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合成了2种新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非线性光学(NLO)有机材料芳香查尔酮衍生物1-(呋喃-2-基)-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酮(1)和1-(噻吩-2-基)-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酮(2),并对其进行了NMR、IR和HR-MS结构表征。 采用4f相位相干成像技术测定了化合物1和2的三阶NLO性质并确定了相关参数:脉冲宽度4 nm,激光波长440 nm,化合物1:非线性吸收系数β=5.5×10-10 m/W,非线性折射系数n2=-2.1×10-17 m2/W,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1.58×10-11 esu;化合物2:β=-2.4×10-10 m/W,n2=0.3×10-17 m2/W,χ(3)=0.50×10-11 esu;并测定了紫外光谱和DSC曲线。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化合物1和2的轨道能量和极化率,结果表明电子转移能在分子内部进行,说明比较易于极化,展示了良好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新的有机非线性光学(NLO)材料1-(芘-1-基)-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酮(PMPAK),通过1H NMR、IR、HR-MS和元素分析表征其结构。 以Nd:YAG-Laser System作为光源,激光波长450 nm,脉冲宽度4 ns(FWHM),采用4f相位相干成像技术测定了PMPAK的三阶NLO性质并确定了相关参数:非线性折射率n2=-1.84×10-16 m2/W,非线性吸收系数β=2.53×10-9 m/W,非线性极化率χ(3)=1.137×10-10 esu。  相似文献   

3.
设计合成了2个1,3-硒唑酰腙分子(SAF1和SAF2),并通过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谱(NMR)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利用探针SAF1和SAF2分别对9种常见的阴离子进行了监测。 结果发现,当加入醋酸根离子(AcO-)时,在UV-Vis中,探针SAF1和SAF2分别在500 nm和414 nm处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探针SAF1对应的溶液颜色由淡黄色变为红色,探针SAF2对应的溶液颜色由浅黄色变为黄色,可实现裸眼识别;在荧光光谱中,417 nm附近产生强的荧光发射峰,且具有荧光开启(turn-on)功效,AcO-的最低检测限达10-5 mol/L,2个分子与AcO-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03×104和1.42×104 L/mol,说明化合物SAF1和SAF2有望作为AcO- 的特性荧光识别探针。  相似文献   

4.
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和傅克酰基化反应制得了一系列新型的以共轭荧光分子噻吩-苯-噻吩为连接链的双子表面活性剂,利用季铵化反应在共轭链的两侧修饰亲水单元,合成了新型的具有不同疏水链长的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m-TBT-m),其结构和性能经UV-Vis, FL和1H NMR表征。结果表明:8-TBT-8、 10-TBT-10、 12-TBT-12、 14-TBT-14及16-TBT-16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1×10-6 mol·L-1、 4×10-6 mol·L-1、 1×10-5 mol·L-1、 2×10-5mol·L-1和4×10-5 mol·L-1。  相似文献   

5.
设计合成了以卟啉为分子“探针”的咪唑修饰的卟啉类化合物4和5. 通过对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的研究显示, 化合物5通过卟啉环中心的锌及2个咪唑环上的活性氢与卤素离子形成三点键合超分子络合物, 并能选择性识别氟离子和氯离子(键合常数分别为5.95×104和7.17×104 mol-1·L).  相似文献   

