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聚碳酸酯在亚临界水中解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间歇式高压反应装置研究聚碳酸酯(PC)在亚临界水中的解聚.在温度260~340℃、压力4.8~14.8 MPa、反应时间5~60min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PC解聚率及主产物双酚A(BPA)和苯酚(PhOH)回收率的影响.产物分别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气质联谱(...  相似文献   

2.
以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 先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进行氨基硅烷化修饰, 然后经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疏水修饰后固载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钴配合物(Cosalen).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元素分析、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X射线衍射和氮气物理吸附等手段对制备的固载型催化剂Cosalen/SBA-15进行了物相结构和修饰程度的表征, 并考察了样品对甲苯、 苯甲醛和苯甲醇的吸附性能及在甲苯液相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固载型催化剂Cosalen/SBA-15的介孔结构和孔道有序性保持良好, Cosalen通过与氨基配位固载在修饰后的载体SBA-15上, 且高度分散, 氨基硅烷化和甲基修饰明显增强了其表面疏水性能, 对苯甲醛和苯甲醇的吸附量降低. 疏水性Cosalen/SBA-15协同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催化甲苯液相分子氧氧化反应, 无溶剂体系在130 ℃下反应2 h, 甲苯转化率达到16.0%, 产物中苯甲醛和苯甲醇的总选择性为32.0%,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极性产物深度氧化为苯甲酸. 高温不利于苯甲醛和苯甲醇选择性的提高, 降低温度至110 ℃, 甲苯转化率达到12.9%时, 苯甲醛和苯甲醇的总选择性提高到43.9%.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苯类溶剂对聚苯乙烯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压间歇反应器中,温度340~370℃,以苯、甲苯、乙苯和对二甲苯为超临界溶剂研究了聚苯乙烯(PS)的降解特性.苯类物质是聚苯乙烯的优良溶剂,在超临界条件下其优异的传质、传热性能使聚苯乙烯快速降解.聚苯乙烯在不同超临界溶剂中降解转化率相近,而降解产物组成差别很大,分析了不同超临界溶剂对聚苯乙烯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甲苯对降解过程影响最小,苯乙烯收率最高.聚苯乙烯降解过程中,高分子链断裂和解聚同时进行,结合连续分布理论建立了聚苯乙烯降解的动力学模型,得到在超临界甲苯中聚苯乙烯链端解聚活化能为138.4 kJ.mol-1.  相似文献   

4.
 以乙酰丙酮羰基铑为催化剂母体,以水溶性三苯基膦三间磺酸钠(TPPTS)为配体,在超临界CO2和水复合溶剂中成功地实现了超临界条件下的均相丙烯氢甲酰化反应. 最佳反应条件为: 温度55 ℃,铑的浓度15 μg/ml, P/Rh摩尔比18. 在压力为12.0~14.0 MPa下反应6 h后,产物正丁醛/异丁醛摩尔比可达4.3~4.5,丁醛的时空收率达190.1~205.3 g/(g·h). 反应过程中体系处于超临界状态,反应结束后分为水、油两相,铑催化剂溶于水相,产物处于油相,油相中铑的含量仅为1.0 ng/ml,基本上消除了铑的流失,实现了催化剂与产物的有效分离,便于催化剂的回收和循环使用. 与相同反应条件下的水-有机两相氢甲酰化反应相比,超临界CO2和水复合溶剂中的丙烯氢甲酰化反应具有更高的反应速率和产物正异比.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相CO加氢合成甲醇,异丁醇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正十一~十三烷的混合物为超临界介质,在反应温度360~410℃、合成气压力75MPa、进气空速1700h-1、介质压力178MPa、总压93MPa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了固定床反应器中Zn-Cr、Cu-Zn-Cr催化剂在超临界相和气相条件下合成甲醇、异丁醇的性能。结果表明,超临界相反应的CO转化率高于气相反应。在超临界条件下反应,醇类选择性随着温度升高下降较慢,而气相反应醇类选择性随着温度升高下降较快。