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中动句式.通过比较英汉中动句构造的异同点并从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句法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受事成为中动句的主语,是由于受事的内在特性而突显;其状语在句中不可或缺,也成为突显部分.  相似文献   

2.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中动句式。通过比较英汉中动句构造的异同点并从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句法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受事成为中动句的主语,是由于受事的内在特性而突显;其状语在句中不可或缺,也成为突显部分。  相似文献   

3.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对中动结构的生成机制进行解读,分析中动结构中动词的特性。认为中动句是一种特殊的语态类型,具有自身的句法特征,它表示的是事物本身的内在本质属性而非着重于被动关系的传达。中动结构的生成源于人们对事物以及相关联事件的不同认知过程和认知角度。  相似文献   

4.
中动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句式,传统意义上对中动句的研究大都局限于语言本身,未能反映人们在语言使用时的认知过程.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图形一背景理论分析英汉语中动句,以揭示其认知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杨欢欢 《科技信息》2008,(2):155-156
目前对英语中动结构的形成主要有词汇层面与句法层面两个方面的解释,词汇层面主要意见为中动结构是基础生成的,而句法层面则认为中动结构是移位生成的。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有GB、MP两大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在MP框架下对中动结构的解释更充分一些。  相似文献   

6.
中动结构句法生成的最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卉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4):114-115
关于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问题,语言学界主要存在两派观点:词汇生成和句法生成.前一派别认为中动结构的生成完全依靠词汇手段,后一派别认为其形成机制是句法移位.而以句法生成学说为前提,以由VP壳理论推导而来的使役性导致的句法移位的假设为基础,将中动结构纳入最简方案框架下进行研究,可将典型中动结构与附加中动结构的生成过程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中间结构是一种介于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之间的特殊结构,它有着自身独有的句法语义特点。文章以描述性的手法解析了英语中间结构在句式,谓语动词,副词效应及隐含施事的"中间性"表现,从认知视角探讨了英语中间结构的"中间性"的认知根源,以期望加深现有的对中间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认知语义学意义观,运用构式压制、概念转喻等理论来探剖析"副名结构"。解构了"副名结构"中名词的功能,从传统上指称实体转化为描述事物性状,功能发生游移。阐述了"副名结构"中的转喻机制,指出了名词之所以能够实现转喻操作的内在动因,即语义压制。概念转喻是"副名结构"中语义压制得以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辛琳 《科技资讯》2009,(3):210-210
听力理解是一种结合语境的篇章理解,涉及对旧信息的加固和新信息的接受,从认知角度上说是动体和界标的动态交替和转换过程。成功的信息接受者能够妥善地利用这一机制完成对信息的解码和编码。本论文试用认知过程的动体和界标关系来解读英语听力篇章理解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农民工阶层是当代中国农民的主体阶层,在改革开放前后其结构发生巨大变迁,究其原因,主要有:农村体制改革为其变迁提供了必要前提,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大量就业机会的并存为之提供了客观基础,市场取向的改革推动了这一变迁,经济利益驱动是其内在动力,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则对这一变迁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动词化是有效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从认知理据的角度看,英语动词化的广泛运用体现了人们认知和语言上的经济原则,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行为具有一定的"省力倾向"。同时,英语动词化的出现和使用符合人们认知上的关联原则,是人们为表达思想而作出的某种关联性的语言选择。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看,英语动词化在语篇中具有动态顺应性并能够更生动地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惠 《新余高专学报》2012,17(1):136-139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利他动机现状和利他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学生利己性利他动机量表和利他性利他动机量表,对广州某中学在校33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报告低度利己性利他动机和高度利他性利他动机。性别、学生干部等因素均同中学生利己性利他动机无关。学生干部、年级、家长职业同中学生利他性利他动机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喻体的特征是多层次、多侧面、系统的,喻体潜在特征随着人们的认知深化得以显现,引发跨域意义转移。概念转喻机制及其突显原则对大部分词义的发展做出合理解释。大多数词义变化是由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概念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互补分布的。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济南市中学图书馆建设1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从馆际的交流合作,阅读指导课的开设,深入地为教育教学服务3个方面探讨了济南市中学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5.
语词的理据与意义自古以来都是很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对汉英语词理据与意义进行比较,认为:语词的理据与意义之间存在密切和循环的关系,语词的理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词的意义也会成为语词的理据。  相似文献   

16.
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均有所体现,而情感这一抽象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表达情感的隐喻,这些情感隐喻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共性是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而个性,而是源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  相似文献   

17.
对传统语法中对领属结构的认识提出质疑,进而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对比汉语“NP1的NP2”与英语“NP1’SNP2”这两种领属短语。最后得出结论:英汉领属短语内部的语义关系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们反映了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即“参照点一目标”模型。其中参照点和目标的不对称性又受人的认知规律影响。而短语中间的领属形位“的”和POSS具有同一语法功能,即限定功能。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中间结构具有该结构的典型特征,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它们所表述的基本语义特征是相同的,但汉语因其语言的特殊语法规则具有独特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它们的差异是由英汉语不同的语言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语篇理解的过程,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读者对词汇、语句的解码,更是激活或建构认知语境的过程;认知语境的可建构性、认知语境建构的主体性和认知语境的建构模式等所建立的认知语境影响人们对语篇的理解。语境的建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建构跟作者相似的认知语境可以帮助读者最大程度地理解语篇主题意义及其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