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Tm3+掺杂的MFT玻璃材料的升频转换发光及光学性质的JO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Tm3+离子在MFT玻璃材料中的光学性质.测量了吸收光谱,利用JO理论计算了不同能级的寿命、跃迁分支比及跃迁几率,计算了一些能级的辐射跃迁振子强度.测量了650nm激发下蓝色升频转换发光,讨论了升频转换发光强度与激发光功率的关系,计算了1D23H41G43H6两个蓝色跃迁的发射截面.  相似文献   

2.
在壳模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146Gd区A=147-153核的Gamow-Teller跃迁.这些相对146Gd核心为粒子态的核唯一的β允许衰变道为π1h11/2→v1h9/2的Gamow-Teller跃迁.计算结果表明,实验的约化几率B(GT)与计算的B(GT)比较,存在一个阻塞因子γ2,即γ2=Bexp(GT)/Bcal(GT)=0.17±0.05.  相似文献   

3.
从基本的Dirac-Brueckner-Hartree-Fock微观理论出发,得到同时包含实部和虚部的核子-核散射的微观光学势,并利用折叠模型直接获得了核-核散射参数无关的整体微观光学势.考虑到核-核散射去弹过程高级项的贡献和6Li的碎裂效应,在微观光学势的实部和虚部中引入了修正因子NRNI.系统研究了入射粒子6Li与靶核12C,28Si,相似文献   

4.
赵维娟  刘建峰  霍裕昆 《中国物理 C》2000,24(12):1137-1141
主要研究中子辐射俘获反应中的共振现象,利用DSD模型计算激发能量在5—25MeV能区的12C(n,γ0)反应截面与En=9MeV时的角分布.所考虑的反应机制包括复合核俘获、直接和半直接俘获、复弹性和非弹性散射道的辐射俘获.计算表明,矮共振的峰值在激发能量为13MeV处;巨共振的峰值位置在激发能量21MeV处.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对A?<10?0核质量区内的核素,研究中子辐射俘获反应中不同反应机制对辐射俘获截面的贡献随靶核质量数和中子入射能量变化的规律.所考虑的反应机制有复合核统计过程和复合核弹性散射道中的辐射俘获及形状弹性散射道中的直接–半直接辐射俘获两种非统计过程.在中子入射能量0.1—20MeV区间,给出了27Al,40Ca,63Cu和93Nb的理论计算结果及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并对呈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一种以QCD为基础的势模型,计算了cc态的各种E1跃迁宽度.结果表明相对论修正效应相当重要.所得ψ(2s)→γχcJ和χcJ→γψ(1S)(J=0,1,2)的跃迁宽度与实验符合,但ψ(3770)→γχcJ跃迁宽度要比MarkⅢ实验组的新近结果小2倍左右.改善理论结果的一个可能性是考虑23S1—13D1混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用从头算研究NaF晶体中Ce3+占据Na+格位时的光谱性质,电荷补偿由占据格位第一配位壳层的两个氟原子被氧取代 (OF') 或第二配位壳层的两个Na空位(Na') 来提供. 首先采用基于DFT的超单胞模型方法优化了Ce3+的局域结构,并构造以Ce为中心的镶嵌团簇,对其进行基于波函数理论的CASSCF/CASPT2/RASSI-SO计算,获得Ce3+的4f1和5d1组态分裂能级能量. 通过将4f→5d跃迁能量计算值与低温实验激发光谱比较,发现实验观测到的最低4f→5d跃迁谱带(390 nm)来自于两个最近邻OF'补偿的Ce3+离子,并不是文献中的两个次近邻VNa' 补偿的Ce3+. 最后从5d1组态能级重心位移和晶场分裂两方面分析了由两个最近邻OF'取代造成最低4f→5d 跃迁红移约8000 cm-1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全同”超形变核转动带的量子群Uqp(u2)模型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量子群Uqp(u2)模型计算了191-192-193-194Hg超形变(SD)带的γ跃迁能Eγ,运动学转动惯量J(1)和动力学转动惯量J(2),顺排角动量之差(i=ω(J(1)(191-192-193-194Hg)-J(1)(192Hg))),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此外,还利用Uqp(u2)模型的形变参量与核软度的关系式,计算出各SD带的核软度参数σ1与唯象分析给出的组态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腔衰荡光谱记录了465-555 nm范围内PH2自由基在射流冷却条件下的吸收光谱. 在超声射流条件下对氩载气中的PH3和SF6混合物直流放电产生PH2自由基. 得到了7个有精细转动结构的振转谱带,并归属为PH2自由基?2A1- Χ2B1电子跃迁的000、2n0、2n1 (n=1-3)跃迁. 在已有的基础上,重新归属每一个振转谱带的转动量子数和转动项值;进一步精细化转动常数、离心畸变常数和自旋转动相互作用常数. 另外还简单讨论了每个K结构受到其它电子态的微扰.  相似文献   

