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章教学的基本精神,根据我们对教学大纲的体会,有下列几点: 1.本章教材,和前一章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本章内各类化合物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如:醇被氧化生成醛,醛再被氧化生成酸,醇和酸相互作用生成酯。所以在讲解各类烃的衍生物时,必须有系统地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说明自然界物质间密切的关系。 2.有机化合物是按照它们的化学特性分类的,这些特性是由于分子中的某种结构、官能团的存在而产生的。当我们了解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时,可以说基本上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所以这一章在整个有机化学部分中是主要的一章。通过本章教材的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分子中原子或基的相互影响。本章共分14课时,包括1课时的复习和1课时的测验,分配情形参看教学大纲。第一课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基和官能团醇类本课目的: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是根据分子结构和官能团分类的。重点说明有机化合物主要的两大类——链状化合物的环状化合物;说明基和官能团的区别,并解释醇类含有羟基(OH)官能  相似文献   

2.
本刊是本着“教学改革应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中心,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来工作的。但由于目前还有一部分地区的读者需要介绍一些教学法方面的经验,因此,在本年内适当的结合高初中的教学进度,组织了北京市的一些中学老师们发挥他们的集体力量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这些教案并不是完整无缺的,只能作为参考资料。希望同志们多提意见,以便改进。  相似文献   

3.
第九课氯化物、漂白粉本课目的:使学生认识氯化物和漂白粉的性质及用途。在检查学生知识以後,讲解氯化物。向学生提问并讨论氯化物的制法,作出给论:金属与气直接化合、金属及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与盐酸作用,易挥发性酸生成的盐与盐酸作用、盐与氯化物的复分解作用,都能生成氯化物。写出方程式。其次讨论氯化物的性质,并加以提示,作出结论:溶性氯化物与浓硫酸作用生氯化氢,被氧化或电解生氯,与硝酸银作用生白色氯化银沉淀不溶於  相似文献   

4.
烃类是组成和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它是有机化学的基础,所有其他有机物可以认为是它的衍生物,可用各种变化从烃制取出来。因此把烃类作为有机化合物自然分类和有机物命名的基础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科书,本章的教学目的是: (1)在上一章“金属的通性”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碱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原子结构,并认识碱金属的所以表现强的金属性是因为原子容易失去價电子。 (2)使学生认识碱金属中纳和钾的物性与化性,并了解纳和钾在自然界里的存在、制法及其用途。 (3)使学生了解纳和钾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的制  相似文献   

6.
本章教学重点:1,用原子分子论的观点解释氧和硫的同素异性体。2,使学生认识硫酸在工业上的重要性,并了解基本化学工业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3,使学生了解硫化氢,二氧化硫与硫酸的性质,制法和用途。讲授这些具体材料应以性质为中心,加强与制法用途的互相联系。在本章教学中用直观教具和实验紧密的配合课堂教学。据两年来的实际经验这样作确实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对实验的熟练技巧。但比较复杂的实验还应当采取单一课的形式进行实验。前章已把第七类卤素全面的加以讲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同族元素性质的互相类似和依次递变  相似文献   

7.
第四课什么是燃烧燃烧的条件一、本课目的:使学生知道燃烧的意义,并使学生了解温度和空气中的氧在可燃性物质燃烧时所起的作用。二、检查学生知识:(1)在自然界分布最广的是哪种碳酸盐?(2)一氧化碳有什么主要用途?(3)哪类反应叫化合反应?那类反应叫分解反应?(4)碳和硫各在氧中燃烧有什么相似现象(生光和热)?生成什么物质(氧化物)? 三、讲新课: 1.教师结合上面的提高,叫学生回想氧气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化学通报1954年1月号“卷首语”的报导,“高中化学新课本的教学法”的编出,对于改进中学化学的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重大的成绩,应当是肯定的,我想也是中学化学教师们公认的。我感到“高中化学新课本的教学法”能够结合高中一年级化学教学进度,系统地、完整地编出,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按教材的繁简、轻重,在时间上作了具体的安排,并且在演示、实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段落复习等的内容上,都明确的写  相似文献   

