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Cs示踪和土壤粒度分析, 着重探讨了河北坝上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的关系, 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强度为沙质丘陵草原 > 耕地 > 退耕还草地 > 人工林 > 石质丘陵草原, 提出了对研究区保持石质丘陵草原现状、保护原有人工林等植被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土壤风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风蚀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势在必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土壤风蚀农业区农田防治土壤风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层次决策模型。研究表明,人口压力、农民因素、政府因素与科技因素是制约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最主要的四大因素,它们的权重值依次递减。由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策略,对于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将是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探索生产性粉尘的温度、湿度、粒径大小、表面性质对粉尘比电阻影响的规律,为改进电收尘器的性能及微粒控制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4.
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维系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的重要环节。目前,在风蚀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土壤质量的修复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较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但是,总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其内容大都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而基于土壤质量特征影响因素的系统总结还不多见。因此,笔者基于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变化基本过程的系统分析,从风力侵蚀、荒漠植物、荒漠动物和人类活动等4个方面构建和丰富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体系,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预测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认为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应在土壤质量变化的基本过程与机制、土壤质量与荒漠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耦合关系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ALPINE粒度分级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较详细地描述利用这种仪器制备特定粒径粉尘样品的方法,以满足空气污染控制和两相流等方面科研的要求,对于在中国推广应用标准粉尘来评价各种除尘装置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比研究了春、秋整地对吉林省西部农田风蚀、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西部地区春季的大风天气和很少的降水量,春天整地导致土壤含水量减少、风蚀加剧;对比春整地,秋整地的苗床土壤可风蚀率和风蚀数量都较小,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温度略低.因此,在该地区应以秋整地代替春整地;如果不能进行秋整地,春整地也要延迟到4月25日以后进行.  相似文献   

7.
8.
恒温热板加热条件下镁粉尘层的着火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恒温热板加热条件下,热板温度对4种不同粒度镁粉尘层着火规律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在临界前、临界时及临界后3种热板温度下镁粉尘层内部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标准GB/T 16430—1996和IEC 61241-2-1-1994规定的最高热板温度低于镁粉尘层着火的临界热板温度,镁粉尘层不会发生着火,在该加热温度下,不同粒径镁粉尘层在经过较短受热时间后,均达到了温度保持恒定的状态;镁粉粒径越大,镁粉尘层着火时的临界热板温度越高,着火延迟时间越长;热板温度高于临界值时,热板温度越高,粉尘层着火延迟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9.
在持续调查与观测滦河源区土壤风蚀特征的基础上,对采集于滦河源区风积土剖面中土层样品的pH、有机碳质量分数、土壤颗粒组成进行了化验分析,运用ADCOM100超低本底γ谱仪测定了土壤样品137Cs的比活度,建立了研究区连续风积土壤剖面的时间序列,综合分析了不同时段风积层土壤的性状,运用土壤风蚀相对强度指数ISWE重建了滦河源区近30年来土壤风蚀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后期均为研究区土壤风蚀较弱的时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至2002年均为土壤风蚀强化时期.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讨论了土壤风蚀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及其对京津地区大气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于物料下落而激起的紊乱空气流使得吸附在煤块上的细小煤粉四处飘逸,成为主要尘源之一.本文分析来煤的性质、粉尘的强度、粒度特征,研究选煤厂在各皮带和下料管转运点处、溜槽设计不尽合理等引起的转载点产尘严重的主要原因,为最后达到粉尘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风蚀危害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风蚀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土壤风蚀发生机理、影响因子的角度探讨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风蚀危害及防治对策,提出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北部地区土壤沙化有日趋发展之势,究其主要原因是:近代史上的森林乱砍滥伐;五六十年代的垦草开荒;牧业的超载放牧;地理环境的劣势等。文章对如何防止沙化进一步扩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家口坝上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137Cs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37Cs示踪法,计算了张家口坝上地区1963年以来的农田土壤风蚀模数.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农田普遍处于风蚀状态,平均风蚀模数为8362.34 t·km-2·a-1,平均风蚀厚度约为0.53 cm·a-1,达到极重度风蚀.农田风蚀模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规律性,反映了风蚀环境和农田管理方式等因素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以东北地区某六价铬堆放场地表土壤为实验目标,利用不同酸度溶液淋洗土壤样品,以去除样品中高浓度的铬元素,实验探究了淋洗液pH值、淋洗时间、土壤颗粒大小对去除效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当pH为13,连续淋洗超过15d,可明显去除土壤中高浓度的铬元素,其最终铬含量为102mg/kg,去除效率达到87.12%,符合国标(G...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农牧交错带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高原康保牧场野外调查研究,采用标桩法测定土壤风蚀厚度,计算土壤年风蚀量,采用目测法测定样地植被盖度.将该地生态建设初期与生态建设10年后的土壤风蚀量作对比.结果表明:生态建设十年后土壤风蚀量比生态建设初期土壤风蚀量明显减少,植被盖度明显增加.并提出巩固生态工程建设成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安东南部7月份土壤CO2释放量和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根据碱溶液吸收法,对西安东南部地区7月份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昼夜观测,观测资料显示,西安东南部地区7月份土壤CO2释放量一昼夜内具有明显变化,从当日9时到次日9时,CO2释放量表现出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规律,土壤CO2释放量变化与温度变化具有相同的特征,但释放量的变化具有滞后性,相对于温度的变化滞后4-6h,温度是决定土壤CO2释放量昼夜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它的升高和降低分别造成了土壤CO2释放量的增加和减少,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不同,林地释放量大于草地,草地释放量大于裸地,夜间12h释放量大于白天12h释放量。  相似文献   

17.
以张家口市坝上高原康保牧场为研究区,采用标桩法及专家目测法,通过对比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初期(2007—2009年,即工程实施5~6a后)与生态建设近10a后(2011—2013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风蚀厚度,可知:坝上高原生态建设工程实施10余年后较生态建设初期土壤风蚀量明显减少,植被盖度、高度增大,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土壤风蚀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退耕撂荒杂类草地退耕还灌草地未退化自然草地;在半干旱偏干地区,人工植被建设应以灌草结合的带状间作模式为主;天然草地应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因地制宜,实行封围禁牧、休牧、轮牧等方式.中度、重度沙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受淹土壤中磷的释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受淹土壤的磷释放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增长,磷释放总量增加,在高水土比,高温,浸泡水呈微酸或微碱条件下有利于受淹土壤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沙尘天气.特别是沙尘暴的频繁爆发所输出的粉尘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近年来一些研究成果,从粉尘与大气环境、海陆生态系统以度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等角度对粉尘度粉尘沉积物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时令后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以河北省坝上高原康保牧场为实验区,采用标桩法,通过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土壤风蚀量的测定,对比分析不同地块土壤风蚀情况及2个年度测定土壤风蚀量的年际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植被的抗风蚀能力要好于人工植被;灌草混交植被比单纯性草地植被抗风蚀效果好;退耕还林草应尽量选择当地树种、草种;秋季耕地高留茬不仅可以减轻土壤风蚀,还起到风积土壤的作用;冬春季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增高,是土壤风蚀量增加的主要可能原因;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恢复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