10.
从手征变换不变的要求出发给出了一个包括四种场交换的夸克-夸克等效相互作用势.用处理集团模型的共振群方法计算了核子-核子散射3S11S0态的相移.较好地解释了以往夸克势模型计算中1S0态相移与实验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用电子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N-质子化corrole(H4Cor+)和meso位芳基取代质子化corroles(H4TPC+、H4TpFPC+和H4TdCPC+)的几何构型、内消旋反应机理以及电子光谱. 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均有两种稳定构型(势能面极小),一个为C2对称性的S1(最稳定构型),另一为C1对称性的S2,其中S1的能量比S2低约15.8~18.5 kJ/mol.S1和S2的corrole环都呈现明显的面外扭曲变形. 手性S1的两个对映异构体之间的转化是一个以S2为中间态的多步过程. 用TDDFT计算了它们的紫外可见电子吸收光谱和圆二色谱(ECD). 与H4Cor+相比,H4TPC+、H4TpFPC+和H4TdCPC+的紫外可见吸收都发生了明显红移,且它们的Q带都因芳基取代基与corrole环之间的π-π共轭而明显增强. 计算表明,质子化corrole的若干相邻电子跃迁的旋转强度符号相反,表明ECD谱可能是研究其电子跃迁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L.A.P.Balázs处理低能π-π散射问题的方法,计算了低能K-π散射问题。得到了K-π散射I=1/2的P波共振位置(SR)1/2=854MeV,半宽度[Г11/2]/2=126MeV和过程π+π→K+K的振幅的唯象常数ξ=0.3μ-2,共振位置与目前的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高峰  王叶兵  田晓  许朋  常宏 《物理学报》2012,61(17):173201-173201
实验中通过互组跃迁689 nm激光抽运形成三重态最低能态原子布居,引入688 nm激光改变三重态最低能态间的原子布居,利用抽运光与探测光空间分离的方法观测碱土金属锶原子的三重态能态间跃迁(5s6s)3S1 → (5s5p)3Pj(j=0,1,2)的吸收谱线,对应三条跃迁线的激光波段为679 nm, 688 nm和707 nm.探测三重态原子跃迁谱线可以用于锶原子冷却中再抽运光707 nm和679 nm激光频率的直接锁定,相比于通常利用的腔传递技术,可以把再抽运光频率锁定在原子跃迁谱线上,有利于提高锶原子冷却中俘获原子数目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组态混合及原子核表面振动计算了Pb208附近原子核的一些E2,E3跃迁。在选用的参数为C2=1000Mev,C3=350Mev,?ω3=2.6Mev, ?ω2=5Mev,的情况下,除Pb206中二个E3跃迁外,其他都得到了理论与实验相符合的结果。结果说明了组态混合主要是由剩余相互作用力引起的,而表面振动硬度和频率决定了E2,E3跃迁几率。  相似文献   

