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本文基于颗粒动理学理论建立了流化床中的欧拉双流体模型,采用了单气泡沿壁面运动物理模型,从颗粒分布特性、温度分布特性和瞬时传热特性三个方面对超临界水流化床和气固流化床的床层与壁面间传热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相对于气固流化床,超临界水流化床中气泡的直径和上升速度都较小;超临界水流化床中床层与壁面间的传热系数与颗粒浓度呈反相关关系,而对于气固流化床则是正相关关系;并且不同于气固流化床,超临界水流化床床层与壁面间传热系数在颗粒浓度较低处对表观速度变化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流化床燃烧作为燃烧设备解决能源问题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点火引燃是运行中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流化床点火对于方便地操作点火以及点火过程自动控制有重要意义。自六十年代把流态化技术作为燃烧设备以来,国内外对点火引燃作了大量工作,创造了很多点燃方法。本文讨论了采用进气管道内可燃气燃烧升温的引燃方法,试验和理论研究了煤的挥发份、底料热值、流化速度、进气温度、床体初始状态对引燃流化床的影响以及撤点火源的合适时机。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水流化床反应器是应用于生物质气化制氢工程中的一种新型反应器,它避免了以往管式反应器容易出现结渣、堵管的不足,而且还具有床内升温迅速、生物质气化充分以及产氢率高等优点。由于采用超临界水作为流化工质,传统流化床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本文基于欧拉双流体模型对超临界水流化床加料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最优加料口结构评价方法,分析了加料口结构、加料速度比以及初始床层高度对超临界水流化床颗粒分布的影响。本文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超临界水流化床的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4.
废弃物燃烧及流化床焚烧炉冷模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废弃物燃烧及流化床焚烧炉冷模实验研究王柏懿,盛宏至,戚隆溪,田文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固体废弃物,焚烧,流化床,冷模实验一、引言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例如,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工业化...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 我院接受了燃煤增压流化床(PFBC)燃烧试验研究的任务,在试验研究的同时,试图利用模型研究的手段,预测流化床的各种工作参数对燃烧过程的影响,以减少一些试验研究的工作量。由于流化床燃烧模型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国际上发表的多是常压流化床燃烧(AFBC)模型,有关PFBC模型的文章只是个别而已。如1980年Sexena和Turek提出的PFBC综合模型,文章并未考虑床内气泡对流体动力学过程和燃烧反应过程的影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时PCDD/Fs排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已逐渐在我国推广应用.垃圾焚烧所产生的二恶英污染问题日益被人们所关注,浙江大学基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高水份、多组份、低热值等),成功开发了异重流化床焚烧技术并应用于一座 150 t/d垃圾流化床焚烧锅炉.木文首先介绍了二恶英的分析方法,其次在小型流化床上进行了PCDD/Fs的生成机理试验、在此基础上,对150t/d垃圾焚烧炉烟气中二恶英排放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将指导焚烧炉优化运行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欧拉双流体模型和颗粒动理学理论,对超临界水流化床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模拟获得了超临界水流化床反应器内颗粒分布特性和最小流化速度,分析了表观速度、压力、温度、初始床层高度对超临界水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超临界水流化床反应器结构的设计及操作条件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数学模型是研究和发展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重要方法.在浙江大学提出的适用于中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整体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数学模型.模型采用了基于环-核结构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并考虑了宽筛分燃料颗粒所经历的破碎、燃烧等过程.模拟了国内一台3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模拟计算结果与锅炉的运行测量值...  相似文献   

9.
旋风分离器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部件之一,其分离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个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总体设计及锅炉的运行性能.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多个旋风分离器与炉膛出口并联布置实现气固分离.研究其分离系统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可进行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分析。本文针对60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冷态模型,采用电容层析成像测量技术进行旋风分离器入口烟道内气田两相流固相颗粒浓度测量,在不同床料量和炉膛表观风速下,研究多个旋风分离器入口固体颗粒分布特性,得到不同分离器入口处固体颗粒浓度随流化风速、初始物料量的变化,分析了电容原始信号的波动特性,研究结果对流化床大型化多分离器优化布置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
多旋风分离器及返料系统是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燃烧的关键设备,是循环流化床大型化研究的关键部件之一。本文采用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结合压力测量,对多旋风分离器返料系统内部气固两相流场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六旋风分离器冷态循环流化床电容层析成像浓度分布和压力测量,揭示循环流化床多分离返料系统颗粒流动分配特性,为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化,特别是超临界锅炉多旋风分离器的优化布置提供科学依据,基础实验数据库和技术手段,研究内容将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扩展到工程设计中,对实际工程起到理论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非均匀布风对流化床埋管换热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埋管的对流换热系数不仅是埋管所处换热区流化速度的函数,而且与相邻的流动区流化速度有一定关系。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埋管换热系数同换热区以及流动区流化速度之间的关系:换热系数变化的趋势及数值的大小与鼓泡床有明显不同,较大的流动区流化速度(6.0umf~24.0umf)直接影响换热区埋管的换热系数,换热系数同流化速度之间较为平缓的关系便于利用埋管进行非均匀布风流化床中浓相床区温度的调整与控制。  相似文献   

