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3种方法制备了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体系,其中用加热还原法所得体系中Ag纳米粒子的尺寸较大(15nm),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较宽,最大吸收波长位于420nm;用室温硼氢化钠还原法得到的复合体系的吸收峰蓝移至409nm,且峰形较窄,Ag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8.7nm;低温NaBH4还原法所得体系吸收峰进一步蓝移至397nm,此时Ag纳米粒子粒径最小(3.5nm).将室温还原法所得Ag-PVA复合体系旋涂成膜,所得薄膜光滑、透明、均匀性好,该法适用于制备多层薄膜,以调控薄膜的厚度和光谱性质.将Ag-PVA复合体系与钛酸四丁酯(Ti(OnBu)4)的乙醇溶液交替旋涂得到Ag-PVA/TiO2有机/无机复合薄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表明,随着Ag-PVA层数的增加,薄膜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强度呈线性增加,但是TiO2层数的增加对吸收光谱没有明显影响.Ag-PVA/TiO2有机/无机复合薄膜将金属纳米粒子、有机高分子与无机半导体材料结合在一起,这种多层纳米结构在光电、催化功能薄膜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磷酸介质中,亚硝酸根催化甲基绿被溴酸钾氧化而褪色的反应。在紫外可见光谱区,甲基绿的三个吸收峰出现在632.6,421.4和313.4nm。根据亚硝酸根的催化褪色反应在632.6nm产生的吸光度差或在三个吸收峰产生的吸光度差的总和,与亚硝酸根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建立了催化褪色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盐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江虹  刘艳 《分析试验室》2012,(12):39-42
在pH 4.0~5.3的条件下,甲砜霉素与溴甲酚绿反应生成具有1个正吸收峰和2个几乎相等的负吸收峰的离子缔合物。最大正吸收波长位于610 nm,2个负吸收波长分别位于652 nm和574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2.16×104 L.mol-1.cm-1(正吸收),1.36×104 L.mol-1.cm-1(652 nm负吸收)和1.32×104 L.mol-1.cm-1(574 nm负吸收),线性范围均为0~5.3 mg/L。甲砜霉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遵从朗伯比尔定律,由此建立了测定甲砜霉素的正吸收、负吸收及双波长叠加吸收光谱法。方法已用于人体尿液、血液及市售药物中甲砜霉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银纳米棱镜的形成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介质,聚合物为稳定剂,通过微波辅助溶液法成功地制备了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银纳米棱镜.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跟踪反应过程.结果显示,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纳米粒子由10nm左右的球形颗粒逐渐转变为具有规则三角形(或缺角的三角形)形貌的纳米棱镜;同时,紫外-可见吸收峰不但显示出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而且吸收峰也由单一的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变为多重的多极吸收峰共同存在,胶体溶液也随之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改变反应物的配比、体系的浓度及无机前驱物都会得到位置和峰形各不相同的吸收曲线,从而得到多彩的纳米银胶体溶液.  相似文献   

5.
尿毒症患者血清及正常人尿液内中分子物质的分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凝胶色谱法,以206nm处的紫外吸收为检测手段,分别从尿毒症患者血 清及正常人尿液内分离出A,B两个中分子峰,而从正常人血清中分离出来的A峰远低 于尿毒症患者血清的A峰;在B峰的位置正常人血清未出现明显的吸收.运用该方法 不仅提高了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且能方便地得到中分子级分的纯品.对清除了淋洗 液组分的中分子级分进行紫外和红外扫描,结果发现来源于尿毒症患者血清及正常人 尿液的A峰物质具有相同的紫外吸收且红外吸收光谱极其相似,而不同来源的B峰物 质虽然紫外吸收相同,但它们的红外吸收却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对B 峰物质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以230nm处的紫外吸收为检测手段,正常人尿液的B峰物 质被分离成17个亚峰,尿毒症血清的B峰物质被分离成13个亚峰.其中绝大部分亚峰 的出峰位置(洗脱体积)相同.  相似文献   

