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多重转化、比较建构”认知模型指导下,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和改进装置,在中学化学教材中“中和热的测定”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设计,用温度传感器测量3个变化过程的反应热:强碱固体溶解于水、强碱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以及强碱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并基于“四重表征”理论进行分析,实现对“盖斯定律”的验证,促进对“盖斯定律”的内涵认知。克服了操作烦琐、可视性不佳、实验误差大等问题,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化学核心素养。本研究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为教师进行“盖斯定律”教学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邢瑞斌  刘翠  陈颖  王磊 《化学教育》2021,42(23):36-43
以“解酒药的研制”为项目主题,开展高中化学“乙醛性质”的教学。学生通过完成“药物研发分析”“探秘致命物质,寻找救治办法”“药物新构想”等3个项目任务,掌握了乙醛的性质及其应用,构建了有机物结构分析和性质预测的思维模型,学会了对陌生有机物的分析与研究。运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测定溶液酸碱性确定反应机理,锻炼了科学探究、合作交流、思维表达的能力。与课外活动有效整合、实验室仪器与试剂的保障、资料查阅、外援专家指导等是顺利完成本项目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精准施训”是破解中小学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问题的关键。通过对“精准施训”逻辑原点的思辨,解读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初中化学学科)》是什么、做什么,并以“2019年‘国培计划'--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培训课标(初中化学)班”的实践,探索了该指导标准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认为“精准培训”应回归学科教育和学科育人的本质;基于“学科整体理解”的研修,可以强化学习者对“学科育人”问题的真思考;融入“教师能力层级自我诊断”的课堂实践研修,可以破解需求调研和分层施训的难题;强化“听课观摩”实践性课程的研修目标,可以提升学习者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林琼 《化学教育》2022,43(17):32-39
以探寻二氧化碳的工业捕集方案为项目主题,开展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转化的教学。学生通过“建立价类二维模型并设计二氧化碳的理想转化路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际转化”“解决二氧化碳的工业转化”等3个项目子任务理解了物质“组成、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运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探究了二氧化碳在不同碱溶液中的吸收效率,发展了实验探究能力,构建了物质转化在化工生产领域的认知模型,提高了思维迁移的能力。从“碳捕集”到“碳利用”的进阶解决问题模式,有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制订计划”的有效性,在课堂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制订计划”系统分析量表,并结合具体化学课堂探究教学,从计划制订的主体、计划制订的过程、计划内容本身等3个方面解析了“制订计划”环节。结果启示: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制订计划”系统分析量表能科学有效地指导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特别是其“制订计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必修阶段“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主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位构性”系统模型与学科能力活动任务相结合,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并实施。通过预设学生的表现水平,设计各课时的评价任务,过程性地诊断学生在各个课时中“位构性”模型建构与学科能力的发展水平,描述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促进了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最后,归纳出以“位构性”模型建构和学科能力发展的“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对日后开展“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够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秀玲 《化学教育》2020,41(2):65-70
为培养一批符合社会需求、企业欢迎的“宽基础、多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借鉴国内外先进职教经验,以高职石油化工专业群为试点,创建了跨专业复合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广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方案,开展跨学院、跨国境交流,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等策略,探索并实践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跨专业、跨理实、跨校企、跨学院、跨国境”的“五跨”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化学电源”为项目主题,详细介绍了项目的确立、规划、实施。系列学习活动包括:原电池基础知识教学,建构与应用原电池认知模型,分组设计不同类型的化学电源,进行电流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运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测量电池电流大小,开展成果交流汇报等。课题源于生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提升化学兴趣,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初中化学微粒观的教学内容和“原子的结构”的相关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微粒观”建构存在的难题,提出利用反馈机制,采用“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设计,并进行实践效果访谈。不仅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也让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相似文献   

10.
张军  吴永才 《化学教育》2022,43(17):41-46
以“溶液的形成”为例进行微项目教学实践,选择学生熟悉的护手霜为主题情境,巧妙设计了“原料分散”“微观探秘”“辨识活动”“对比实验”“感知乳化”等系列微项目活动,通过情境不断地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反思、修正并最终形成更完善的概念,在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自主建构结构化的知识。通过制作“护手霜”将“溶解”和“乳化”串联,感知溶液,感受乳化,感悟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实践6年探索形成了“三级管理两层次培养”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导师、导师团队、学院三级管理,强化学术培养与提升研究能力,注重知识应用的技能培养与提升实践能力的分层次培养。对培养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制度上的制定与完善,形成了导师民主参与、导师团队负责、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教育督导监督指导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2.
陈承声 《化学教育》2016,37(15):42-45
从以教师为本的角度介绍了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实施主题研讨的3种策略。其中,开放式研讨有助于经验交流与分享;教材比较研究能激发教学创新;研究范文研讨是以典型文献引导行动研究。主题研讨方式符合成人教育的心理特点,对于帮助教师进行有效反思,进而突破成长中的“高原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的化学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提倡建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本文从科学探究中的方法入手,探讨了化学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化学科学探究中,对学生进行相应方法训练的策略,力图为化学科学探究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按照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提出了反向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树形发散流程,以及正向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树形收敛途径。以齐齐哈尔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论证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指标点及课程体系间的对应关系矩阵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李红娟  娄珀瑜  铁煜 《化学教育》2018,39(11):48-53
利用“整合技术的化学教学知识”框架设计西部地区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培训需求问卷,对参加“国培项目”的陕西省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的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从TPCHK主要解释的9个变量入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对特定主题下的学情分析、中学化学实验改进能力、化学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作用等内容方面存在教学实践的执行困难,培训可通过分析参训教师实际教学中的课例、组织学习共同体,借助案例和活动的形式,促使培训内容较大程度符合教师培训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化学类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对知识结构向纵深、交叉融合方向发展的需要,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科学、人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传承老一辈化学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传统,提出以“三范式”和“四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了有效育人路径,讨论了保障措施和实施成效。该模式具有普适性,可为基础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朝阳  刘培念 《化学教育》2020,41(18):95-99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3所双一流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的6个课题组的实证研究,识别总结了在课题选择阶段、实验研究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中具有特色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发现这些培养模式卓有成效地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课题研究和学术写作能力。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实际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沈兆刚 《化学教育》2019,40(15):48-52
基于证据的推理,是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推理出新的知识和原理。基于证据的推理对于科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培养学生基于证据推理的思维方式的途径有:唤醒证据为本的本能,萌发收集证据的意识;学会科学推理的技巧,自发进行合情的推理;分享证据推理的成果,体验证据推理的快乐等。  相似文献   

19.
对"结构不良问题"及解决能力培养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继青 《化学教育》2005,26(12):10-13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大量结构不良的问题,恰当地运用这类问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从结构不良问题的基本特征、教学功能出发,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适时渗透结构不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了培养这一能力的一些原则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