12.
1引言燃烧流化床声发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是气因流态化两相流运动,气体湍动和燃烧化学反应复合作用的结果,其发射声谱中包含了上述运动过程的丰富信息山,对其发射声谱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寻求流态化两相流的运动规律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大量的实验研究为基础,以声波数字计算技术和现代分析理论手段,对气因流态化两相流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2实验简介实验装置主要有燃煤流化床燃烧实验台和声波测量系统组成。燃煤流化床燃烧实验台如图1所示,声波测量系统见图2,从燃烧室不同位置测得的声波信号,一路送声波数字化处理…  相似文献   

13.
粒状物料常压吸附流化床冷冻干燥的传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粒状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常压吸附流化床冷冻干燥的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吸附流化床内对流边界条件下的球坐标冻干模型,并采用变时间步长的有限差分法,求解了物料内部温度分布及升华界面的移动速率,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分析了有关因素对于冻干过程中传热及干燥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两种燃烧方式煤燃烧过程中金属铜的添加对多环芳烃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铜煤质量比的增加,管式炉煤燃烧多环芳烃生成浓度是减少的;流化床煤燃烧多环芳烃生成浓度是增加的,但要小于管式炉条件下两个数量级。多环芳烃生成毒性分布类似于多环芳烃生成浓度分布。而单个多环芳烃生成有着较大区别,同燃烧方式、存在状态、铜的含量等有较大关系。在燃烧温度下,铜的添加主要对高环物质的催化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液氮喷淋流态化速冻系统及冷冻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液氮喷淋流态化速冻新系统是以液氮为冷源,结合液氮喷淋预冻和流态化速冻两种冻结方法于一体的食品速冻装置。本文建立了基于新系统的食品冷冻过程的焓法数学模型,计算了黄瓜片在不同冻结条件下的降温过程和冷冻时间,同时对冻品质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造纸污泥流化床焚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一座密相床截面积为 0.23 m×0.23m、高度为 5m的流化床燃烧试验装置上进行了造纸污泥的焚烧试验.探明污泥水分、流化速度、二次风份额和过剩空气系数等参数对污泥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为高水分造纸污泥焚烧炉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测试表明,在不添加脱硫剂情况下焚烧烟气中SO2、NOx和N2O的排放浓度完全满足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小麦秸秆流态化燃烧粘结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 kW鼓泡流化床实验装置上,利用床层压差和温度的变化作为判断床层粘结失流的依据,以小麦秸秆成型颗粒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燃烧温度、床料粒径和流化风速对失流时间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失流时间随着燃烧温度上升而缩短;流化风速增大,失流时间增长;床料粒径对失流时间影响不明显。对粘结物进行了SEM/EDX和XRF分析,分析结果表明,Si和K元素形成的熔融物对床料的粘结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迄今为止对于流化床传热过程存在着相互混淆或模糊的机理性解释的情况,本文根据作者近期提出的一个流化床传热模型[1,2],对发生在流化床内的传热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机理性分析,对传导、对流分量进行了新的定义,给出了一个新的传热过程模式图,并对不同颗粒尺度和温度范围给出了不同分量所占分额的定量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9.
流化床埋管磨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流化床内埋管的布置与磨损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到了管束的节距和布置高度对磨损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据此提出了埋管的防磨原则。实验表明,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最大的埋管磨损速率才可能出现在底排管上,顺列管束才可能比错列管束磨损轻。  相似文献   

20.
压力循环流化床中的传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理论与试验上研究压力循环流化床中床-壁面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对常压循环流化床中的传热模型进行修正,发展了压力循环流化床中的传热模型。试验测试了床内传热系数随床内固体颗粒浓度、颗粒径和运行风速的变化规律。提出计算床-壁面传热系数的无量纲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