一门科学,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非高分子专业的选修课。本文针对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非高分子专业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从如何上第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取舍、课外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等方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提高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序言     
正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高分子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1952年,冯新德先生即在北京大学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1953年,开始招收高分子化学研究生;1955年,首届高分子专业本科学生毕业;1958年,成立高分子化学教研室。1996年,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2007年8月成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3年9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第一次评估。2014年5月,北京大学批准建立"北京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中心"。该中心是北京大学校内实行特殊机制的跨院系实体机  相似文献   

15.
冯新德 《高分子通报》1990,(2):76-85,70
高分子化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从30年代开始兴起以来,仅仅经过20多年到了50年代已经形成蓬勃发展的高分子工业,对整个化学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与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关系极大。其特点是,它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基础科学。  相似文献   

16.
开展了高分子化学实验微型化的研究工作。研制成功了MPC 3型微型高分子化学实验装置 ,研究设计了可操作性较强的微型高分子化学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17.
“反应性及功能性高分子”一书将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该书由南开大学高分子所张政朴教授任主编 ,并邀请国内著名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全书共分 6章 ,反映了国内外反应性及功能性高分子近期的最新发展。各章内容具体介绍如下 :第 1章 固相合成固相合成是上世纪自然科学最具影响的研究成果之一 ,其发明人Merrifield教授于 1 984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经过最近 2 0年全世界在该研究领域的化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固相合成技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 ,使用该技术几乎可以毫无障碍的合成结构非常复杂的天然化合物和药物。本…  相似文献   

18.
《高分子学报》2007,(11):I0001-I0002
王葆仁先生,字爱予,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化学系。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高分子化学展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于21世纪高分子科学的展望大致如下:21世纪的特征是能源、材料和环保与健康(或称绿色)。作为材料领域中极其重要的部分,21世纪对高分子材料在质量方面都有要求,大致可分二个方面同是通过控制聚合而得均匀高分子,其分子量概念不再是各种长短不齐高分子链的平均分子量;二是绿色高分子与绿色反应,前者主要是指生物高分子,对环境稳定高分子则将进行回收与重复使用;所谓绿色反应指所有高分子与相应单体的合成方法都必须  相似文献   

20.
Rheological measurement has been a preferred approach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phase behaviors for multi-component/multi-phase polymer systems, due to its sensitive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structure for these heterogeneous polymers. In the present article, recent progresses in the studies on rheology for heterogeneous polymer systems including phase-separated polymeric blends and block copolymers are reviewed, mainly depending on the results by the authors' research group. By means of rheological measurements, not only some new fingerprints responsible for the evolution of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concerning these polymer systems are obtained, also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for design and preparation of novel polymeric structural materials and functional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