6.
酿酒酵母在磷酸缓冲溶液中与培养基中都有很强的共振瑞利散射,在缓冲溶液中最大散射峰在392 nm处,在310 nm、420 nm、445 nm、457 nm、469 nm、482nm处也有弱的散射峰;在培养基中最大散射峰在483 nm处,在507 nm、527 nm、541 nm处有弱的共振散射峰.在最大散射峰处,共振散射强度与细胞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是0~2.2×106个/mL、0~1.3×107个/mL,检出限分别为4.7×104个/mL、1.0×105个/mL.将共振瑞利散射技术应用于检测细胞数,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DFT),对六元扩展卟啉的Ni(Ⅱ),Pd(Ⅱ)和Pt(Ⅱ)单金属配合物进行了几何构型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对6种配合物进行了电荷分解分析(CDA)、扩展电荷分解分析(ECDA)以及前线分子轨道的成分分析.基于几何优化的结果,在含时密度泛函(TD-DFT)方法下,计算了6种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R型还是M型配合物,Pd(Ⅱ)同六元扩展卟啉的电荷转移值都是最大的,从而也说明中心金属Pd(Ⅱ)同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最大的.通过对吸收光谱和前线分子轨道的分析,在B带最大吸收峰上,R型配合物主要显示出由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并且金属轨道在跃迁成分中占比越大,最大吸收峰红移越远,其最大吸收峰顺序λ(Ni@RHP)(492nm)λ(Pt@RHP)(477nm)λ(Pd@RHP)(467nm).而对于M型配合物的Ni@MHP和Pd@MHP,90%以上的跃迁来自配体内的电荷转移(ILCT),并且展示了几乎相等的最大吸收峰(540nm).Pt@MHP与前者相比有40nm的红移,并展示了MLCT的吸收特征.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以Fe3+与磺基水杨酸为显色体系,选择性识别检测水中无机磷酸根总量的新方法.在HClO4介质中,当pH≤2.5时,Fe3+与磺基水杨酸形成稳定的紫红色配合物,当向其中加入磷酸根离子时,由于竞争取代,磷酸根离子与Fe3+形成无色配合物,溶液颜色由紫红变为无色,吸收光谱也发生显著变化,其他阴离子如Cl-,Ac-,CO32-,SO42-和NO3-等则均未引起明显的光谱及溶液颜色变化,从而实现对PO43-、HPO42-及H2PO4-的裸眼检测,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磷酸盐在0.1~1mmol·L-1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可用于水溶液中磷酸根总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对生物滤池中不同高度的生物膜和出水悬浮物的碳氢氮三元素和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比较.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悬浮物的无机成份比生物膜高.悬浮物和生物膜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主要由蛋白质的吸收带、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带组成.1655 cm-1处的吸收峰为酰胺Ⅰ带,是C=O的伸缩振动,1542 cm-1的吸收峰是酰胺Ⅱ带,是N-H的弯曲振动和C-N的伸缩振动,1240 cm-1是酰胺Ⅲ带,是C-N的伸缩振动和N-H的弯曲振动引起的.1460 cm-1处的吸收峰为CH3和CH2的弯曲振动峰.悬浮物的蛋白质特征峰强度比生物膜低,而1050cm-1处的吸收峰强度比生物膜大.  相似文献   

10.
以N-丁基-4-溴-6-硝基-1,8-萘酰亚胺与邻炔基苯甲醛经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1个高选择性的氰根离子荧光探针4.在乙腈溶液中,探针4对氰根离子具有比色和荧光双重响应.加入氰根离子后,探针4的紫外-可见光谱在540 nm处产生新吸收峰,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紫色,其他阴离子对探针4的紫外-可见光谱几乎无影响.无CN-存在时,探针4的荧光光谱在484 nm附近产生强荧光,加入CN-后,484 nm处的发射带逐渐消失,同时在600 nm附近产生一组新峰,荧光颜色从浅绿色变成浅棕色.这归因于CN-对不饱和醛基进行加成,进而通过共轭炔基影响萘酰亚胺荧光团上的电荷转移.同时,探针4在乙腈/水(体积比9∶1)混合体系对阴离子的干扰实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Triton X-100存在下,红色染料硝基磺酚C与无色血清白蛋白在pH 2.5~3.5的酸性介质中生成可溶性蓝色缔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683 nm,比试剂本身红移128 nm,摩尔吸光系数为2.7×105 L·mol-1·cm-1,线性范围为0~140 mg/L.探讨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及初步反应机理.方法可用于临床中尿液总蛋白和脑脊液白蛋白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高选择性氟离子识别受体的设计与识别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琳  张煊  江云宝 《化学学报》2004,62(18):1811-1814
将酰胺识别基团耦合至基态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特征的对硝基苯基偶氮苯胺分子中,设计合成了受体分子N-苯甲酰基4-(4'-硝基苯基偶氮基)苯胺(3),对氟离子表现出极高的识别选择性.乙腈中该受体3的最大吸收峰位于380 nm,加入氟离子后,该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弱,同时在530 nm处出现新的吸收峰,后者为受体分子与氟离子形成的1:1配合物的吸收峰.溶剂极性效应实验表明,该吸收峰具有电荷转移特征.引入氟离子后受体3溶液的颜色由浅黄色转变为紫红色,可实现氟离子的裸眼检测.质子溶剂效应,1H NMR滴定为受体分子3与阴离子间的氢键作用本质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3.
乙基紫-脱氧核糖核酸共振发光体系的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碱性染料乙基紫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体系的结合反应及其共振发光光谱.在pH5.0~10.0范围内,乙基紫在595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加入DNA后,吸收峰消失,而在507nm处出现新的吸收峰,表明有新的结合物形成.在510nm处出现共振发光峰,其发光强度与DNA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500ng/mL;检出限(3σ)为1.54ng/mL.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将该体系用于核酸试样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光源、光照时间、反应物浓度等对绿色银胶形成的影响,分别制备了绿色银胶和黄色银胶.透射电镜显示,它们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00nm和40nm.绿色银胶在393.9nm和713.3nm处有两个吸收峰;黄色银胶在419.3nm处有一较宽的吸收峰.它们的最强共振散射峰位于470nm处;绿色银胶在340nm和80nm还有两个小共振峰.  相似文献   

