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活性分子组合的原理,把两种具有诱导活性的水杨酸酯类化合物和D,L-β-氨基丁酸连接在一个分子内,合成了9个新化合物,所有新化合物经元素分析及1H NMR确认. 生物活性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2.
水杨酸类糖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水杨酸及乙酰水杨酸分别与溴代糖作用, 合成了10个水杨酸类糖酯化合物. 所有化合物经元素分析和1H NMR确认了其结构, 并证明产物为β-构型, 反应具有立体专一性. 生物活性初步测定结果表明, 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诱导活性, 且一些化合物的诱导活性好于水杨酸.  相似文献   

3.
噁二唑啉化合物由于具有杀虫[1],杀菌[2],抗艾滋病毒[3]等生物活性受到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而吲哚因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衍生出的化合物显示出重要的生物活性,如抗疟疾[4]、抗肿瘤[5]、抗糖尿病[6]等,可以用作HT受体抑制剂[7]、环氧酶抑制剂[8]等.鉴于不同活性的基团在同一分子中聚集能明显改善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这一特性,本文将吲哚引入到噁二唑啉化合物中,以期实现活性的叠加,从而发现新的生物活性更好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2,5-二取代-1,3,4-噻二唑具有杀虫、杀菌、除草、调节植物生长以及药理活性等多种功效[1-5],因而该类化合物的研究迄今仍方兴未艾.近年来,很多文献报道含芳环或芳杂环的席夫碱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因而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6,7].由于氟原子具有模拟效应、电子效应等特殊性质,氟原子与含氟基团的引入有时可使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倍增,近年也公认含氟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最小[8].鉴于不同活性的基团在同一分子中聚集能明显改善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这一特性,本文将二-(4-氟苯)甲基引入到1,3,4-噻二唑Schiff碱类化合物中,以期实现活性的叠加,有可能发现新型生物活性更好的化合物.该类化合物的合成一般采用常规加热法,但具有反应时间长,收率不高,溶剂使用量大等缺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三唑类化合物中寻找新的活性化合物,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和活性叠加方法,将吡啶环结构单元引入到三唑类化合物分子中,制备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含吡啶环结构的三唑类衍生物.经1H NMR,13C NMR,IR,MS和元素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方法进一步测定了化合物4k的晶体结构.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试验浓度下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6.
实现了4-氨基苯磺酰胺、对溴苯乙酮和芳香醛之间的Mannich反应,直接合成了14个未见报道的β-氨基酮化合物,制备方法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收率44%~92%.通过1HNMR,13CNMR,MS和HRMS表征并确证了目标分子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试验显示,所得化合物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PPRE激动活性,由此发现某些含有磺胺结构的β-氨基酮具有抗糖尿病活性.  相似文献   

7.
芳氧乙酸-3-(α-吡啶基)丙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苯氧乙酸类化合物为母体分子,设计并合成了16种芳氧乙酸-3-(α-吡啶基)丙酯新化合物,探讨了反应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通过元素分析、IR及′HNMR,确证了化合物的结构.其中2种化合物经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具有较高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8.
生物活性含氟化合物作为活性强、选择性高的药物[1]及农药[2]已广泛应用;生物活性含氟化合物可以作为标记化合物模拟体内代谢过程[3],在酪氨酸分子的一定位置上氟代后,用电子能量损耗光谱可以对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分子水平的跟踪,而且酪氨酸分子中某些特定位置上的氢原子被  相似文献   