15.
用光锥QCD求和规则研究D0→πl+νl衰变过程, 首先计算D→π跃迁形状因子, 通过构造新的关联函数, 消除了twist-3波函数的不确定性给计算结果所带来的影响, 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精确. 计算得到的分支比与最近的实验数据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NaK的电子结构做了高级从头算. 计算了与三个最低解离极限相关的10个?-S态的势能曲线. 基于计算的势能曲线,得到了束缚?-S态的光谱常数,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用半经典散射理论分析了单重态基态X1Σ+和三重态基态a3Σ+的最大振动量子数. 研究了包括跃迁偶极矩、夫兰克-康登因子和辐射寿命在内的跃迁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计算方法可以为超冷碱双原子分子实验提供较为可靠的参数估计.  相似文献   

17.
在大气化学、天体物理学和癌症质子疗法中都涉及到高能H++CO2散射反应.本文在最简电子-核动力学(SLEND)基础上系统研究在30 eV下的H++CO2散射.SLEND用经典力学描述核,用单行列式Thouless波函数描述电子.本文模拟了CO2在42个取向共3402条轨线,为理解H++CO2散射中的各个反应过程和机制提供了系统描述:非电荷转移散射(NCTS),电荷转移散射(CTS)和C=O双键的断裂,这些关于反应的有用信息不能完全从实验中获取.本文提供了散射的详尽细节,包括随CO2取向不同主彩虹角和次彩虹角的出现和合并.SLEND NCTS和CTS的微分散射截面通过高等半经典方法计算,显示NCTS散射截面对所有散射角都同实验符合得很好,而CTS散射截面只大散射角时同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而在小角散射时稍差.无论是CTS还是NCTS SLEND都预言了主彩虹角的特征,这同实验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奇奇核U(B)(6)×U(v)(12)×U(π)(4)动力学对称性的SO(6)极限情形.除计算能谱外,对体系的波函数、E(2)电磁跃迁几率和单粒子转移反应强度都进行了计算,并得到相应精确解.最后就198Au119188Ir111两核的实验能谱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杨立铭  曾谨言 《物理学报》1964,20(9):846-862
本文提出了一个处理原子核中nn及pp对力的近似方法。这个方法避免了通常将BCS-Боголюбов方法应用于原子核所引起的困难,例如粒子数不守恒,假态的出现以及不同激发态波函数不正交等。但这个方法只有在所需考虑的粒子数n及能级数Ω不太大时(n≤10,Ω≤10)才能较方便地被应用,近似程度才比较好。在这个方法中,毋须引入准粒子的概念,激发的多体性质被明显地表示出来。系统的激发可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型激发是一种以多体系为背景的单粒子跃迁,相应于一个准粒子的跃迁αv+αv,或两个准粒子的激发αv+βv′+v+αv′+(v≠v′)。第二类型激发是对激发,在这种激发中,各能级上共轭粒子对的填充几率改变了,相应于共轭的准粒子对的激发αv+βv+v+βv+αμ+βμ+,….本文还考察了对力在r及β跃迁中的影响。在β跃迁中,对力一般是使跃迁受阻。在r跃迁中,对力的效应随初末态间的相对激发类型不同而异,如相对激发属于第一类型,则跃迁受阻,受阻程度随跃迁的电磁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如相对跃迁属于第二类型,则在无对力作用时跃迁是禁戒的,在对力作用下也只有由电荷电流所产生的电跃迁是允许的。最后本文以Hf178为例,应用上述方法,初步分析了对力对偶偶核的内部激发能谱及β衰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宁凯杰  张庆礼  周鹏宇  杨华军  许兰  孙敦陆  殷绍唐 《物理学报》2012,61(12):128102-128102
采用提拉法成功生长尺寸为φ30 mm× 75 mm的15at.%Yb3+:Gd2SiO5单晶, 并用Reitveld全谱拟合方法确定了其晶格常数、原子坐标和温度因子等参数. 用吸收光谱计算了Yb3+离子2F7/22F5/2能级跃迁的振子强度、谱线强度、跃迁概率、 能级寿命和积分发射截面等光谱参数, 并根据激光性能评估得出结论: 表明该晶体具有较大的阈值特性, 有望采用大功率激光二极管泵浦实现可调谐或超快激光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