气相反应产物以甲醇、异丁醇为主,含少量乙醇和正丙醇,超临界相反应的产物分布与气相反应的明显不同,甲醇含量减少,乙醇、正丙醇和异丁醇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超临界流体的存在对合成醇链增长有影响,在不同催化剂上的产物分布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CaO对褐煤在超临界水中制取富氢气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褐煤在超临界水中制取富氢气体为目的,利用小型高压间歇反应装置,在Ca/C 摩尔比为0~0.60、温度450℃~680℃、压力23MPa~38MPa和停留1min~30min下,考察了小龙潭褐煤的反应特性。研究表明,CaO不仅可以固定气相中的CO2,提高H2的体积分数,而且可以提高碳转化率和气体产率。600℃、28MPa,Ca/C摩尔比为0.42时,气相产物中的CO2趋于完全固定,H2产率比无添加剂时提高2.5倍,H2体积分数为48%,其余为CH4和烃类气体。升高反应温度使CaO的催化作用更为显著, 碳转化率和气体产率(H2、CH4、烃类气体)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液相收率减少。增大反应压力可以促使煤转化率和气体产率升高,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相对较小。以900℃热解焦为反应原料进行了气化实验,结果表明,在600℃和650℃反应5min后,碳转化率分别为8.6%和12.5%,CaO对气化反应和甲烷化反应起不同程度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桦甸油页岩超临界萃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桦甸北台子油页岩样品,用甲苯、甲苯四氢萘混合溶剂进行丁非等温(升温速率为8 K·min~(-1))的超临界萃取实验(萃取压力为10MPa,终温为550℃)。为选择高转化率和油类产物高产率的萃取条件,进行了样品粒度(1.2—2.5mm)、溶剂流率(2dm~3·h~(-1))以及甲苯中供氢组分含量(分别为10%、20%、30%)的系统实验。甲苯溶剂超临界萃取油类产物产率是一般干馏方法的2倍。在溶剂甲苯中加入少量供氢组分后,油母转化完全,油类产物产率高。超临界萃取可用一级反应描述,文中用积分法求解了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8.
近临界条件下苯/丙烯烷基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Hβ分子筛为催化剂,对比研究了苯与丙烯分别在超临界相和近临界液相的烷基化反应.结果发现,由于超临界流体对焦炭前驱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超临界条件下催化剂稳定性明显提高,经114h反应后仍保持较高活性,催化剂结焦率则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Zr-Mn-K催化剂超临界相合成甲醇与异丁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沉淀法和超临界流体干燥法,分别制备了Zr-Mn-K沉淀型催化剂和超细催化剂.以正十一~十三烷的混合物为超临界介质,在反应温度360~410℃、合成气压力7.5MPa、GHSV1700h-1及介质压力2.08MPa的实验条件下,分别考察了超细催化剂和沉淀催化剂的气相和超临界相催化合成气制甲醇、异丁醇的性能.气相和超临界相反应的研究均表明,超细催化剂催化合成异丁醇的活性高于沉淀催化剂;在超临界条件下反应,超细催化剂上产物的异丁醇含量较高(为23%~32%),甲醇含量为22%~33%,其它醇均在10%左右.气相与超临界相反应结果的对比显示,超临界流体促进产物的脱附与传递,提高了CO的转化率.但超临界流体对甲烷的萃取作用强于对醇的萃取,醇选择性低于气相反应.在超临界条件下合成甲醇、异丁醇仍遵循异丁醇形成的链增长机理,超临界流体改变了链增长各步骤的相对速度,致使超临界相反应的产物分布不同于气相反应的产物分布.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控制溶出温度(160、180和200℃),制备了三种毛竹乙醇木质素EOL(EOL-160、EOL-180和EOL-200),并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热重分析(TG)分别对乙醇木质素的官能团、分子量分布及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采用微型高温高压反应釜,在超临界乙醇体系,进行三种乙醇木质素的解聚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及FT-IR对解聚产物进行分析,探讨乙醇木质素特性对其超临界乙醇环境解聚产物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溶出温度的升高,乙醇木质素溶出率呈上升趋势。EOL-160、EOL-180和EOL-200三种乙醇木质素在超临界条件解聚液相产物主要成分分别为对乙基苯酚、2,6-二甲氧基苯酚和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