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运用荧光光谱、激光闪光光解(LFP)和分子对接等技术研究了8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嘧啶衍生物(PDs,其中PDs A 5-FU为成药,PDs B-H为实验室自制)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和激光闪光光解技术分析了PDs对HSA的荧光猝灭机制,PDs A和B为静态猝灭,PDs G和H为动态猝灭.用双倒数曲线法得出5种PDs与H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在测定条件下5种PDs与载体结合位点数均为1,且均以弱结合力结合,通过热力学参数ΔH,ΔS和ΔG推测出PDs B,C和E与H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PDs A和D与HSA之间的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分子对接结果与其一致.根据F9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FRET)分析了HSA和PDs之间的结合距离(r),其结果均小于4 nm,符合能量转移理论.进一步利用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和圆二色光谱考察了PDs与HSA结合过程中HSA空间构象的变化,结果显示,仅PDs A和C对HSA的芳香族氨基酸周围的疏水性略有增强作用.体外实验结果表明,HSA可以作为优良的载体来运输和储存PDs A~E,这为嘧啶衍生物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申炳俊  柳婷婷 《分析化学》2020,(10):1383-1391
胡桃醌(Jug)是民间抗癌验方青龙衣的主要活性物质之一,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理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利用内源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以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Jug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作用机理。荧光光谱结果表明,Jug能有效猝灭HSA内源荧光,猝灭机制属静态猝灭,通过Lineweaver-Burk方程求得两者间结合常数(KA)为3.72×102 L/mol (310 K),结合位点数(n)约为1。根据Van′t Hoff定律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ΔH=-142.07 kJ/mol和ΔS=-409.08 J/(mol·K))表明,Jug与H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9rster′s能量转移定律,确定Jug与HSA结合距离为2.61 nm。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研究发现,Jug对HSA二级结构有轻微影响,使酪氨酸(Tyr)残基周围微环境疏水性增加。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表明,Jug通过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与HSA的亚域ⅢA中氨基酸残基进行作用。本研...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利福布汀(RB)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RB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 作用机制是静态猝灭与动态猝灭的结合. 其结合常数(Ka)在106数量级, 说明RB和HSA有很强的结合. 此外, 探讨了金属离子(Cu2+, Zn2+, Mg2+ 和Ca2+)对RB与HSA结合常数的影响. 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数据表明, RB可导致HSA的构象改变.  相似文献   

4.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结合紫外光谱和分子对接模型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的键合作用。腺苷有较强的能力猝灭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且根据Stern-Volmer方程判断出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本文运用相应的荧光值和Vant’Hoff热力学方程求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以及一些热力学参数,如焓变(ΔH)和熵变(ΔS)。结果表明:键合过程中疏水作用力对新化合物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这与分子对接模型方法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另外还研究了常见离子对结合常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实时动态研究了8种典型多溴联苯醚(PBDE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通过分子对接模拟研究了PBDEs与HSA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探讨了不同PBDEs与蛋白的结合模式及作用力.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 PBDEs中溴原子的个数和取代位置对相互作用有规律性的影响.溴原子通过改变PBDEs分子与HSA作用过程中的解离速率来影响其亲和力,溴原子个数越多, PBDEs与HSA作用的亲和力越强;而取代基位置则影响PBDEs与HSA作用结合速率的快慢,同分异构体中间位取代溴的亲和力大于邻位取代溴.分子对接结果显示, 8种PBDEs主要结合于HSA的Site I位点,但结合位点周边氨基酸残基类型的差异影响了结合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对结合能的贡献远大于静电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抗癌药物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发现,在298 K和308 K,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常数分别为5.28×105L/mol和6.14×105L/mol,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到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热力学函数说明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红外光谱表明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硫及氮原子形成键合作用。结合AutoDock 4.2分子对接软件模拟研究了二者的键合模式和键合机制,表明甲氨蝶呤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黄腐酸与HSA的相互作用,黄腐酸对HSA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计算了黄腐酸与HSA作用的结合常数(Ka=1.2×107L/mol)、结合位点数(n=1.45)及结合距离(r0=2.92 nm)。黄腐酸与HSA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并发生了分子内非辐射能量转移,能量从HSA向黄腐酸转移。同时,通过圆二色谱探讨了黄腐酸对HSA构象的影响,HSA与黄腐酸结合后引起了HSA肽链收缩,改变了HSA的二级结构,使HSA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8.