9.
杜海堂 《化学通报》2019,82(9):831-836,854
为寻找具有杀菌活性的三唑类先导化合物,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方法,将香豆素环和硫醚结构单元引入到三唑类化合物分子中,合成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含香豆素环和硫醚结构的三唑类衍生物。经~1H NMR、~(13)C NMR、IR、MS和元素分析对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试验浓度下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嘧啶甲酰氯与取代的苄胺肟反应得到一系列结构新颖的5-嘧啶基-1,2,4-噁二唑类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培养并测定了化合物5a的晶体结构;将目标化合物晶体结构对接到靶酶酵母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的活性位点,发现目标化合物与复合物晶体中的禾草灵分子的构象及结合模式相似;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11.
氨基糖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作用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糖类分子通过OH和NH2的转换是改变生物活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氨基糖分子的设计合成备受关注[1,2].本文报道了利用廉价的木糖为起始物高收率合成高碳糖的新方法,并以此为供体,立体专一性地合成了标题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四唑和噻二唑类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真菌、抗霉菌、抗肿瘤、抗结核菌,以及促进植物生长等活性,1,4-二取代酰氨基硫脲是合成此类物质的重要原料,为了深入研究同一分子中聚结各种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计算获得了39个4-芳基-4氢.苯并吡喃化合物的11个结构特征参数,应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对参数进行筛选.并用支持向量回归(SVR)算法,对4-芳基-4氢-苯并吡喃化合物与其凋亡诱导活性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通过核函数参数的优化,建立了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预测集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平方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7和0.893.研究结果表明,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可用于小样本数的药物分子设计研究,以合成具有更高生物活性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4.
以烯效唑和苄氯三唑醇为目标先导化合物,通过在分子中引入二茂铁基团,设计合成了两类20个新颖的含二茂铁基取代的三唑醇类衍生物,并对α,β-不饱和二茂铁基酮的选择性还原条件进行了讨论.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NMR谱和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得以确证.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15.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文献中未报道的2-取代-6-甲基-4-苯基-3(2H)-哒嗪酮类化合物,其结构经过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化合物4e进行了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分析.利用油菜平皿法和稗草小杯法对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的测定.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定量构效关系表明,化合物4结构中哒嗪环2-位取代基的变化,影响了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当作用对象为油菜时,化合物的活性可能主要与取代基R的立体参数B4和疏水性有关;当作用对象为稗草时,化合物的活性可能主要与取代基R的疏水性有关.部分化合物4的抑制活性与对照药品5b,5k基本相当,但没有表现出5b,5k所具有的白化效果.化合物4与5这两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可能在生物体内拥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3-芳氧基-6-取代哒嗪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系列3-芳氧基-6-取代哒嗪类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1HNMR、元素分析、IR和MS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除草活性,讨论了其结构与除草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2,4,6-三羟基苯乙酮和2,6-二羟基苯乙酮为原料, 分别通过甲基保护酚羟基、 苯甲酰氯酰化、 Bake-Venkataraman重排、 异戊烯基化、 酸催化关环及EtSLi脱去甲基等6步反应, 以高收率完成了天然5,7-二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1a, 收率80.6%)和5-羟基-3-异戊烯基黄酮(1b, 收率84.9%)的全合成, 所有化合物均经 1H NMR 和 13C NMR表征确定.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目标产物(1a和1b)的生物活性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 3位异戊烯基侧链的存在能大大增强化合物相应的生物活性, 而且是化合物生物活性增强必需的取代基. 另外, 目标产物1a的生物活性高于产物1b, 归因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A环上的7-OH属增效基团, 起到增强生物活性的作用, 化合物1a分子中A环上有7-OH, 而化合物1b分子中则无该基团. 本合成方法对其它3-烃基黄酮类天然化合物的合成具有潜在的适用性, 所预测的生物活性结果为3-烃基黄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设计并合成了21个新型2-酰基-氰基乙酸类化合物,应用氢核磁共振谱、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验证了它们的结构,并测试了其生物活性.部分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具有活性,化合物4e和4k在600mg/L浓度下呈现100%的杀螨活性;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杀菌和除草活性,化合物4k和4s在400mg/L浓度下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的抑制率达到100%,化合物4m在1000mg/L浓度下可以很好地防治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初步探讨了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异噁唑啉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思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设计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3-[4-(1-哌嗪基)]苯基-5-(2-呋喃基)-4,5-二氢异噁唑啉衍生物3~12,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采用噻唑蓝(MTT)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Hela、A549和SGC7901).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普遍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活性,特别是化合物4、6和11对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药5-氟尿嘧啶相当.进一步的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4和11均能有效诱导肿瘤细胞株A549的死亡.  相似文献   

20.
正含有多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在天然产物、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普遍存在.化合物手性中心的绝对和相对构型的改变对其生理活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开发不同立体异构体的多样性合成的有效方法对于制药和药物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