9.
第十一课氮在自然界的循环氮肥的重要本课目的:使学生认识氮在自然界的循环及氮肥的重要性。检查学生知识:1.说出四种常见的硝酸盐,写出它们的分子式,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2.说出硝酸盐的一般特性。3.黑火药中钾硝石起什么作用?用硝酸钠代替它行不行?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本章教学任务本章教学任务,通过本章讲授内容,首先使学生明了碳水化物这一名词为什么不大妥常?现在叫它醣类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它与烃类有什么相互的关系?再使学生认识单醣、贰醣和多醣是根据什么原则而分类的。它们在植物体中怎样生成的?怎样利用酶的作用血互相转变?并指出化学家将来的重大任务是怎样使二氧化碳与水直接作用来制成多醣,以解决将来的民食问题。关于此点季米里亚捷夫已经为我们开辟了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前一章“无机物的分类”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溶液对於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和物质的溶解或不溶解的各种现象。因此根据这个基础和在初中所学过的溶液知识在讲元素自然分类以前,给予学生关於溶液的系统知识是能够为以后研究与溶液有密切联系的许多化学过程打好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本章教材在讲授时,应多与学生日常生活知识加以联系。本章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碳及含碳化合物的性质、生成与用途的部分,一为燃烧及火焰与燃料之研究。根据教学大纲,本章教材可分十课时进行。讲授次序,与课本的节目不同,除已精简者之外,讲授程序如后:第一课Ⅰ.碳第七节自然界里的碳第八节碳的用途第二课第四节二氧化碳和碳酸第三课第五节碳酸盐第六节一氧化碳第四课Ⅱ.燃烧第一节什么是燃烧第二节燃烧的条件第五课第二节燃烧的条件(续)  相似文献   

13.
徐英弢 《化学教育》1982,3(2):35-37
高锰酸钾与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反应,一直是中学教师感到复杂的问题。因为教材中涉及到的高锰酸钾与烯、炔、烷基苯的反应,均未提及化学反应方程式。而高锰酸钾与某些烃的衍生物的反应,又常常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资料多用[O]的形式来表示高锰酸钾的氧化作用。这就给教师教学与备课带来一定困难。笔者对高锰酸钾与常见的有机物的氧化反应进行了探讨、整理和必要的实验。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在其分子结构的重复单元中有-NH2和-OH,因而对金属离子有较好地吸附和配位能力。本文较全面的综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简述了它们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结构及吸附机理。其中下篇主要讲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后的结构以及吸附机理,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本章教学的基本任务,根据我们体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考虑高二学生的知识范围,拟订下列几点:1)有重点地和深入阐明有关生产程序的基本科学原理。着重讲解氨和硝酸的工业制法,向学生介绍:甲、使用的原料和生产进行的各个阶段;乙、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掌握可逆反应的条件,如增加反应物质的浓度、温度和压力的利用,催化剂的利用等;丙、连续生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体会本章的教学目的有下列几点:(1)使学生了解碳的各种同素异性体及碳在自然界的存在,并认识碳对国民经济的重大意义。(2)使学生了解碳的氢化物—甲烷的制法与性质,知道甲烷是最简单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同时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意义,为下一章学习有机化合物准备条件。(3)使学生了解碳的氧化物的制法、性质与用途,并认识碳酸盐的性质、存在与应用。(4)通过碳与卤族元素、氧族元素及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质和化合价的比较,打好学习门捷列夫周期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第十一课二氧化硫本课目的:使学生瞭解二氧化硫的制法、性质及用途。检查学生知识以後,让学生回忆在氧中或在空气中燃硫产生什麽臭味的气体,然後指导学生在试管中加少许亚硫酸钠及硫酸,注意所产生气体的臭味。再让学生用一小块黄铁矿放在铁片上加热,注意火焰的颜色及臭味。教师作出关于二氧化硫制法的结论:①燃硫②亚硫酸盐加硫酸,③燃烧黄铁矿。当提出每一种制法时,就可指定一学生完成反  相似文献   

18.
孟宪昌 《化学教育》1990,11(5):48-49
中学所涉及到的含氧有机化合物,绝大部分是饱和烃的一元取代含氧化合物,有醇、酚、醛、酮、狡酸和酪。通常判断它们的类别要根据题中给出的该化合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化学通报自1955年1月号起,连续发表了高中化学“烃”以及其他有机化合物的教学法。编者说:“目前还有一部分地区的读者需要介绍一些教学法方面的经验”。我想这不仅是部分地区的读者需要,它对各地区的许多读者、特刖是刚刚走上教学岗位上的化学教师们更是需要的;它能帮助读者进行了课时的分配,指示了教材的重点,提出了政治思想教育的贯彻;这说明它具备着很多优点,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的地方;愿意提出来,供今后编写教学法的同志们参考。不正确的地方,希望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情境化作业设计的研究。界定了情境化作业的意涵,简述了高中化学情境化作业的使用现状。明确高中化学情境化作业的设计依据,阐述4条设计原则,提出6步设计流程。以“烃的衍生物”内容为载体设计作业案例,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