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形状随时间变化的物体——时变体为研究对象,将损伤理论与时变力学结合,引入与时变过程相关的损伤参数,形成损伤时变力学分析方法。针对岩石介质特性给出了弹性损伤时变力学本构方程,并利用虚功原理建立相应数值化方法和分析过程。利用损伤时变力学分析方法对某地下煤层开采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给出形状时变引起的损伤场与地表移动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对比了非时变以及施工分析结果。研究表明,损伤时变分析可得到连续变化的位移及损伤演化图,相比非时变的常规分析和施工分析能更好地模拟连续施工,为工程施工分析与预测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手段。为实现开采过程的经济和安全,应该采用损伤时变力学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时变固体力学的黏弹性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志远 《力学学报》2000,32(4):497-501
基于时变力学的对应性原理,建立一种黏弹性时变力学的一般性解法,适用于一类时变力学问题的求解。  相似文献   

3.
王华宁  曹志远 《力学季刊》2005,26(3):486-490
本文将损伤理论与时变力学耦联,形成用于模似施工的损伤时变力学方法,文中推导了基本方程和数值化算式。利用时变分析法对某地下煤层开采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给出了三种不同路径下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时空演化图,并进行对比分析。对体现出的位移、损伤与施工路径相关现象进行了探讨,并定量给出损伤时变分析下不同开采路径造成的最终力学状态的差别。本文中损伤时变力学方法为施工过程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4.
无限粘弹性平面中孔洞扩展的时变力学解析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粘弹性时变力学基本方程出发,针对Maxwell本构模型,导出了双向等压下粘弹性平面中圆孔半径任意规律扩展时的时变力学解析解.在内径线性时变时,其结果与用对应原理法得出的解相同,其解的可靠性得到验证.与对应原理法相比,文中的结果适用于半径任意时变情况,更具一般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物体形状变化而引起体内损伤演化的损伤力学课题给出了粘弹性时变体损伤力学的基本方程,并对时变体损伤场及位移场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时变效应作出定量分析,同时论证了岩土工程施工分析中应用时变力学理论与方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超常环境力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背景,综述了《力学学报》极端力学专题研讨会的学术报告与前沿问题研讨.以极端力学关注的学科问题为视点,聚焦深海、深空、超高温、超高速等具有国家重大需求背景的研究方向,分别介绍了超常环境力学领域的重要成果与最新研究进展.通过这次会议,《力学学报》编辑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学术交流模式,能够及时将...  相似文献   

7.
简要回顾我国计算力学学科的发展,着重从模型的建立、算法研究和计算力学软件开发应用三个方面论述了计算力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力学基础教材,着重在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教材与教学体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国内力学课程与教材建设历史概况、国内力学课程教材建设的成绩与问题、国内力学教材使用情况、引进的国外基础力学原版教材情况、国外理论力学教材体系、国外材料力学教材体系、国外力学相关课程网络资源及教学技术应用与质量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对国外教材的研究,发现其所具有的诸多特点与特色,可为国内力学基础课程教材和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本文为之一,主要阐述国内基础力学教材基本情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兰州大学力学专业是在原兰州大学数力系力学教研室基础上组建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从原来单一的固体力学硕士点、博士点发展到今天的力学一级硕士点和固体力学与工程力学两个二级博士点及拥有力学一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较为齐全的力学学科格局;以及拥有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和理论与应用力学甘肃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等。科学研究已从上世纪50~80年代的板壳非线性力学领域研究发展到今天的电磁固体力学、智能结构与动力控制、多场耦合与风沙环境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岩体施工过程损伤演化预测的时变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建立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依据时变力学理论对岩体进行不同施工路径下的分步开挖计算,并对施工过程中各点损伤演化历程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以预测后续开挖的损伤状态及寻求较优施工步序。理论及算例分析均表明:存在损伤演化时,不同施工步序下岩体终应力位移和损伤状态均不同,设计与施工应进行损伤演化的时变力学分析,以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1.
Birkhoff力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irkhoff力学是Hamilton力学的一个自然发展,是分析力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广泛应用于力学、物理学和工程.本文总结Birkhoff力学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所取得的成就.首先,从Birkhoff的《动力系统》中的有关段落开始,叙述Birkhoff力学的起源.其次,叙述这个力学的基本原理——Pfaff-Birkhoff原理以及这个力学的基本方程——Birkhoff方程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简述Birkhoff力学的一些专门问题,包括约束Birkhoff系统,Birkhoff方程的积分方法,Birkhoff动力学逆问题,Birkhoff方程的运动稳定性,Birkhoff系统的几何方法,Birkhoff系统的全局分析等.最后,对Birkhoff力学的未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林同骥  浦群 《力学进展》1990,20(1):1-10
本文简要说明现代力学的由来,提出现代力学学科发展的纲目划分的设想,扼要评述现代力学学科中作为纲的学科的现况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力学的特点、发展动力和对力学工作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回顾了力学学科的性质与作用;近代力学的发展与现状;我国力学研究的概况;对发展力学学科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流体力学是力学和机械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其涉及数学、物理的概念多、公式复杂、理论抽象而实际应用广,是公认的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笔者提出了将流体力学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动力学等其他力学课程交叉教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各门力学课程知识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在学习流体力学的同时复习其他力学的知识,通过对比深化理解流体、固体、刚体和电磁场,最终获得对力学学科的整体视野,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娟 《力学与实践》2022,44(4):947-954

