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离子交換纤维素层析法(ion-exchange cellulosechromatography)是以离子交換纤维素为固定相,分离和提純具有胶体性、离子化的高分子等物貭。这一方法在蛋白貭、核酸、酶和激素等方面,已获得重大的成效。此外,在应用于病毒、噬菌体和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mooseri)等方面,也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生物化学日益迅速的发展,是与层析法在这門学科中广泛应用分不开的。但是一般的层析法并不适于上述物貭的分离和提純。某些离子交換树脂的应用,也仅收到个别的成功,而且結果的重現性差,純度也低。但是离子交換纤维素在层析法中,則具有以下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自1935年阿达姆斯(Adams)第一次合成离子交換树脂发表以后,二十余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类型上除已有的酚醛型、苯乙烯型、丙烯酸型等各种阴、阳离子交換树脂外,近年来尚有螯合型离子交換树脂、电子型交換树脂(或称氧化还原树脂)及蛇籠型树脂等。至于其品种形式方面亦由过去单一的粒状、球状树脂进展到离子交換膜、离子交換紙以及离子交換纤維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零电流条件下测量离子选择电极的电位分析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电分析化学方法.Buck等首先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玻璃膜、晶态膜、液膜及PVC膜等一些电极的交流阻抗行为,Cammann和Rechnitz等用恒电位和恒电流阶跃法研究了缬氨霉素钾电极的极化行为,Powley等用双脉冲方法测定了Ca~(++)、F~-等电极的电导行为,并根据脉冲电流和溶液离子浓度的关系提出了离子选择电极的双极性脉冲电导分析法.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功能高分子膜离子选择电极电化学极化行为研究的报道. 本文用快速三角波电位法和快速方波电位法研究了功能高分子压片PVC膜氯离子选择电极的暂态极化行为,计算了膜电极的一些电化学参数,讨论了影响膜电化学性质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用极化的滴汞电极进行电解电流的研究是极譜学中的一个基本問題。对这类电流的理論分析,包含着解决由于电极过程所引起的、在不断增长的汞滴表面所发生的貭量轉移的問題。电极过程只涉及到电板和能直接交換电子的物貭之間的电子交換时,貭量轉移就构成了法拉第电流,这种质量的轉移,平衡了因电級反应而引起的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早在四十年代,Gaddis曾以阴离子交換树脂浸入硫化氫饱和水溶液,用作阳离子的沉淀剂;以后(?)山和水渡曾用不同交換型的阴离子交換树脂进行阳离子的色层分离;Miller曾试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离子交換树脂以发生化学反应,并曾用于固体指示剂。作者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探讨了离子交換树脂的表面化学反应机构,认为这种具有不同类型交換基的离子交換树脂,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试剂,在固相  相似文献   

6.
信息与服务     
计算机电化学这是一个软件包,它包括一个总控程序和八个子程序,它们是(1)法拉第定律、(2)溶液中离子迁移、(3)溶液的电导性、(4)溶液活度和活度系数的计算、(5)用电极电位和它的温度系数求热力学函数和化学反应平  相似文献   

7.
用恒电流法分别聚合了掺杂对甲苯磺酸根(pTS-)和十二烷基磺酸根(DS-)的聚吡咯膜(PPy/pTS和PPy/DS),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法(EIS)测试了聚吡咯膜在NaCl溶液中‘过电位’电化学过程前后及不同电位下聚吡咯膜的电化学性能.同时,通过嵌入和脱出Na+和Cl-离子的聚吡咯膜在特定溶液中电化学阻抗图谱,研究了离子的嵌入对聚吡咯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电位’现象可以提高聚吡咯膜的离子电导率和膜电容,Cl-离子的嵌入能提高PPy/pTS的电导率,而Na+离子的嵌入对聚吡咯膜的电导率影响不大.另外,嵌入离子对聚吡咯膜形貌的改变会对聚吡咯膜的离子传导率有一定影响,从而导致膜的电化学阻抗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离子交換树脂的用途极为广泛,为现代国防、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及科学研究上不可缺少的化工产品。它的实用意义是在于每次使用以后可以再生而反复应用,所以要求在一定的交換容量基础上,还具有较高的物理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及较快的交換速度。生产发展的方向是自动化,离子交換树脂的应用可对自动化提供有利条件,而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也  相似文献   

9.
痕量铅在Nafion修饰电极上的离子交换及其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Nafion膜与试液中的痕量铅进行离子交換的特性,建立了Nafion修饰电极的富集及测定铅的方法,并探讨了Nafion修饰电极作用机理。本方法测定Pb~(2+)的线性范围为13~133ng/mL,变异系数为3.5%,检测下限为6ng/mL。  相似文献   

10.
聚吡咯修饰烟酸电位型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对烟酸有良好Nernst电位响应的聚吡咯修饰烟酸化学传感器。传感器的响应是基于烟酸根离子在掺杂了烟酸的聚吡咯膜中掺杂=释放平衡。研究了聚合条件对传感器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表征了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聚电解质多层有序膜电极的生成及其电化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在金电极表面硫醇自组装膜上聚电解质多层有序膜的形成过程及其电化学特性。用紫外光谱和电化学方法对多层有序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有序膜影响着离子在膜中的穿透性,离子型电活性物质如铁氰根离子和亚甲蓝等可嵌入有序膜中,研究了多层有序膜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及膜中铁氰根离子的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动电法研究磺化聚醚砜纳滤膜界面电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电法对表面具有功能基团解离的磺化聚醚砜纳滤膜(NTR-7450)界面电现象进行探索。其中,在Zeta电位测试过程中引入相关措施,例如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定体系总电导(膜体电导、膜表面电导和电解质溶液电导)和变化流道高度等,以便获得更为真实的Zeta电位,进而根据Gouy-Chapman双电层模型系统地考察了离子强度、阴离子种类(KCl,K2SO4和K3PO4)对膜表面荷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0.1~0.5mmol/L)电解质溶液中,磺酸基的解离是NTR-7450纳滤膜荷电的主要原因;而在较高浓度下(1.0~10mmol/L),NTR-7450纳滤膜荷电则是由特性吸附引起,并且膜体积电荷密度与电解质溶液浓度之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在KCl,K2SO4和K3PO4溶液中分别为:ln|X|(mmol/L)=2.3337+0.772lnC(mmol/L),ln|X|(mmol/L)=3.584+1.119lnC(mmol/L)和ln|X|(mmol/L)=2.988+1.067lnC(mmol/L)。  相似文献   

