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压气流床反应装置上对东胜煤快速加氢热解制取焦油试样 ,研究了热解温度对焦油主要组分的影响 ,并与高温焦炉焦油进行比较。实验表明 :加氢热解焦油的液态烃得率达 1 5 %以上 ,是高温焦炉焦油得率的二倍 ;油馏分高 ,沥青质少 ;酚类化合物和纯缩合多环芳烃含量高 ,脂肪烃含量低 ,纯缩合多环芳烃烷基衍生物组成较简单。加氢热解改善了焦油的品质 ,提高了得率。  相似文献   

2.
神木煤显微组分热解和加氢热解的焦油组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神木煤镜质组和惰质组在不同热解条件下焦油的组成,考察了显微组分类型和反应气氛对苯类、酚类、萘类、含氧杂环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惰质组和镜质组焦油在组成和长链烃类、芳烃、含氧杂环和多环芳烃的相对质量分数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镜质组焦油中长链烃类的种类和相对质量分数较高,惰质组焦油中芳烃、含氧杂环和多环芳烃的种类和相对质量分数较高,反映了镜质组显微组分芳香度较低以及烷基侧链长和多以及惰质组稠环芳烃结构多和芳环缩聚程度高的特点。加氢热解比热解有较高的焦油收率,随氢气压力的增加,焦油的收率大幅度增加。镜质组和惰质组热解和加氢热解焦油组成和相对质量分数的差异反映了热解过程中氢气的加氢稳定化作用和加氢裂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压热天平和10g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温度对兖州烟煤与焦炉气共热解的失重行为、热解产物分布以及脱硫脱氮的影响。随热解温度升高共热解在300~550℃和600~700℃间出现明显失重峰。煤焦炉气共热解与加氢热解失重行为相似,均发生热分解反应和加氢反应。在实验温度范围(450~650℃)内,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焦油收率、热解水含量以及脱硫脱氮率,同时半焦收率降低。相同热解条件(压力为3MPa,终温为650℃)下,与煤在氮气气氛下热解相比,煤焦炉气共热解和加氢热解所得半焦收率均降低,焦油收率、热解水及脱硫脱氮率明显增加。与相同总压的加氢热解相比,煤焦炉气共热解半焦和热解水收率增加,焦油收率降低,脱硫率相当且脱氮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富氢气氛下煤热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云南先锋褐煤在10g固定床反应器中分别与总压和氢分压下的氢气,氮气,合成气以及焦炉煤气共热解,通过比较它们的热解特性来考察合成气和焦炉煤气替代纯氢作加氢热解反应气氛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相同总压的加氢热解相比,焦炉气与合成气气氛下煤热解总转化率及焦油收率的略有降低且水分有所增加,煤-焦炉气共热解焦油中BTX和萘的收率五之相当;  相似文献   

5.
热解和加氢热解煤焦油的组成和煤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兖州烟煤和红庙褐煤在氮气下热解和加氢热解焦油的组成。在450℃~650℃的温度范围内考察了温度对热解和加氢热解苯类、酚类、萘类化合物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兖州煤热解和加氢热解焦油中的正构烷烃以C8~C10占优势,红庙煤中以C17~C20占优势。从热解产物看兖州煤和红庙煤的主体分子结构有着显著差别,兖州煤主要以稠环芳烃为主,其中的氧以氧杂环的形式掺杂在稠环结构中;红庙煤含有较多的酚羟基、酮、醚等官能团与碳骨架相连。加氢热解可以有效的脱除焦油中含氧、含硫官能团,改善焦油质量。  相似文献   

6.
煤—焦炉气共热解特性研究:Ⅲ.热解焦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色-质联用技术分析先锋褐煤在焦炉气气氛下热解油品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主要考察了不同热解压力和升温速率对油品组成的影响并与相当氢分压下的加氢热解油品分析结果比较。结果表明,煤-焦炉气共热解焦油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苯、甲苯、二甲苯(BTX),酚、甲酚、二甲酚(PCX)以及萘。热解压力和升温速率对油品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压力升高和升温速率降低均有利于焦油中BTX、PCX和萘实际  相似文献   