15.
在pH2.7的BR缓冲介质中,变色酸2R与蛋白质能形成复合物,最大吸收峰的波长为567nm,比试剂本身红移约65nm。实验制定的几种蛋白质的标准工作曲线,线性范围很宽,灵敏度高。用于实际人血清样品测定,准确性确度高,无干扰。本方法试剂及反应体系稳定、测定手续简便、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6.
金属卟啉在光激发条件下会呈现出重要催化特性和光学性质。四苯基卟啉亚钴(Co~Ⅱ TPP)性质稳定,难以通过强氧化剂氧化至四苯基卟啉钴(Co~ⅢTPP)。本文分别利用全波长氙灯与355nm激光脉冲诱导Co~Ⅱ TPP,探究其分子内的氧化还原过程。研究发现,Co~Ⅱ TPP的Soret带最大吸收峰随光照时长的递增出现红移,且吸收强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大吸收峰位置由415nm逐渐红移至433nm,其Q带最大吸收峰位置由532nm逐渐红移至545nm。两种光源诱导Co~Ⅱ TPP均出现稳态吸光度的降低,分子内的活性中心钴离子由Co~(2+)氧化到Co~(3+)。咪唑使得Co~Ⅱ TPP受光诱导后更易出现稳态吸收峰红移。Co~Ⅱ TPP的瞬态吸收光谱有3个瞬态吸收峰,激光激发含咪唑的Co~Ⅱ TPP溶液仅在396nm出现单个瞬态吸收峰。数据表明光激发时,电子从卟啉的π成键分子轨道向具有配体特征的π~*反键分子轨道迁移,发生金属对配体的电荷迁移,生成稳定的高价态Co~Ⅲ。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原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苯胺(AN)和邻-氨基酚(OAP)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共聚过程.结果表明,在AN和OAP的共聚过程中,OAP首先被氧化生成其阳离子自由基,对应于460 nm处的吸收峰,然后OAP阳离子自由基与继而生成的AN阳离子自由基和溶液中的AN和OAP单体发生交互反应,生成混合二聚物中间体,对应于490 nm处的吸收峰,此混合二聚物中间体再继续反应生成中性低聚物,对应于波长小于460 nm处的吸收峰.在研究不同浓度比的AN和OAP进行电化学共聚时发现,当溶液中OAP浓度增大时,对AN的聚合会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有机染料中性红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合反应, 选择了实验的最佳条件: pH 5.0 的B-R缓冲溶液2.5 mL, 1.0×10-3 mol/L中性红溶液0.6 mL, 反应20 min后体系的吸光度很稳定, 在λ=53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 并且随着DNA的加入, 中性红的吸收峰显著下降. 因此以中性红为标记物, 根据其在波长530 nm处吸收峰下降的程度, 可用于定量测定DNA. 测量DNA的线性范围为0~10 μg/mL, 相关系数为0.998,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已用于合成试样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碱性介质中,铁(Ⅱ)和钴(Ⅱ)可与巴比妥酸(BA)-NO2-体系反应,分别形成一种稳定的兰色和黄色配合物,铁(Ⅱ)配合物分别在波长630 nm和350 nm具有吸收峰,钴(Ⅱ)配合物只有一个吸收峰位于365 nm波长处,体系的吸光度AFe630、AFe365和ACo365与铁、钴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  相似文献   

20.
使用循环伏安法、恒电流充放电和现场光谱电化学法研究了聚苯胺在氯化钠溶液、磷酸氢钠缓冲液和由氯化锌和氯化铵组成的溶液中的电化学活性和电致变色。在pH457的1mol×dm-3NaCl溶液中,聚苯胺膜的颜色几乎不随电位而变化,循环伏安图上无氧化还原峰,所以聚苯胺仅有很低的电化学活性。在pH457、640、738的磷酸氢钠缓冲溶液中,循环伏安图上有氧化还原峰。随pH值升高,它们的峰电位向负电位方向移动。根据循环伏安图的面积,聚苯胺在02mol×dm-3磷酸氢钠缓冲溶液中的电化学活性,即氧化还原电量约是相同pH值的1mol×dm-3NaCl溶液中的3倍。在pH738、640和pH457的02mol×dm-3磷酸氢钠缓冲液中,聚苯胺吸收峰的波长移动的起始电位分别为010V、030V和040V(vs.AgAgCl电极,饱和KCl溶液)。这种电位移动的趋势与循环伏安图上的氧化还原峰的电位移动相一致。在pH640和pH457的02mol×dm-3磷酸氢钠缓冲溶液中,聚苯胺的可见光谱图上出现一个与电位有关的等吸收点。聚苯胺膜在pH475和pH640的02mol×dm-3磷酸氢钠缓冲液中,当电位从060V下降到-020V(vs.AgAgCl电极,饱和KCl溶液)时,聚苯胺膜的颜色从紫红色变到兰色、绿色和黄色。在pH440、457和492的由25mol×dm-3ZnCl2和30mol×dm-3NH4Cl组成的溶液中,聚苯胺的循环伏安图上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