6.
基于拮抗作用检测除草剂的类囊体膜生物传感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除草剂对植物类囊体束缚酶分解过氧化氢的拮抗作用,研制了一种快速检测痕量除草剂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植物类囊体用聚乙烯醇-苯乙烯吡啶(PVA-SbQ)光敏聚合剂在紫外光诱导下产生大分子网状结构进行包埋,制成生物敏感膜,并固定在铂电极表面.根据加入除草剂时类囊体膜束缚酶分解过氧化氢活性的变化,对除草剂进行测定.在含有1×10-3mol/LNaCl,5×10-3mol/LMgCl2和0.01mol/LH2O2的Tris-HCl缓冲溶液(pH=7.4)中,基于测量0.65V处H2O2氧化电流的变化,可以对下列浓度的除草剂进行定量检测:百草枯3×10-9~1.5×10-7mol/L,敌草龙1×10-8~3×10-7mol/L,扑草净4×10-8~3×10-6mol/L,阿特拉津1×10-7~5×10-6mol/L,莠灭净1×10-7~5×10-6mol/L.利用PVA-SbQ光聚合膜固定类囊体,能够使酶的活性在低温下保持数月.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种测定盐酸丁卡因的分光光度新方法。 在pH=4.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盐酸丁卡因(TC·HCl)与赤藓红(ET)形成1∶1的离子缔合物,导致溶液的吸收光谱变化,除在516 nm处产生明显的褪色作用外,并在558 nm处出现增色现象。 TC·HCl在0.1×10-6~7.2×10-6 g/mL范围内其质量浓度与褪色波长和增色波长处的吸光度变化值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褪色法和增色法的摩尔吸光系数(ε)分别为3.30×104和2.22×104 L/(mol·cm)。 当用双波长叠加法时,ε值为5.52×104 L/(mol·cm)。 研究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分析化学性质,并结合量子化学AM1法讨论了反应机理。 方法用于人血清及尿样中盐酸丁卡因的含量测定,回收率在98.1%~103.3%之间。  相似文献   

8.
以4,6-二烷氧基-1,3-苯二磺酰氯和芳香二酚为原料,三乙胺作缚酸剂,二氯甲烷作溶剂,采取一步成环法合成了3种磺酸酯桥联大环化合物。合成产物的结构用IR、1H NMR、13C NMR和MALDI-TOF等技术手段进行了确认。利用紫外光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4,6,16,18-四正戊氧基-11,23-二甲基-1,3,13,15-四磺酸酯间苯芳香大环(5)对Ca2+、Pb2+及部分过渡金属等20种金属离子的识别。结果发现,其对Sn2+显示出一定的选择性,由于Sn2+和Bi3+协同作用的影响,在化合物5-Sn2+的体系中加入Bi3+,紫外吸收光谱在325 nm左右的吸收增强了许多,这说明化合物5对Bi3+显示出优于Sn2+的较好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卟啉为荧光发色团,以2,4-二硝基苯磺酰氯为识别部分,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较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近红外苯硫酚荧光探针,其结构经1H NMR, IR和HR-MS(ESI)表征。并研究了其荧光性能。结果表明:该探针可快速(90 s)、高选择性地检测苯硫酚,在5×10-6~13×10-6mol·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1 nm。  相似文献   

10.
以四氢苯酐为起始原料,依次经酯化、酰胺化及氧化开环反应合成了新型烷基酰胺双羧酸盐双子表面活性剂(4),其结构经1H NMR, IR和MS(ESI)表征。通过浊点法测得其Krafft点低于0 ℃;通过电导率法测得其CMC为3.729×10-3 mol·L-1;利用滴体积法测得CMC为3.402×10-4 mol·L-1, γ-CMC为36.88 mN·m-1。 4的起泡性能、乳化性能良好,优于SDS。  相似文献   

11.
设计合成了化合物4-羟基苯甲酰-(2-羟基萘甲醛)腙(L)探针,经金属离子识别研究发现探针L对Al~(3+)具有良好的荧光增强识别效果且不受其它金属离子的干扰,且识别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实现Al~(3+)的可视法检测,核磁滴定、job-plot、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等实验结果显示,探针L与Al~(3+)以摩尔比2∶1的方式进行配位。通过对紫外滴定数据的非线性拟合分析,探针L与Al~(3+)的结合常数为1.3×10~4L/mol,最低检测限为3.71×10~(-6)L/mol。因此,该腙类衍生物作为Al~(3+)的荧光及比色探针,识别体系线性范围较宽,检测限低,在痕量Al~(3+)的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合成并表征了在大环侧臂引入取代苯酚作为功能基团的新型四氮大环配体(L1,L2和L3).对配体L3的质子化过程及其与Zn(Ⅱ)的配位过程的研究表明,配体中的酚羟基与四氮大环环中的质子之间存在较强的氢键.测得配体及配合物中酚羟基的pKa分别为8.3和8.5.考察了上述3个配体的Zn(Ⅱ)配合物作为水解锌酶的模拟物催化对硝基苯酚乙酸酯(NA)水解的动力学行为,测得它们催化NA水解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c/[(mol/L-1·s-1]分别为3.48×10-2、1.52×10-2和2.85×10-2.  相似文献   