7.
分别在具有不同H2、CH4、CO等气体组成的热解反应气气氛下,采用10g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先锋褐煤热解产品收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日本SHIMADZUGC17A/QP5000MS对焦油进行色质联检。结果表明:焦炉气中甲烷和一氧化碳对加氢热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热解结果。其中甲烷对加氢热解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能提高焦油收率(特别是在较高压力下),同时能明显增加焦油中苯、甲苯、二甲苯(BTX)和萘的相对含量,实现焦油轻质化;另一方面它又降低热解总转化率(半焦收率增加)并生成更多的热解水分。焦炉煤气中的一氧化碳也有利于提高热解总转化率、焦油收率并主要通过增加酚、甲酚、二甲酚(PCX)的含量以改善焦油质量,但它却促进了水的生成。相比较而言,焦炉煤气中甲烷对增加热解焦油产率和改善焦油质量比一氧化碳具有更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10g固定床反应器中对先锋褐煤在焦炉气气氛下的热解特性及有关工艺参数,如反应压力、升温速率等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考察,并与其同等条件下的加氢热解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压力5MPa、升温速率5K/min,终态温度923K条件下,先锋褐煤在焦炉气气氛下的热解转化率为59.0%(daf),焦油收率达35.8%(daf)。与同等条件下的纯氢气氛(3MPa)相比,转化率降低了约7%(daf),而焦油收率提高了约7%(daf)。这说明焦炉气中的诸如甲烷等其它组分的存在对煤的热解行为有重要作用。由于煤加氢热解受传质影响,因此不同工艺参数对热解反应影响很大,较高压力下的慢速升温有利于提高转化率和油品收率;升温速率对油品收率影响较为明显,慢速升温有利于提高油品收率。  相似文献   

9.
分别在具有不同H2、CH4、CO等气体组成的热解反应气气氛下,采用10g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先锋褐煤热解产品收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日本SHIMADZU GC-17A/DQ-5000MS对焦油进行色-质联检。结果表明:焦炉气中甲烷和一氧化碳对加氢热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热解结果。其中甲烷对加氢热解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能提高焦油收率(特别是在较高压力下),同时能明显增加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5g固定床反应器中对神府榆家梁煤的加氢,MoS_2催化加氢及模拟焦炉气(50%H_2-50%CH_4)下的热解进行了研究,反应温度793~973K,压力0.1~15MPa,升温速率5K/s。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煤加氢热解反应受传质控制,因此,不同反应器与工艺参数对热解反应影响很大;热解产物的焦油/气体收率比值可较好反映氢的有效利用率;高温和高压有利于煤加氢气化反应,导致氢耗增加,氢有效利用率下降;催化剂的存在不仅促进加氢反应,而且也加快了芳环开环及加氢气化反应;甲烷在本研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相当于惰性组分,加氢热解反应取决于氢分压,说明以焦炉气代替氧气进行煤加氢热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煤—焦炉气共热解特性的研究:Ⅰ.固定床热解反应特性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在10g固定床反应器中对先锋褐煤在焦炉气气氛下的热解特性及有关工艺参数,如反应压力,升温速度等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在其同等条件下的加氢热解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压力5MPa,升温速率5K/min,终态温度923K条件下,先锋褐煤在焦炉所氢气下的热解转化率为59.0%,焦油收率达385.8%。  相似文献   

12.
富氢气氛下煤热解脱硫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对兖州高硫煤在10ml固定床反应器中分别与相当条件下的焦炉煤气、合成气、氢气共热解所得半焦及焦油元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压力为3MPa,温度为650℃,升温速率为10℃/min相对温和的热解条件下,兖州高硫煤与焦炉气、合成气、氢气共热解脱氮率分别为301%、357%、440%(w%,ad),脱硫率基本相当约为80%(w%,ad),且在此三种热解气氛下煤中硫在热解固、液、气产物中的分布极为相似,分别约为20%、10%、70%。与相当氢分压下的纯氢加氢热解相比,5MPa焦炉气气氛下兖州煤热解脱硫率增加约45%,脱氮率降低约35%。用焦炉气顶替纯氢气进行煤加氢热解具有较大的脱硫优势,这不失为我国高硫煤洁净利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废轮胎热解石脑油馏分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研究了废轮胎在回转窑中试反应器中进行中温段(450 ℃~650 ℃)热解所得产物油中石脑油馏分(i.b.p.~200 ℃)的品质。对原始热解油进行实沸点蒸馏,石脑油馏分的收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在600 ℃取得最大值40.48%,之后又有所下降。采用GC和GC-MS对石脑油馏分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解石脑油具有很强的芳香性,而且芳烃含量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持续增加,热解温度在550 ℃以上的石脑油中的芳香烃含量超过80%。轻质单环芳烃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等为其中的主要芳烃。热解石脑油中的脂肪烃多为不饱和烃。  相似文献   

14.
天祝煤MRF工艺热解焦油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天祝煤MRF(MutistageRotaryFurnace)热解焦油进行了常规及元素分析,了解其基本特性;用毛细管色谱分别对焦油各馏分进行了分析,共定性定量了103种化合物,酚类化合物以低级酚(苯酚、甲酚)为主,中性化合物为多烷基芳烃衍生物、脂肪族链状烷烃和烯烃。上述分析结果为从焦油中提取酚类化工原料或将其加工成各种燃料油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硫煤加氢热解脱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兖烟煤和在褐煤为考察对象,在加压固定床上压力为3MPa,温度从350-650℃范围内,研究了中氢热解以及氮气下热解过程中硫在半焦、焦油中的含量以及脱硫率和硫分布的变迁规律。实验表明,加氢热解比氮气下热解有着更好的脱硫作用,有地降低半焦中的硫含量。这种硫作用随煤 不同而不同,尤其受到煤中矿物质的显著影响。因此红庙煤加氢热解焦油的硫含量显著降低,半焦的硫含量随温度的同,先逐渐降低然后增加;而兖 煤一  相似文献   