提出并实践了一种基于进阶式力学思维培养为目标,产出导向的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模式。首先提出了进阶式力学思维的概念,将力学思维分为基础力学思维、中阶力学思维及高阶力学思维;然后给出了进阶式力学思维的具体能力要求及培养方式;最后给出以力学思维培养为核心、产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立基础力学思维;通过融合式案例库建立中阶力学思维;通过视频动画库案例库培养抽象化建模能力,教学全过程渗透融合高阶力学思维培养。近四年的教学改革学生成绩对比及力学竞赛成绩等证明该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了良好教学产出。

  相似文献   

16.
陈立群 《力学与实践》2023,45(1):157-162

本文是研究欧美理科经典力学教材内容更新系列论文的第1篇,通过10部教材的分析研究传统教学内容的形成。在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之后,经典物理学的力学部分的教材在50年代后称为经典力学。经典力学课程为现代物理学准备力学和数学的基础,在50年代和60年代形成了大致稳定的传统教学内容。力学理论包括牛顿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尔顿力学,力学问题包括中心力场中质点运动、非惯性系中质点运动、刚体空间运动、离散和连续系统振动等。

  相似文献   

17.
陈立群 《力学与实践》2023,45(2):418-422

本文是研究欧美理科经典力学教材内容更新系列论文的第2篇,阐述经典力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动因,并通过3部教材最新版的分析研究传统教学内容的更新。在19世纪70年代,经典力学的代数结构、几何描述和混沌运动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经典力学重新成为蓬勃发展的学科。这使得经典力学教材内容有必要进行更新。教材内容更新的一种途径是修订时补充新的内容。3部广泛采用的经典力学教材的最新修订都引入了混沌动力学的内容。代数结构的内容只整合进入适用于高级力学课程的教材,而整体微分几何的应用还没有进入经典力学教材。

  相似文献   

18.
陈立群 《力学与实践》2023,45(3):651-658

本文是研究欧美理科经典力学教材内容更新系列论文的第3篇,分析6部经典力学现代教材的理念、内容和特点。这些教材更重视运动微分方程解的定性和定量特性,更重视定性分析方法和数值求解方法。所有教材都增加了混沌的内容。高级力学课程教材还增加了Lagrange力学和Hamilton力学的几何描述,同时包括了必要的整体微分几何基础知识。有些高级力学课程教材包括了经典力学代数结构的基本知识。中级力学课程教材没有代数结构和几何描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陈立群 《力学与实践》2022,44(1):225-232
本文探讨“理论力学”作为第一门大学力学课程名称的起源和演化。通过对英语、法语、俄语、德语和汉语教材的分析,说明“理论力学”起源于牛顿所称的“理性力学”,由法国学者作为课程名称,并影响俄国和中国有了“理论力学”的课程名称,直到现在。同时英国和美国一度也使用过“理论力学”作为教材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