13.
马连欣  唐旭东 《合成化学》2015,23(10):917-921
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与乙炔钠经亲核加成反应制得1,1-二(4-甲氧基苯基)-2-丙炔-1-醇(2);以4,4′-二甲基二苯甲酮为原料,经3步反应制得中间体5-羟基-3,9-二甲基-苯并芴-7-酮(6); 6与2经脱水反应合成了萘并吡喃(7),总收率16.3%,其结构经1H NMR和IR确证。采用UV-Vis研究了7的光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7的二甲基亚砜溶液(1.0×10-4 mol·L-1)在可见光区呈无色,经过254 nm紫外光照射后呈蓝色,停止紫外光照射一段时间后溶液变回无色。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吸光度呈上升趋势;反复进行紫外光的照射,吸光度变化不明显,表明7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  相似文献   

14.
四环素-Al(Ⅲ)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四环素(TC)-Al3+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TC与DNA无明显的相互作用,但在Al3+离子存在下,TC能结合到小牛胸腺DNA上.TC先与Al3+作用,生成TC-Al二元配合物,该配合物再与DNA发生作用,形成(TC-Al)-DNA三元配合物.TC-Al二元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为6.5×104L/mol,其配位比n(TC):n(Al):n(DNA)=1:1:1.TC-Al配合物与DNA的键合模式主要是静电相互作用.溶液的pH值对TC-Al二元配合物和(TC-Al)-DNA三元配合物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利用TC-Al配合物与DNA作用使体系荧光强度增强的性质测定DNA,其线性范围为1.0×10-6~6.0×10-5mol/L,检测限为5.0×10-7mol/L.分别测定了天然与热变性酵母样品中DNA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设计并合成了基于苯并吡喃腈为母体单元的近红外激活型荧光探针(E)-2-(苯并吡喃腈基)乙烯基-5-(二乙氨基)丙烯酸苯酯(DCM-AC),其结构中的丙烯酰酯键作为氨基酸激活反应的响应基团。 研究结果表明,探针分子DCM-AC对半胱氨酸具有高灵敏、选择性光谱响应,不仅能观察到明显的颜色变化,而且探针在710 nm处的荧光发射强度显著增强,相应的荧光增强比值与半胱氨酸的浓度(1.0~8.0 μmol/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探针DCM-AC对半胱氨酸的检出限为2.8×10-7 mol/L,能选择性检测半胱氨酸区别于结构类似的高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且不受其它氨基酸物质干扰。 通过质谱、核磁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DCM-AC检测半胱氨酸的反应激活机理:半胱氨酸先通过巯基与DCM-AC上的丙烯酰酯双键发生亲核加成,然后环化脱除内酰胺环状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次氯酸根(ClO~-)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识别与检测备受关注。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喹唑啉酮骨架的腙型荧光探针(HEMQ),并通过~1H NMR、~(13)C NMR、高分辨质谱(HRMS)表征了其结构。探针HEMQ在V(乙醇)∶V(水)=1∶1(c(PBS)=0.02 mol/L,pH=8.7)溶液中对ClO~-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且响应快速,荧光发生显著猝灭。探针HEMQ对ClO~-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测限为1.0×10-4mol/L。此外,ClO~-可引起探针溶液由黄色到无色的颜色变化,因此HEMQ可作为比色、荧光双通道响应的ClO~-探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