16.
热解温度对酸沉淀工业木质素快速热解液体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快速热解和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了酸沉淀工业木质素在400℃~700℃下快速热解液体产物的主要组分及其含量的变化。酸沉淀工业木质素快速热解液体产物中主要包括,与木质素的三种苯丙烷结构单元结构相似的苯酚、愈疮木酚和2,6 二甲氧基苯酚等酚类化合物,以及它们的甲基、乙基或丙基的单取代或多取代衍生物。在400℃~600℃,热解液体产物的组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不显著;而在600℃~700℃,芳环上含甲氧基的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急剧减少甚至消失,而苯酚的相对含量却急剧增加,达到27.81%,比400℃的增加了近2.5倍,同时芳烃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增加,并出现苯丙呋喃、茚和萘等芳环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以兖州烟煤和红庙褐煤为考察对象,在加压固定床上压力为3MPa,温度从350~650℃范围内,研究了加氢热解以及氮气下热解过程中硫在半焦、焦油中的含量以及脱硫率和硫分布的变迁规律。实验表明,加氢热解比氮气下热解有着更好的脱硫作用,有利于降低半焦中的硫含量。这种脱硫作用随煤种的不同而不同,尤其受到煤中矿物质的显著影响。因此红庙煤加氢热解焦油中硫含量显著降低,半焦的硫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先逐渐降低然后增加;而兖州煤一直呈下降趋势。XRD分析表明,红庙煤在加氢热解条件下,碱性矿物质与H2S反应而产生的硫化物主要是FeS和CaS。从兖州煤的脱硫率曲线可以得出,加氢热解不仅有利于易分解脂肪类含硫化合物的脱除,而且可以促使难分解噻吩芳香类含硫化合物的脱除。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焦油产率,提高褐煤气化效率,采用胜利褐煤热解所得的半焦作为催化剂,在二阶石英反应器中对煤热解的焦油进行原位催化重整,分析和讨论了反应前后半焦催化剂的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反应后半焦质量较反应前普遍有所下降,半焦是一种消耗性催化剂;反应后半焦的比表面积由422 m~2/g降到231.8 m~2/g;Raman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后半焦含氧官能团、小环(3-5个缩合芳环)与大环(大于5个缩合芳环)体系之比均有所降低。在半焦-挥发分作用过程中,快速热解制得半焦主要将挥发分裂解为小分子气体,慢速热解制得的半焦则主要使挥发分缩聚结焦脱除。  相似文献   

19.
煤在合成气、氢气和氮气气氛下的热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在合成气气氛下对中国寻甸褐煤、蒙古Shiveeovoo褐煤和Khoot油页岩进行了热解研究。升温速率10 ℃/min,褐煤热解温度400 ℃~800 ℃,油页岩热解温度300 ℃~600 ℃,研究结果与氢气和氮气气氛下的热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加压热解不同,褐煤在不同气氛下常压热解半焦和焦油收率差别不大,但对油页岩,合成气和氢气气氛下热解焦油收率高于氮气,气体收率低于氮气。黄铁矿硫在不同气氛下热解均极易脱除,并部分转化为有机硫。油页岩的总硫脱除率远低于褐煤,与油页岩的高灰分含量有关。与氮气甚至氢气相比,合成气下寻甸褐煤的高总硫脱除率和低有机硫含量与合成气中的CO有关。但CO在油页岩热解脱硫中不起作用,也与油页岩高灰分含量有关。研究结果也表明合成气可代替氢气进行加氢热解。  相似文献   

20.
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含氧/水蒸气气氛中煤在850 ℃下的热解特性,包括产物分布特性及生成的半焦与焦油的反应性,研究了温度、过量空气比(Equivalence ratio: ER)和水蒸气/煤比(S/C, 质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ER和S/C质量比的增加,气体产率增加,而半焦和焦油产率减少。O2的加入使CO2、CO含量明显增加,H2含量降低。O2和水蒸气的加入使半焦的比表面积显著增加,半焦气化活性增强,但半焦在900 ℃和 ER 为0.22的条件下出现轻微石墨化,降低了其气化活性。同时,反应气氛中含有O2和水蒸气对焦油的性质有显著影响,与单纯的N2气氛相比,O2和水蒸气的存在使热解焦油中单环芳烃、酮类、酚类、脂肪烃都明显减少,这对于焦油的进一步裂解及重整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