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MEHP)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光谱学数据显示,MEHP诱导HSA内源荧光猝灭是因为两者间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并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常数表明范德华力或氢键为MEHP与HSA结合的主要驱动力;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证实MEHP改变了HSA的构象;同步荧光光谱和位点实验表明,MEHP在位点Ⅰ与HSA结合。根据光谱学的研究结果,采用分子对接技术模拟MEHP与HSA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与光谱学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吡喃并[3,2-c]吡啶-5-酮衍生物-2-氨基-7-甲基-3-氰基-4-(4-甲苯)-吡喃并[3,2-c]吡啶-5-酮(AM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探讨了AMP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不同温度下的Stern-Volmer曲线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该衍生物主要以静态猝灭的方式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热力学参数表明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力。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这一衍生物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分子对接表明,该衍生物可能位于白蛋白的疏水腔IIA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多种光谱方法并结合分子对接研究了萘酰亚胺衍生物(XYF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测试了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荧光和吸收光谱,以及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发现两者之间主要通过静电作用相互结合,XYFS对BSA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进一步研究了体系的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随着体系中XYFS浓度的逐渐增大,BSA构象发生了明显变化,其疏水性氨基酸残基逐渐裸露,且BSA的α-螺旋含量增加。分子对接模拟表明XYFS与BSA在SiteⅠ位结合,XYFS与BSA中的精氨酸残基有静电相互作用力。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萘酰亚胺衍生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理及结合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陈丹丹  邹嘉佳  杜传荣  罗轩  林翠梧 《化学通报》2016,79(7):623-629,644
以L-酪氨酸为原料,分别与邻甲氧基肉桂酸和间甲氧基肉桂酸进行了酰胺化反应,合成了两种L-酪氨酸衍生物(E)-3-(4'-羟基苯基)-2-[3″-(2-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基]丙酸(I)和(E)-3-(4'-羟基苯基)-2-[3″-(3-甲氧基苯基)丙烯酰胺基]丙酸(II),运用ESI-MS、1H NMR、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确认。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合Auto Dock分子对接方法,研究了化合物I和II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I和II对HSA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过程中伴随着非辐射能量转移。化合物I和II主要通过疏水作用与HSA的结合,结合过程是自发的。Auto Dock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I和II与HSA之间主要是疏水作用力,结合位点位于亚结构域IIA形成的疏水腔中,即site I。分子对接结果与光谱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光谱和分子对接模拟研究了甲基苯丙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甲基苯丙胺对BSA的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模拟了甲基苯丙胺与BSA的分子动力学过程.结果显示,甲基苯丙胺可能与BSA中具有内源荧光特性的色氨酸和苯丙氨酸通过静电引力发生相互作用.利用荧光光谱进一步研究了甲基苯丙胺与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发现甲基苯丙胺对两种氨基酸的荧光都产生了明显的猝灭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静电引力的作用,甲基苯丙胺与BSA发生了结合,结合位点是BSA中的色氨酸和苯丙氨酸.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药物巴比妥钠(BBTS)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运用热力学方法确定了巴比妥钠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力的类型主要是疏水力,该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超分子作用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曲线方程求出了其结合常数在高温时比在低温时小,用F 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二者结合时给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r=2.76 nm,能量转移效率E=0.332,证实了巴比妥钠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是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说明了猝灭机制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甲基橙皮苷(MH)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MH对H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在296、303、310K温度下,MH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7×104,2.65×104,3.53×104 L·mol-1.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MH与HSA之间的结合过程是吸热的并且是自发的;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并伴随氢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荧光法和分子对接研究4种黄酮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分子对接理论和荧光法研究4种黄酮类天然产物与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理。用FlexX软件研究了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灯盏乙素和白蛋白的分子对接,然后用荧光法研究这4种黄酮类天然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测定了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n等参数。研究表明:4种天然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位点n≈1,温度对结合位点影响不大;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与白蛋白结合,而黄芩苷和灯盏乙素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白蛋白结合。荧光实验和分子对接理论研究结果一致,两者相互补充,能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协同研究天然产物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盐酸拓扑替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分子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盐酸拓扑替康(topotecan hydrochloride, 简记为THC)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s, HSA)的相互结合反应. 计算了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热力学常数. 盐酸拓扑替康在人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3.63 nm. 分子模型研究表明, 盐酸拓扑替康与人血清白蛋白的亚结构域IIA结合, 二者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 此外, 蛋白质的丙氨酸(Ala-291)残基和天冬氨酸(Asp-256)残基与盐酸拓扑替康之间还存在氢键作用力.  相似文献   

17.
光谱法及分子模拟研究芹菜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及分子模型等技术,在生理pH条件下,研究了芹菜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计算了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分子模型研究表明,芹菜素与人血清白蛋白在亚结构域ⅡA结合,二者间的主要作用为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这与荧光光谱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均显示芹菜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后没有改变人血清白蛋白的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共振散射、圆二色谱(CD)等光谱法和原子力显微镜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金丝桃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应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金丝桃苷结合在HSA的SiteⅠ位,预测结果与位点探针竞争实验结果吻合。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和共振散射光谱表明,与金丝桃苷结合后HSA的分子直径变大,产生相互聚集。金丝桃苷对H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基态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测得的热力学参数表明,金丝桃苷与HSA作用主要由疏水作用和氢键驱动。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两者间的结合距离为3.52nm。CD谱显示金丝桃苷诱导HSA的二级结构产生稍许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人血清白蛋白多种结合位点的存在使其成为许多药物可能的结合靶点. 土贝母皂苷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 它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其药理药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土贝母皂苷II (TBMS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Stern-Volmer荧光淬灭方程计算得293, 298, 303, 308 K时TBMSⅡ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02×105, 0.701×105, 0.514×105, 0.411×105 L•mol-1. 由实验计算出热力学参数焓变ΔH为-44.829 kJ•mol-1, 熵变ΔS为-57.497 J•mol-1•K-1, 表明分子间的氢键及疏水作用是TBMSⅡ-HSA复合物的主要作用力, 结合位点位于HSA的亚结构ⅡA, 这与分子模拟方法的结果相一致. 依据能量转移原理求得TBMSⅡ与HSA间的距离为4.95 nm|三维、同步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TBMSⅡ的加入使HSA构象发生变化, α-螺旋结构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隐丹参酮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说明,隐丹参酮对HSA的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并计算得到隐丹参酮与HSA在291,301,311K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研究发现,隐丹参酮与HSA的主要结合力为静电作用力。位点竞争试验结果表明,隐丹参酮结合在HSA的siteⅠ位。圆二色谱表明,隐丹参酮使HSA的构象发生变化。根据Frster理论,计算得隐丹参酮与HSA之间的结合距离r0为2.86nm,说明两者在静态结合过程中同时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