13.
将硝酸氧铀的磷酸三丁酯-已烷溶液与经水泡胀的阳离子树脂或阴离子树脂彼此相遇,依据奈恩斯特(Nernst)的分配定律,硝酸氧铀进入交换树脂中的水相。此外,在水溶液中尚发生次要的离子交換平衡。设无交換,如与硝酸根型或氯根型阴离子交換树脂相遇,吸收的试验值与根据分配作用和树脂的泡胀水份所計算的盐量(此盐显系吸收于离子交換树脂)甚为符合。如与水隔绝,则不能回收鈾。由于缺乏游离的水,便不能成立应有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刘为濤  邓郁 《化学学报》1965,31(2):118-125
在含成络离子的強电解貭溶液中,加入中性絡合剂,溶液的电导将随之而变.在強电解貭可以視为全部电离,阴离子不参与絡合作用的条件下,本文根据电解貭溶液的导电机理导出表达这种影响的定量方程式.从这基本方程式出发,在溶液中成絡阳离子的总浓度很小,从而各級絡离子的浓度都极为稀薄,∧0,∧1,∧2,…An等均可視为常数的条件下,根据中性絡合剂对強电解貭溶液电导的影响可测定絡合物的稳定常数.我們称此法为“电导函数法”.实驗怔明,在适当的体系中,应用电导函数法可测定絡合物的稳定常数.在本文的两体系中,利用电导函数法測得的稳定常数与文献值尚称符合.  相似文献   

15.
离子交换现象很早就发現和应用了,远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s)时代,人們就知道利用固体吸附剂,如用砂来淨化钦水。到十九世紀,渐渐有人研究土壤的吸附作用,发现土壤能吸附有色物質和氨。更有人发表論文说:石灰能从土壤中释出鉀和鈉来。十九世紀中叶,就有人提出离子交換現象的假定。这时又有人发现用碳酸铵或硫酸铵处理土壤,能释出钙离子来。随着这类现象的日益发現和积累,1850—1854年韦(Way)较系统地研究了土壤中的离子交換现象,并得到了很多至今仍然是正确的結論。自此以后,离子交換现象的研究和应用就愈来愈多。当时使用的离子交換剂大多是天然物质,其中有佷多是天然无机物,如粘土、泡沸石和其他硅酸盐物质等,接着就有了合成的硅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中建立了一种新的微量分析化学技术名叫“树脂点滴試驗”或者叫“离子交換树脂点滴試驗”。它概括了费格(Feigl)所著的“点滴試驗”一书当中的一般内容。应用这項新技术,建立起来了許多有意义而又灵敏的检定无机离子的試法,并且还可能推广到另外的离子及物质。这些树脂点滴試驗主要是根据由几粒带浅色的离子交換树脂从反应介质中吸附了带特殊顏色的离子产生很深的颜色。在顆粒表面上所发生的界面沉淀也可作为一些試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一种研究导电聚合物的现场电位、电导测量/电化学方法。该实验方法基于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玻璃碳-碳纤维组双电极。用该方法研究了聚(3-甲基噻吩)和聚噻吩的现场电位、电导/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自离子色谱法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微量卤离子的分析,但多用电导检测器检测。近几年来Dionex公司提出了电化学检测器测定卤离子可获得比电导检测更高的灵敏度。为了进一步开发应用,有必要研究有关电化学检测时离子色谱的行为。本文应用银工作电极的电化学检测器研究了氯离子和溴离子的离子色谱,考察了氯和溴离子色谱中负峰的性质,提出应用电化学检测器和电导检测器同时进行测定不同数量级的卤离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引言高能輻射作用于物貭时,在其中产生化学变化,最終得到新产品。所經之历程按性貭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物理作用阶段、物理化学作用阶段和化学作用阶段”。在物理阶段,輻射与介貭的电子作用,在小于10~(-15)秒内把能量传递給介质,而介貭則由此而形成激发分子、原子和离子。由于这一过程进行得很快,生成的这些活性质点在一瞬間获得的能量,来不及向周围的分子传递,因而能量要比介貭分子的高出很多倍,处于热不平衡状态。于是随之卽发生鍵断裂、瑩光发射、内轉換等等过程,向邻近的分子传递能量,最后趋于热平衡。此卽物理化学作用阶段。一般情况下,此过程在約10~(12)秒内完成。在此过程后,达到热平衡的活性貭点,其化学性质很不稳定,而且分布也很不均匀。  相似文献   

20.
氧化还原树脂或称电子交换树脂,为具有氧化还原性能的基因,它和一般离子交換树脂不同的地方,是由于后者只依靠活性官能团經电离后形成离子而进行交換,前者則由于官能团电子的得失能将同它接触的化合物还原或氧化。这种树脂从1950年出現到現在仅有十年历史,現在常見的主要有对苯二酚和硫酚型两大类,其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