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刘杰  魏影  魏标  苗慧  杨松  陈水生 《化学教育》2022,43(8):86-90
针对当前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依托“云班课”,重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实验“三三三”翻转教学新模式,即将实验教学划分为“三个课堂”:自学课堂、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等;理论课堂里包含“三个环节”:个人汇报、小组活动和测试点评等;学习效果评判有“三个评价”:自学评价、参与评价和动手评价等。以有机化学实验中“环己烯的合成”为例,采用该新的教学模式开展了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体现了“以学定教、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也能发挥出线下传统课堂的优势,实现了将“知识内化”的时间拉长,达到对学生线上自学“知识传授”掌握度的有力检验的目的,更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完成在知识传播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2.
陈素清  梁华定 《化学教育》2020,41(24):30-36
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一核心、二目标、三探索、四构建”的教学策略。实施结果表明,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核心知识,以“具有解决复杂制药工程、化工工程、材料工程的化学基础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2个具体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教学、课程思政等3种教学改革探索,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衔接的立方书、立体化线上教学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及过程和结果相融合的SPOC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评价体系4种教学举措,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信欣  刘禹  孙影 《化学教育》2021,42(9):67-75
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蓝瓶子”实验进行正交实验设计,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最佳实验条件。利用氧化还原传感器(ORP)对“蓝瓶子”振荡体系的电极电势变化曲线进行分析,并针对蓝色的产生和消失过程设计3组对比实验深入探究,阐明其反应原理,意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趣味实验现象背后的微观反应本质。  相似文献   

4.
以建构有机合成中的顺推法和逆合成分析法思维模型为载体,通过设置驱动任务,将信息技术和“教学评”一体化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结构观、发展观和转化观的形成,理解有机化学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宏微结合、变化观念、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陈秀娟 《化学教育》2021,42(14):97-103
以某“双一流”高校化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他们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写作方面的需求。研究发现学生需求程度较高的是团队教学,青睐英语写作教师与化学专业教师有配合的教学,并希望对写作及时反馈,同时需要编辑、图书馆员等协助提高学术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个性化、一对一辅导的需求程度最高。该研究结果对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国际期刊英语论文写作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芳  吴祥  李冰  李有桂 《化学教育》2022,43(2):57-63
从课前预习、课上教学与管理和课后分析与总结等方面探讨了雨课堂在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基于“互联网+”的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程评价模式提升。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认可雨课堂教学。同时,分析了目前雨课堂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旨在为高校进一步推进基于“互联网+”的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庆华 《化学教育》2022,43(11):81-87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需要有一个深入学科本质的教学模式。“四重四步”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四步教学”和学生的基础性认知、本质性认知、结构性认知、价值性认知的“四重认知”实现了由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到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转变,达成学科育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由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科技创新协会面向低年级本科生举办的“我爱实验室”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使学生深入了解科研前沿方向、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等。基于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学生自主调研文献选题、设计实验过程、参与组会沟通、交流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课外科研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磊  郑楠  孙影 《化学教育》2022,43(5):26-33
教科书的编排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视觉表征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视觉表征的选用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研究借鉴Gkitzia等人的分析框架对人教版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物质结构”相关内容的视觉表征进行编码分析。在对表征类型及功能分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科书中物质结构相关知识内容的编排及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展开讨论。研究发现,人教版教科书中视觉表征的分布与教科书编排的“三序”原则较为契合,能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选用视觉表征。最后,依据研究结论,针对教科书中视觉表征的编选和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青少年“笑气”滥用问题日趋严峻,引发社会关注。介绍了“笑气”的简要历史、制备方法、结构与性质、重要应用、滥用原因及危害等,期望引导青少年全面了解“笑气”,科学使用“笑气”,提早构筑起心理防线,自觉抵制“笑气”滥用。  相似文献   

11.
在医科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采用基于团队的“导学教学法”,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系统编写导学提纲。根据导学提纲,导引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准备、课前的讨论、完成形成性评价的记录、进行课上的讲解和习题的解答,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以苯甲酸正丁酯的合成为案例,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应用于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法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和成绩评价过程中分别采用基于团队的教学法和GRAPA评价法。教学改革结果表明,教改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及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均较高;对照组和教改组的有机化学课程平均成绩分别为76.3分和87.9分,t检验(p<0.01)说明2个组的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教改组平均分和90分以上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可见,新的教学方法和成绩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杜锡光 《化学教育》2017,38(12):16-18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将这种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时,要根据现有的教育实际,采用逐步过渡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探讨及研讨,才能有效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设计时,要结合现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认知图式的实际情况,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积极参与的情境,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建构个性化的知识图式。  相似文献   

15.
张静  赵宇  张大海 《化学教育》2016,37(18):24-27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综合素质,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从有机化学的课程特点、PBL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PBL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专业水平、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韩杰 《化学教育》2016,37(16):24-26
从丰富实验内容、改进基本操作实验,改善实验条件、完善实验内容和将有机化学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成果用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3方面介绍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方法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有机化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影响教学效果的3个因素,并举例阐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支架式教学思想,以“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在线学习与测试平台”为依托,探索了混合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以薄层色谱和柱色谱实验为例,通过确立目标、分析学情、分解任务、搭建支架、教学实施、评估反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实验信心。  相似文献   

19.
探索了有机化学课程中小专题教学的模式,并从其基本构思及优点、专题设计方法、教学实施及效果等3个方面展开讨论,尤其是提出了许多新专题,并对30多个专题进行了指导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且切实可行、可调。  相似文献   

20.
王赟  房勇  谢晓霞  夏加亮  惠永海 《化学教育》2020,41(18):100-105
量子化学计算通过对具体分子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能比较准确和形象地反映分子的稳定性、化学反应机理等基本化学问题。以1-丙基-4-氯环己烷结构稳定性判断和硼氢化钠还原4-丙基环己酮机理解析为例,探讨了量子化学计算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量子化学计算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使用有助于学生了解分子结构和理解化学反应机理,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